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广州十三五规划:推进天然气热电联产工程 开发风能和地热能(全文)

2016-04-21 12:1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广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推进城市建设和有序更新

一、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一)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类空间规划,在“三规合一”基础上继续推进“多规合一”,构建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协调机制。(二)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强化空间规划“一张图+规划控制线”管理。推进城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转变。(三)加强建筑业规范和质量管理,强化行业监督,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和建筑质量。(四)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重点推进南沙自贸试验区、万博商务区、广州大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国际金融城、黄埔临港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务区等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推进有条件的地下综合管廊与地铁新线建设同步,到2020年,完成3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二、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一)推进城市更新立法,建立城市更新基础数据库和存量用地整合归宗机制,利用好“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政策,引入国家政策性资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参与改造,探索条件具备的集体旧厂更新改造项目市级审批权下放,调动各区参与“三旧”改造的积极性。(二)整体规划推进旧城片区复合开发,有序推进重点功能区、城乡结合部等“三旧”区域改造,推进以“成片连片改造+微改造”模式实现用地整理储备与更新开发。(三)按照改造更新与保护修复并重的要求,充分利用广府文化及近代历史文化遗产,推进实施城市老旧社区“微改造”,加强文化特色风貌营造,吸引高端服务产业项目进驻,为城市绿地、公共空间、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空间,打造城市名片。(四)逐步推进中心城区零散工业用地功能转型,推动传统工业园区(国有企业旧厂区、镇村工业区)升级改造,促进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二次开发,鼓励从单一工业用途向特色园区和创新型产业功能混合开发转型。(五)加大“城中村”改造和综合整治力度,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土地利用率为主要改造方向,重点加快推进若干环境脏乱差、公共服务配套落后、外来人员过度混杂的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和整治。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社会治理,营造整体协调的城市面貌。(六)强化环境整治,消除安全隐患,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做到同步规划、优先建设。

第三节 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

一、提高城市精细化品质化管理水平。(一)以中心城区“三旧”区域、城乡结合部、机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主要干道沿线、重要城市景观地区为重点,针对影响城市形象的建筑破旧、环境脏乱、治安混乱、缺乏配套等问题,深入推进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二)加强交界区域重点范围、重点路段和重点区域监管,实现相邻行政区城市管理无缝对接。(三)完善责权明晰、关系协调、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健全“建管分离、管理执法联动”模式,完善市、区、镇(街道)三级标准化监管工作制度,实现城市管理和执法重心下移,推动城市管理融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确保社区每个角落都有人管、管得到。(四)落实区、镇(街道)、村居查控违法建设属地及主体责任,建立查控违法建设信息平台,实施可视化实时监控,实现城市管理快速指挥调度。

二、保持市容市貌文明整洁。(一)坚持综合整治、疏堵结合,突出抓好市民投诉反映强烈噪音扰民、乱设摊、乱倒渣土、乱摆卖黑点、户外广告乱设置等城市管理顽症综合整治。(二)编制广州城市管理环境卫生质量规范,制定城市保洁“样板路、样板社区、样板街道”标准和推进计划,统筹城乡一体环境卫生管理标准,保持城市干净整洁。重点结合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内街内巷保洁开展专项整治,加强环境、卫生、消防、水电气市政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安全隐患整治和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生活居住质量。(三)改革环卫保洁和垃圾处理费收费模式,推进环卫保洁作业规范化,合理配备、改造保洁设备设施,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四)实现水域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全覆盖,加强对珠江广州河段和市区主要河涌水域监控,实现水上垃圾打捞、装卸、转运自动化。

第四节 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

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深化平安广州建设,加快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治安重点地区问题的排查整治,开展群防群治。(二)深入开展打击涉毒、涉黑恶、涉盗抢、涉食药假、涉诈骗行动,制定落实反恐、防火、防爆、维稳应对方案和措施,加强交通、消防、视频和警用航空等公共安全基础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三)及时发现并坚决消除校园及周边治安隐患,从源头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四)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效防范、化解和管控各种风险,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一)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二)加强对交通、消防、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三)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从源头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四)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三、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一)建立食品药品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控网络,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问题产品召回及信息可追溯制度,健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强化质量抽检和检测。(二)落实食品药品企业生产经营者首负责任制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食品药品安全风险。

