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昆明十三五规划:推行电力行业烟气脱硝脱硝等减排工程 加快水网、能源网等设施建设(全文)

2016-03-28 12:1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脱硫脱硝昆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

能源保障网。推进金沙江中游500千伏交流配套工程、永仁至富宁±5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500千伏铜都变电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调整全市输变电站的结构和层次,有序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确保全市全口径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加快推进安宁—昆明—曲靖成品油管道、安宁—玉溪成品油管道、天然气东支线、西支线、富民支线等管线建设,形成以昆明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天然气供应管网体系。系统推进高中压输气管道、调压站(柜)、LNG站(液化天然气)等相关设施建设,完成中心城区天然气替代煤气工程,进一步提高供气保障能力。加强充电加气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与全市充电汽车持有量匹配的充电桩。

1

水网。以保障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为原则,加快推进4大水网建设:配合省实施滇中引水工程,构建以滇池流域为重点的滇中供水安全保障网。结合已建成的掌鸠河引水工程、清水海引水工程、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以及滇池流域“2258”等调水工程,实施瀑布公园—七水厂—松华坝等多水源连通工程,构建昆明中心区域供水保障网。以中型水库水源为骨干,地下水源为补充,小型水库为支撑,小坝塘、农村五小水利工程为补充,构建以县域为核心,乡集镇供水为结点,农村人饮工程全覆盖的城乡供水保障网。以大中型水库为水源,小型水库为补充,连通工程为纽带,嵩明、柴石滩大型灌区为龙头,中型灌区为支撑,小型灌区为主体,构建农业灌溉供水保障网。

互联网。建设泛在化、宽带化、融合化“城市光网”,家庭光纤入户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00Mbps,争取成为“全光网城市”。完善国际骨干传输网络,骨干网全面支持IPv6(互联网协议版本6),昆明区域性国际出入口局成为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互联网重要出口。加快无线城市建设,实现主城区城市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重点区域公共免费WiFi全覆盖。实施“宽带乡村”试点工程,推进4G网络向乡镇、行政村延伸,实现行政村有线宽带及4G移动网络100%覆盖,宽带接入能力达到8M。促进通信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共享,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框架体系。以大数据、“互联网+”作为智慧城市创新引擎,以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市公共信息管理机制,构筑城市信息消费新模式,推进智慧昆明建设。

(二)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水电路气、地下配套管网、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公共交通。建立健全综合协调高效的公交体系,全面启动“公交都市”示范试点创建重点项目,加快构建“快线+普线+支线”三级公交线网,新增公交专用道110公里,建设昆明火车新南站、昆明站南广场、明波车场、福保公交首末站等公交枢纽及场站。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以上。

1
2

城镇供水。积极配合省实施滇中引水工程,启动配套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供水、节水、应急供水保障等工程,加快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垃圾处理。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体系和服务管理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形成“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到2020年,力争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污水处理。完善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市域范围内其他县区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建制镇达到70%。

排水防涝。规划建设海绵城市,强化城市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理顺城市排水防涝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三)加快重点片区开发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组团发展,加快推进片区开发建设,形成城市发展新亮点。东风广场片区:以东风广场商务中心和地铁换乘站等项目建设为契机,打造东风广场商业中心。草海片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突出生态休闲功能,加快环草海商务生态园的开发建设,将草海片区打造为融商贸、文化、生态为一体的城市新区。巫家坝片区:加快飞虎大道、春城路延长线等城市主干路网建设,推进片区整体开发,把巫家坝片区打造成为高端商务区。空港片区:围绕提升园区配套服务能力,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外向型服务功能和交通物流枢纽功能,打造临空产业高地。官渡文化生态新城片区:以文化、生态、旅游为纽带,依托三个半岛、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官渡古镇、螺蛳湾国际商贸城,重点发展会展度假、商务商贸、文化创意、生态旅游,把官渡文化生态新城打造成为环滇池重要文化、旅游、会展、商贸聚集区。西城昆阳海口片区:加快推进产城融合,把昆阳打造为功能完善的城区。按照“一园两片”的发展布局,推进7个产业聚集区建设,努力把海口片区打造为现代工业新城区。

