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广州十三五规划:推进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 开发风能和地热能(全文)

2016-04-21 12:1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广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打造重要国际合作平台。(一)南沙新区:探索设立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合作平台与机制,以龙穴岛为载体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合作重要节点。(二)中新广州知识城:争取上升为中新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重点吸引新方企业来穗投资发展高端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实施电子政府、教育培训、社区管理服务等中新软件合作项目。(三)广州开发区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地区:围绕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知识产权、能源与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管理等重点领域选择与欧盟国家多个地区、城市或园区进行合作。(四)广州开发区中以高技术产业合作重点区域:开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创业投资、孵化器运营、创新体系、智慧城市等方面合作。(五)广州国际创新城:开展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项目。(六)中国(广州)中小企业先进制造业中外合作区:以我市国家级经济功能区为核心载体,促进广州制造、广州资本与国际高新科技创新成果有效对接。(七)国家侨梦苑:打造华侨华人科创基地、创业特区和交流合作示范区。

第二节 着力促进优进优出

一、优化进出口和利用外资结构。(一)优化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结构,提升加工贸易层次,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做大做强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巩固我市旅游、运输和商业服务等行业在服务贸易中的规模优势,扩大软件、技术、文化、医疗服务出口,培育通讯、金融、信息、出版、传媒、咨询等高技术、高增值的服务出口。提升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新业态在贸易中的比重。(二)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培育更多以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等要素取胜的出口商品,促进先进技术、重要装备、重要资源、原材料进口。(三)优化外经贸市场结构,提高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资比重,加大与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经济体的投资贸易规模。

二、以新业态引领外贸新发展。(一)积极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海外仓、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保持跨境电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二)加快保税物流、融资租赁等业务发展,积极推进汽车平行进口试点。(三)推进国家内外贸结合专业市场试点,培育若干个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促进市场采购贸易发展。(四)积极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完善和拓展供应链服务。

第三节 大力引资引技引智

一、加强专业化招商。(一)推进产业链招商,深入研究各类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及其国际性关联企业,明确主攻方向,绘制产业集群及招商路线图,通过招商实现“建链、补链、强链”。(二)借助国际性平台开展高端招商,用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达沃斯高端圆桌会等招商平台,整合市、区招商资源,开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专题招商。推动全方位城市营销,吸引更多国际性专业研讨交流活动、国际会议在我市举办。(三)推进靶向招商,围绕总部、金融、科技三个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瞄准央企、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招商引资目标库,开展有针对性的投资促进和项目推介。(四)推进市场化招商,探索建立广州市招商联盟,构建多元化招商网络体系。(五)加大科技招商和人才招商力度,加大与国际国内知名学府和科研院所合作,以项目合作带动技术和人才引进。

二、完善保障机制。(一)加强重点载体建设。加强国家级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中新广州知识城、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各类产业基地建设,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二)健全重大项目招商协调促进机制,实行招商信息资源共享,对涉及多个区的在谈项目实行“联席会议统筹认定、指定区牵头负责、配合区协同”,有效减少市内招商项目同质恶性竞争。(三)配强专职招商队伍,强化招商激励机制,多渠道引入高端招商专业人才,以市场化方式扩大、强化专职招商队伍。

第十一章 深化区域合作,服务全省带动泛珠

牢固树立服务他人就是服务自己、服务周边就是服务广州的理念,坚持远交近融,主动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引领珠三角优化发展,带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融合“两圈”(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拓展“两带”(高铁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把区域合作与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节 建设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

一、深入推进广佛同城化。(一)加快交界地区同城化步伐,大力推进荔湾—南海、花都—三水、番禺—顺德广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区建设。(二)强化两市交通同城化,重点推动白云机场、广州南站、佛山西站等交通枢纽之间的无缝衔接。(三)重点加强汽车、金融、物流、装备制造等领域合作,大力促进广州现代服务业、佛山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四)深入开展广佛交界河涌整治、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合作。(五)提升两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

二、加速推进广清一体化。(一)加快广清城际轨道、广清高速扩建、佛清从高速北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白云机场、广州北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共享。(二)共建广州北江引水工程,全面开展北江水资源保护利用、大气污染治理、生态屏障建设等环保领域合作。(三)以共建广清产业园、空港经济圈、广清旅游集聚区等为抓手,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四)有效推进两市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三、全面推进经济圈协调发展。(一)参照广佛肇经济圈成功经验做法,建立健全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工作机制,统筹各市发展规划战略,充分发挥各市比较优势,务实推进各方合作。(二)发挥经济圈龙头城市作用,以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为重点,以重大合作项目为抓手,携领肇庆、云浮、韶关加快发展,将经济圈建设成为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三)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南沙港铁路、穗莞深城际、广佛江珠城际、中南虎城际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通为突破口,加强广佛肇与深莞惠、珠中江经济圈基础设施的对接融合,增强珠三角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节 主动辐射带动粤东西北

