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储能储能电池市场正文

锂离子电池:移动能源2.0时代的先行者

2016-04-14 09:17来源:民生证券研究院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移动能源2.0新能源汽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隔膜材料

常见的隔膜材料是聚烯烃多孔膜,例如聚乙烯、聚丙烯微孔膜等。隔膜材料必须具备良好的化学、电化学稳定性,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反复充放电过程中对电解液保持高度浸润性。隔膜材料与电极之间的界面相容性、隔膜对电解质的稳定性对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循环性能有着重大影响。

受益三元材料发展,高耐热性的湿法隔膜将成为主流。干法由于工序简单,固定资产投入比湿法小。目前中国三分之一以上产能使用干法双拉工艺,产品在中低端市场占据较大比例。目前我国湿法隔膜仍以进口为主,国内动力电池厂商湿法隔膜国产化需求迫切。对于动力电池隔膜,最重要的是耐热性问题。因为动力电池与小型电池相比,输出功率大,热效应明显。如何避免隔膜在高温环境发生微孔道关闭与膜收缩等问题,是动力电池隔膜的核心问题。目前干法使用的原料是流动性好、分子量低的聚烯烃,所以耐受高温只能达到135度(热关闭温度),遇热会收缩(<5%),安全性不适合做大功率、高容量电池;湿法使用不流动、分子量高的原料,热关闭温度可以达到180度。并且湿法制备的薄膜可以通过涂覆无机氧化铝、陶瓷粉末等提高薄膜的热稳定性,降低隔膜的热收缩率。例如,德国德固赛(Degussa)公司的“Separion”隔膜,在纤维布上涂覆无机陶瓷,其热关闭温度可达到200度,能保证大功率电池的安全性。

电解质

电解质是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通过电池内部在正负电极之间传输离子的作用。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应具有高的离子电导率,保证正负极之间的离子传输速率。更重要的是,电解液必须高的热稳定性、化学及电化学稳定性,保证在电池工作条件下电解液不发生分解。另外,电解液还需对环境无毒无污染。根据电解质的形态特征,可以将电解质分为液体和固体两大类。

原标题:锂离子电池:移动能源2.0时代的先行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离子电池查看更多>移动能源2.0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