四、完善应急防控体系。(一)健全重大事件预警、应急处理机制和预案,建立突发事件和风险防范体系,加快市、区、镇(街道)应急平台联动,推动应急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应急设施建设,增强气象服务、应急通信、医疗救援、交通运输、防空战备等应急保障能力。(二)健全以综合性应急队伍为骨干、专业救援队伍为支撑、基层应急队伍为补充的多层次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队伍专业化和装备现代化水平。(三)强化人民防空核心力量建设,科学布局人防工程,推进人防网络化、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全面提高平战结合和综合防空能力。健全与国防动员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民经济动员机制。

五、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一)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提高抵御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完善灾害调查、评价、监测和预警体系。(二)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资源统筹水平。

第十四章 推进城乡互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带农,围绕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以缩小城乡差距为核心,完善城乡硬件和软件环境,着力提升中心镇、美丽乡村、城乡结合部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幸福村居,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

第一节 建设新型城镇和美丽乡村

一、增强中心镇综合服务节点功能。(一)全面提升花都、增城、从化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产业发展、商业配套、交通设施、公共服务投入,提升以城带乡服务能力。(二)强化新塘、太平、鳌头、狮岭等17个中心镇节点作用,推进与完善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建设若干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适度集中居住,成为城区功能的有效补充和农村地区的重要服务中心。

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推进村庄规划实施,合理划分村庄“生活区、生产区、生态区”,加强分区、分类指导和用地保障,配套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美丽乡村由单村整治向连线成片升级拓展。(二)开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清拆村庄乱搭乱建,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开展省、市卫生村创建。(三)深化名镇名村创建活动,推进第二轮名镇名村创建,到2020年底完成3个名镇、100个名村建设任务。实施古村落修缮、保护、利用工程,彰显岭南乡村特色。保护村庄生态用地和农用地,形成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生态缓冲地带。

三、稳步推进“村改居”建设。(一)稳步推进“村改居”社区更新改造,建立企业、社区组织、居民家庭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二)将转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市政统一规划范畴,推动道路、消防、用电、供水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村改居”社区环卫管理,完善社区垃圾收运体系、公厕等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卫生质量监管水平,着力解决“村改居”社区环境脏乱差现状和历史遗留问题。(三)完善“村改居”社会面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农村和“村改居”社区来穗人员和房屋租赁管理。

四、改善城乡结合部环境。(一)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城乡结合部地区延伸覆盖,加强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出行等公建便民生活设施配套。(二)规范建设行为,防止出现新的“城中村”。(三)强化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强环境整治和社会综合治理,改善社区生活居住条件,增强服务城市、带动农村、承接转移人口功能。

第二节 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一、加快建设连接从化、增城、花都、南沙的快速轨道交通,健全镇际快速经济干道,加快公路主干道市政化改造和农村道路覆盖。

二、加大对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规划新一轮村道建设,大力实施村道提升工程。

三、完善高压电网,对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广农村燃气供应管网,实施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工程,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农村水利薄弱环节建设。

四、集中整治农村污染面源,建设完成一批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农村环境设施。

五、加快推进村民危破房改造、路灯、交通灯、绿道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

六、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治安设施和信息化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部行政村通公交车,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预期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

第三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一)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义务教育。(二)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公办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推动市属公办名校以建设新校区、托管、建立学校联盟等方式与外围新城合作办学。(三)鼓励教师到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任教,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定期培训制度。

二、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水平。(一)引导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花都、南沙、黄埔、从化、增城等区延伸,推动儿科医疗资源向外围布局。(二)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实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中心镇卫生院为骨干、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三、建立覆盖城乡保障体系。(一)健全覆盖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同步调整机制,增强社会救助精确性。加强前置救助,探索实施支出性救助。(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四、建立城乡就业服务管理机制。对本市户籍居民城乡适龄青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提供政府资助,帮助其实现技能就业。大力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实施技能晋升计划,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本市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补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就业创业。

第四节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

一、创新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总结推广增城“下围模式”村民自治经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决定村级重大事项制度,以建设镇村村民议事厅为依托打造公开透明、民主公正的议事决策平台,推行“民主商议、一事一议”,实现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二、推进乡村有效治理。(一)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构建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依法自治、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的新型农村治理架构。(二)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和农民生产生活社会化服务管理模式。完善特大镇村社会管理平台,推动“镇—村”型农村社会管理向“街道—居”型城镇管理转变。(三)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制度,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创建活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广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