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干货】专家评点智能电网 核心技术及发展前景解析

2016-04-01 09:02来源:国家电网报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网自动化能源互联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智能电网,挑战即机遇

●黄志强西门子公司输电部副总裁

能源系统的总体目标,一是二氧化碳减排,不通过核电,通过可再生实现碳减排;一是实现电力供应。

可再生能源的调度是有难度的,特别是在中国,水电资源离消费中心很远。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首先是互联,典型的方案包括高压直流输电、特高压、储能等技术,能够加强交流电系统的稳定性。其次,需要很好的测量系统,包括数据分析、传感。第三,需要特别方案,比如说有动态控制功能的数字变电站,以及一些高级保护方案。第四,要把消费者也融入到产销一体化的方案中去,需要有虚拟发电厂、智能量测和虚拟电站的一些解决方案。

在机遇面前,我们对智能电网技术做一个总结和分类。大概有四类:第一是监管;第二类是通信;第三是智能技术,也就是能够实现实时系统管理和决策;第四是最重要的一类技术,也就是需要有一些硬件和设备去执行指令。

所以,我们需要供应商、运营商和消费者的合作,以及各方面的价值链都需要合作,这样我们能够使得智能电网真正智能。

【信息通信】

拥抱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

●李三琦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首席技术官

LOT(“LabofThings”的简称)平台对于能源领域的数字化变革非常关键,它除了发电、输电、支持等,还有很多其他功能。我们非常关注数字连接,这和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想高度一致。我们非常关注互联,也同样关注“1+2+1”平台。第一个“1”是LOT连接管理平台,它是在网络中以数以亿计的传感器将数据连接到互联网,并进行智能的分析、互联和交换。“2”是指两个接入,一个是远程智能连接,就如同智能手机与其他机器设备的连接;另一个是本地的无线接入,这个连接的范围比较小,但作用不可小觑。最后一个“1”是LOT运营系统,也就是如何维持一个开源的生态系统让所有人参与进来,以消除相互隔离。

以智能电表为例,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我们已连接60万用户并为其服务,它不仅能够涵盖居民区,还能覆盖商业用户和工业用户。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世界里,最重要的就是连接。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研发项目,还要抓住机遇,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信息通信技术是能源革命的催化剂

●王继业国家电网公司信息通信部主任

信息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是相通的,有一定对称的地方。信息互联网是各类信息交互传输的共享平台,能源互联网将是各类能源通信传输和交换的共享平台;信息互联网实现了人与机器之间的通信,能源互联网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交互。

从信息互联网的发展看,能源互联网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能源互联网的本质是能源配制的变革,这种变革既包括本地的变革,也包括了大容量、远距离的传输。能源互联网通过特高压实现跨洲、跨国、跨区域的互联,实现生产的控制、用户的互动以及清洁能源的接入。应该说,这一切都需要电力通信网、电力云乃至电力物联网的支撑。

能源的生产端、传输端和消费端应该说具有天然的联系。有了能源互联网就可以使得这种联系更加实时、更加长距离。能源互联网可以实现人、物、能源、终端间的广泛互联,创造全新价值。能源互联网事实上是以智能电网的形式存在的,智能电网又是由信息通信网络支撑的,通过信息通信网络可以实现终端的实时接入、采集和数据传输。所以说,信息通信技术是能源革命的催化剂和支撑器。

架构双态IT融入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黄莹联想集团副总裁

信息技术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支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特高压电网,一是智能电网,一是清洁能源。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应该是信息技术。没有信息技术,可能也没有全球能源互联网。

在中国,大家都熟悉互联网+,即把新兴的IT技术和传统的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业态,那能源互联网就是互联网+的一种表现。互联网的因子引入到整个电网系统后,这个时候需要在业务上不断创新,所以对于IT的架构和整个系统也要有所反映,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稳定。

如果我们把电网分一下,可以看到一部分是敏态的,一部分是稳态的。敏态是消费互联化、互联网平台化,是灵动创新的。稳态是固本。敏态能够抓住市场机会快速做出反映,这需要一些虚拟资源,需要横跨领域、新兴技术。移动互联、电子商务、智能城市等都可以归类到敏态IT里。稳态IT,就是要看重成本和稳定,需要集中建设,把领域细分,它的产品可能也是比较成熟的,能进行很好的管控。做好双态IT,才可以更好地服务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

原标题:发展智能电网技术 夯实能源互联基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能电网查看更多>配网自动化查看更多>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