(四)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

按照“控制总量、提升质量、完善功能、强化管理”的要求,实施以城中村、旧住宅区、旧厂区改造为主体的城市更新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已经动工的城中村建设项目,按工期要求完工,推进已审批但未开工的城中村项目前期工作,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对条件较好的城中村进行提升改造,使其成为功能相对完备、具有个性特色的新型城市社区。有步骤地进行旧住宅区改造,同步做好回迁安置。加快已批复方案技改企业异地搬迁,稳妥有序推进未批复方案企业搬迁项目。

三、 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按照“以人为本、提高效能、权责一致、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快构建数字化、网格化、信息化、全覆盖、高效能的城市管理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健全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协调统筹机制,建立“权责一致、责任明晰、科学高效”的市、区、街道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整合部门资源,建立执法联动机制,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案件受理制度、错案追究制度、执法责任制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文明执法。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市场化的基础设施管养机制,实现管养分离。增强交通引导组织能力,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建立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加强对乱停乱放、乱倒垃圾、乱设摊点、乱贴广告等城市顽症的综合治理,促进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

四、 聚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呈贡新区

现代新昆明战略实施十余年来,呈贡新区建设发展成效显著,具备了成为城市新核心区的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动呈贡新区新一轮的建设发展。

(一)打造魅力宜居新区

按照功能现代、服务完善、生态宜居、特色精品的要求,以一流的规划引领呈贡新区建设发展,不断提升新区的内涵和品质。加快昆明火车新南站等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与现代化新区相配套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新区的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努力打造魅力宜居新区。

(二)打造产业聚集新区

优化“一核四区”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呈贡核心区和四个托管区开发建设,形成以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为重点的新兴产业聚集区和以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教研发、高端旅游、医疗康体、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增强全市跨越发展支撑,打造产业聚集新区。

(三)打造创新示范新区

全面授予呈贡新区管委会市级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加快推进国家中小城市改革试点和全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新区开发建设模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充分发挥呈贡新区高校云集、人才济济的独特优势,全面深化政校企、产学研联动,适当放宽在新区就业创业群体、外来高素质人口及其家属购房、落户、创业和接受教育的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入住新区,打造现代化科教创新新城。

(四)打造绿色低碳新区

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要求,统筹呈贡新区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呈贡打造成为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低碳新区。

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把呈贡新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备、产城融合、创新开放、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现代新昆明城市核心区、样板区、示范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3亿元,常住人口达到5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

第五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坚定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集群化的发展新路子,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188”重点产业,建立健全推进产业发展“五个一”工作协调机制,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打造昆明经济升级版,培育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0:56。

1

一、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首要任务,以滇池流域生态农业服务区、东西部优势高效农业区、北部生态特色农业区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为重点,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创新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带动全省、联结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优质农产品重要集散中心、农产品信息及电子商务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左右。

(一)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稳步发展粮、畜、烟等基础产业,持续提高花、菜、林、渔、农产品加工、信息物流、技术研发和博览会展等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促进产业高端、高质、高效融合发展。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及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加强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左右,粮食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保障全市农村人口基本口粮、饲料粮自给有余。大力发展山地牧业,推进高原生态牧场创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打造全省重要的生猪生产和畜禽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高效林业,加强特色中药材、食用菌、动植物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升烟叶标准化和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水平,开展蔬菜、花卉、水果等基地标准化创建工程。做强高效林业,进一步推进观赏苗木、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扶持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形成一批特色品牌。发展开放农业,在周边国家建设一批外向型优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和示范基地、出口加工物流园区,积极参与农业产业跨境经济带建设,把昆明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鲜切花交易中心和亚洲花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脱硫脱硝查看更多>昆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