一、对口帮扶梅州清远加快发展。以帮扶发展为核心,聚焦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广州技术、管理、资本等优势,聚焦产业和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引资,深化区县结对帮扶,切实落实扶贫开发双到,力争帮扶梅州清远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带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部署,充分发挥广州辐射带动作用。(一)积极发挥省会城市龙头作用,协同推进广汕、深茂铁路、广河、广湛客运专线等铁路建设,打通广州连接粤东西北地区的高速铁路通道,推动粤东西北加快融入珠三角。(二)引导在穗企业、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参与粤东西北地区在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特色农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增强粤东西北地区发展能力。(三)充分发挥我市教育、医疗、科技资源优势,加强与粤东西北地区合作交流。

第三节 推进穗港澳台合作上水平

一、推进穗港澳深度融合。(一)以南沙新区和南沙自贸试验片区为重点,加快落实CEPA(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先行先试系列措施,重点深化金融、专业服务、商贸会展、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合作,推进粤港澳离岸数据试验区建设,实现与港澳全面合作。(二)充分发挥天河中央商务区、海珠琶洲会展中心区作为首批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省级示范基地作用,大力推动广州保税区(黄埔)、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番禺莲花山服务贸易综合产业区等3个市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深度推进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三)携手澳门共建葡语系/西语系国家经贸园,建设葡语系/西语系国家商品展示销售综合平台,共同发展商贸服务、产品展示、进出口贸易等。

二、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一)与港澳合作开展珠江口海域海洋环境整治。(二)加强与港澳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方面的对接。(三)推进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完善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和广州南沙(国际)创业基地的创业服务,吸引港澳地区居民在广州创业和居住。

三、推进穗台合作深入发展。(一)充分发掘穗台两地产业互补优势,加强经贸合作,加大对台引资引技引智工作力度,促进台商投资转型升级。(二)优化台商投资经营环境,保障台商合法权益,支持台资企业拓展境内外市场,积极构建对台投资服务平台。(三)抓好穗台科技、文化、教育、学术、青年、基层、媒体以及民间等领域合作,推进穗台交流上水平。

第四节 当好泛珠全面合作领头羊

一、引领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一)积极推动珠江—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完善和扩大高等级航道网络,加强与肇庆、梧州、贵港、南宁等港口分工协作,助推我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二)建立旅游战略联盟,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推进旅游业发展。(三)完善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与经济带沿线城市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建设华南企业新业态总部经济基地。

二、推进形成高铁经济带。(一)加强与长沙、南昌、南宁、贵阳等高铁沿线城市在海铁联运、空铁联运等领域合作,提升我市空港、陆港、海港辐射和集散功能。(二)建立广州与高铁沿线城市招商、投资双向服务机制,在商贸会展、旅游、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和互动联合。(三)加强与高铁沿线省会城市人才合作,引导异地高层次人才采用柔性流动方式,到我市从事咨询、科研、技术合作等,促进人才资源共享。

三、辐射带动泛珠地区发展。(一)落实国务院《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与泛珠区域城市合作,务实推进区域市场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区域创新体系、新型城镇体系和合作机制建设。(二)依托广州南站商务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永久会址及泛珠合作产业园区,发展专业会展博览业和商务服务业,建设泛珠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发展核心区和示范区。(三)充分发挥南沙自贸试验区在加强与泛珠地区航运物流、口岸通关、跨境电商等方面合作的平台作用。

第十二章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抓手,整体推进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坚持网络建设与枢纽建设并重,重点发展国铁、城际、地铁、高快速路线网工程,优化客货运枢纽布局,实现与周边城市对外高速互达,城市内部互联互通,建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管理智能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枢纽城市和公交都市。

第一节 强化中心城市枢纽功能

一、完善广州铁路客运枢纽布局。(一)提升铁路客运站的高铁承载能力,完善与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公路的衔接,推动构建由广州站—广州东站联合枢纽、广州南站、广州北站、增城站、佛山西站、新塘站、南沙站组成的广州铁路客运枢纽新格局。(二)大力推进广州火车站和广州东站一体化联动,积极推动两站改扩建工程实施。结合高铁引入广州站、广州东站,将广州火车站改建为面向全国的高铁中心枢纽车站。(三)扩建提升广州北站,增加广州北站东西向高铁客运专线的接入,实现与白云国际机场空铁联运。(四)强化广州南站高铁枢纽辐射带动功能,基本建成南沙、增城、新塘铁路客运站,推动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建设,增强城市“南拓”和“东进”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二、打造广州铁路货运枢纽。(一)按照“客在内、货在外”的思路,结合产业集聚区规划,整合中心城区既有铁路货运站,推动铁路货运站场及物流园区向外围城区布局,完成中心城区内大中型货运场站外迁。(二)建设形成以江村编组站为核心的铁路货运线网。大力推进广州集装箱中心站、南沙万顷沙物流中心、增城铁路货站的建设,构建辐射华东、华中与西南、珠三角地区集装箱中转、联运、区域性物流配送的全国性铁路货运枢纽,与南沙海港实现联动发展。

