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储能储能电池市场正文

锂离子电池:移动能源2.0时代的先行者

2016-04-14 09:17来源:民生证券研究院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移动能源2.0新能源汽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目前液体电解质(电解液)主要由溶质、溶剂以及添加剂三部分构成。溶质即电解质锂盐,是电解质中锂离子的提供者,同时也对电解质的物理化学性能有重要影响。目前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中广泛采用的锂盐是六氟磷酸锂(LiPF6),它在导电率与电化学稳定性上都满足锂离子电池的要求。溶剂基本选用碳酸乙烯酯(EC)为主,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辅助的混合液。实际上,溶质与溶剂的选择在各种类型的锂离子电池中基本类同,各个电解质生产厂家的配方也基本相同。

电解质添加剂是电解质的核心技术。在有机电解质中添加少量的某些物质,能够显著改善电池的某些性能,如电解液的电导率、电池循环效率、使用寿命等,这些少量物质被成为功能添加剂。通常,添加剂的种类和配方是各个电解质生产厂商的核心技术,对外保密。优质电解质厂商有较明显的技术壁垒。

固体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未来发展方向。所谓固体电解质就是将传统的液体电解液替换成无机固体或者聚合物当做正负极之间锂离子传递的介质。采用固体电解质,特别是聚合物类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具有塑性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备薄膜、任意形状的锂离子电池。尽管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不高,较液体电解质的低2~3个数量级,由于可以加工成很薄的膜,使电池内阻大大降低,从而可通过提高面积/厚度比值来补偿电导的偏低。随着最近动力电池的需求增大,对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研究更具前景:采用有机电解液的传统锂离子电池,因有过度充电、内部短路等异常时可能导致电解液发热,有自燃或甚至爆炸的危险。而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其安全性可大幅提高。虽然目前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存在导电率不高,机械强度不够等问题,但是许多专家认为固态电解质及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的终极方向。从这个角度看,一旦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实现大规模应用,现有的电解液和六氟磷酸锂产品乃至隔膜材料产品的市场份额会大幅萎缩。

电芯制造与电池封装(pack)

动力电池的BMS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电芯制造是指将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等初步组装起来形成电芯。而电池pack是指在电芯的基础上加上保护电路板,使之具有冲放电功能,形成可以供给下游厂商使用的电池。目前电芯制造与电池pack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特别是小型3C电池。而动力电池的pack技术要求较高,涉及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微电子及功率器件技术、散热技术、高压技术、通信技术、抗干扰及可靠性技术等等,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例如全球电动汽车企业的标杆特斯拉公司,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其独有的电池管理系统(BMS),最大程度的发挥了7000多颗松下18650电池的整体效能。这是其他电动汽车难以跨越的技术壁垒。所以有评论称,最后动力电池的PACK拼的一定是BMS,拼是BMS的整个方案的解决实力和服务能力。

原标题:锂离子电池:移动能源2.0时代的先行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离子电池查看更多>移动能源2.0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