三、加快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建设开发。(一)以广佛环线和地铁11号线“双环”串接主要交通要点,形成白云机场、广州站、广州南站、广州北站、南沙站、琶洲站、竹料站、莲花站、白鹅潭(芳村)为主体的城际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体系,实现城际轨道、地铁线网与主要客运枢纽节点一体化接驳换乘。(二)充分利用大型客运枢纽商业价值,以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推进广清、穗莞深、佛莞等城际轨道线站场以及地铁重大换乘枢纽和车辆段周边区域进行综合开发。

第二节 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

一、拓展铁路枢纽的通道和网络。(一)规划建设湛江—肇庆—广州—河源—梅州客运通道、京九客专支线(赣深客专广州增城联络线)、贵广客专广宁至广州北站联络线、广州东北客运支线(增城至广州北站),打通广州铁路枢纽东西向通道,实现广州与粤东西地区快速交通联系,完善衔接西南地区、北部湾地区、海西经济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战略大通道。(二)加快广汕客专、深茂铁路等高快速铁路项目建设,增强广州铁路枢纽往东部、西部沿海方向辐射力。(三)充分发挥广州铁路枢纽与南沙海港枢纽叠加优势,完成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和南沙港铁路项目建设,推进广茂铁路电气化建设、广深铁路改造,发挥广珠铁路功能,打通粤赣皖苏、粤黔滇川、粤桂海铁联运物流通道。

二、推进珠三角城际轨道线网一体化建设。(一)推动城际铁路直接接入中心城区,完善外围城际轨道走廊,加强中心组团与周边城市快速交通的衔接。(二)加快建设广清、广佛肇、穗莞深及琶洲支线和南延线、中南虎、佛莞城际、广中珠澳、肇顺南、广佛江珠、广佛环等城际轨道项目,推动城际轨道交通线与城市地铁、有轨电车、快速路无缝衔接,构筑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三)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城际轨道交通项目,进一步加强广州与省内各城市的互联互通。

三、构建绿色快捷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一)进一步增强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改善市民交通出行。到2020年,建成开通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超过520公里,形成“环线+放射线”地铁线网。推进新一轮地铁线网规划建设,分期启动建设15条(段)、里程规模413.5公里的地铁新线,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全市联通、市中心与外围主要城区快速互达,有效疏解中心城区人口、改善中心城区交通,并与珠三角城际线网形成有效衔接。重点构建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南北向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走廊,加快地铁18号线、22号线建设,构建南沙和空港为两端、连通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及南延线与广佛城际东环线的城际快轨通道,引导和整合中心城市功能沿走廊向南部重点开发地区拓展。(二)加快发展“安全、便捷、舒适、低碳、经济”的现代新型有轨电车中运量轨道系统,充分发挥新型有轨电车对城市轨道线网的衔接加密作用。建设琶洲创新区加密线、荔湾广钢新城线、海珠线等新型有轨电车项目。在南沙、黄埔、增城、从化、番禺、白云、花都等区的重点功能区适当超前规划建设新型有轨电车线网。

四、实现高快速路网一体化。(一)加强中心城区关键节点道路设施建设,打通中心城区与外围新城交通瓶颈,增加及改造进出城通道。完善主干路网,加快推进机场第二高速、北三环高速(二期)、南大干线、花莞高速、广佛肇高速、广花快速、深(广)中通道及其连接线等高快速路项目建设。(二)强化高快速路与机场、海港、铁路主要客运枢纽联系,改善重大基础设施与周边地区交通衔接,建成“四环十九射”高快速道路网。

五、提高市政道路网通达性。(一)加强区域内部道路与对外通道的衔接,完善南沙新区、空港经济区等重点功能区骨架路网,加快广州大道快捷化改造、海珠区环岛路、新广从路快速化改造、白云区空港大道等项目建设。(二)加大对交通拥堵路段治理力度,实施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一期)、临江大道东延线、黄埔疏港道路网络等一批市政路桥工程,打通交通瓶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广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