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福建十三五规划:适度发展绿色火电优先发展热电联产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文)

2016-04-28 08:4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福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一、建设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加强海上通道建设,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港航合作,争取开通福建—台湾—香港—东盟邮轮航线。强化航空枢纽和空中通道建设,积极拓展境外航线。完善陆海联运通道,推动以港口集疏运体系为重点的陆路通道建设。健全口岸通关体系,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通道建设,打造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信息走廊。积极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通道和综合枢纽。

二、构筑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重点拓展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积极开拓南亚、西亚、非洲东海岸等印度洋沿岸地区新兴市场。推进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商品市场和商贸园区建设,探索与东南亚国家互设产业园区。办好“海丝”博览会和“福建品牌海丝行”等相关展博会,拓展沿线国家市场。鼓励企业抱团赴境外投资。联合沿线国家和地区打造“海丝”旅游经济走廊和环南海旅游经济圈。

三、形成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相互增设一批友好城市,推动建立“海丝”城市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多边商务理事会,构建多层次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丝”(福州)国际旅游节以及“海丝”相关论坛、艺术节等重大活动。积极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长廊”。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旅游、卫生、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共同打造“海丝”高端智库和学术交流平台。

四、创新开放合作新机制。传承商贸人文历史,发挥海上海外优势,努力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加强与广东、浙江等周边省区市合作共建国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协作网络,推动闽台携手拓展对外合作。积极为“走出去”企业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资本、产能合作提供信息、金融等服务。

专栏2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重大工程

互联互通: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泉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港、平潭邮轮停靠点、福州江阴集装箱和汽车整车进口综合性港区,晋江、武夷山、三明、龙岩“陆地港”等项目。

产业合作:围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现代农业、远洋渔业、能源矿产、冶金、纺织鞋服等领域,与“海丝”沿线国家开展产能与金融合作。

海洋合作: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中国-东盟海洋学院、中新(泉州)海洋城、中非渔业总部基地(琅岐)等项目。

人文交流: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等项目。

 

第三节大力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

一、高起点规划建设福州新区。围绕“三区一门户一基地”的战略定位,落实国家级新区发展战略,集成放大“四区叠加、一区毗邻”的独特优势,致力改革开放创新,深化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打造带动全省加快发展的新引擎。坚持“整体规划、一体发展、分片实施”,加快重点组团建设,提升完善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对外招商推介力度,布局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尽快形成集聚效应。推进东南沿海重要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形成梯次分明、科学合理、快速高效的发展格局。积极推进新区组团式发展,放大重点产业区域、城镇区域和功能板块的示范效应、溢出效应,推动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成为全省重要的新增长极,更好地发挥省会城市引领带动作用。

二、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推进福州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引导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向新区聚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会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壮大高端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做强文化产业,实现产业有序分工、功能互补和品牌效应。支持建设福州空港综合保税区、福州临港产业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引导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区布局,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建设海绵城市,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民生同步改善、人口人才集聚。

三、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职能综合、扁平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探索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等开展多形式合作,搭建新区开发建设和投融资平台,形成多渠道投入、多层次开发、多方面收益的开发建设机制。落实国务院关于设立福州新区批复精神,制订完善配套承接举措,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推进城乡管理体制、对台合作机制、投融资机制探索创新,创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成果。推动创新创业资源向新区流动,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汇集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布局一批国家、省重大创新平台和关键领域产业项目,打造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

四、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率先复制推广福建自贸试验区各种创新举措,推进投资、金融、贸易便利化等改革,推动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完善与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推动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政策优惠、政策创新功能辐射到新区,推进与平潭综合实验区一体化联动发展,共同加强与台湾产业深度对接融合,加强对台航运中心、航空联系枢纽等建设,促进对台交流向纵深拓展。深化与珠三角、长三角合作,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探索建设一批经贸合作示范园区,促进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专栏22:福州新区重大工程

交通:重点推进马尾至长乐机场城际轨道、长乐至莆田城际轨道、东南快速通道、福州滨海大通道、长乐前塘至福清庄前高速公路、福州绕城高速公路东南段、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江涵大桥等项目。

能源:重点推进福清海上风电、220千伏输变电项目等。

水利:重点推进江阴工业集中区东西部填海,长乐外文武砂、福清元洪区填海等项目。

城建环保:重点推进三江口组团梁厝片区整体城镇化、松下港区防波堤二三期工程、飞凤山水厂、连坂污水厂、环南台岛滨江景观路、琅岐环岛路、道庆洲大桥、马尾大桥等项目。

先进制造业: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加快推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低耗少排的重大项目。

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海峡青年交流营地、闽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园、船政文化城、闽台文化产业园、福清公路港等项目。

社会事业:重点推进省人民医院马尾分院、陶行知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及一批中小学建设等项目。

 

第四节拓展对外合作空间

一、提升外贸便利化水平。深化外贸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贸易便利化改革力度,优化通关、检验检疫、退税、外汇管理方式,优化外贸发展环境,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型贸易方式。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对接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口岸管理相关单位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加快形成跨部门共建共管共享机制。

二、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健全外商投资监管体系。注重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高端产业转移。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引导国际产业资本、投资基金参与我省企业并购重组。争取并用好世行、亚行、亚投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支持企业境外融资。提升“9˙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投资促进服务功能。

三、加快“走出去”步伐。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优势产业产能“走出去”,建设若干境外资源开发基地,共建一批国际产业合作园区。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并购,重点支持高新技术、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农林渔、国际化营销网络投资合作。鼓励企业积极承揽技术含量高、能带动设备和技术出口的大型工程项目。构建境外投资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融资风险防范指导。

第五节提升闽港澳侨合作水平

一、拓展闽港澳合作。继续推动粤港澳合作的先行先试政策向福建延伸、闽台合作的先行先试政策向港澳延伸。深化闽港澳金融、物流、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合作,推动闽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拓展闽港、闽澳招商平台,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闽港澳青少年交流。支持港澳高校、科研机构来闽设立研发或技术转移机构,建立技术成果转换常态化通道。

二、加强与侨界更紧密合作。密切与侨团、商会交往,深化青年、智库、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友好交流,进一步汇聚侨心侨智侨力。搭建侨商、闽商发展平台,激发海外侨胞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热情,吸引和鼓励海外侨胞来闽投资兴业,打造全球闽商经贸协作网络。发挥海外侨胞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文化交流等。推动海外百家闽籍重点社团与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结对子,引导海外侨胞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拓展与闽籍新华侨华人、海外留学人员和华商新生代的联络,培养侨界新生力量。维护侨胞合法权益。

三、创新闽港澳侨工作机制。完善闽港合作会议机制。加强与香港贸发局、澳门贸促局、专业联盟、商业协会的联系平台建设。建立闽港澳民间合作研讨机制。创新与海外侨团的联系往来方式,加强福建省海外联谊会、海外交流协会、世界福建青年联会、福建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建设,举办海外联谊活动。构建与台湾岛内外侨团、海外“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组织定期互访机制。

 

第十二章推动闽台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优势,着眼于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切实负起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重任,打造两岸直接往来的主通道,全面深化闽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荣的新局面。

第一节促进经贸深度合作

一、促进双向投资和贸易。以共建平台、共创品牌、共拓市场为重点,深化与台湾百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接,密切与台湾六大工商团体、“三三企业交流会”等行业协会常态化联系。简化赴台投资管理,扩大对台投资领域和规模。深化闽台产业对接升级计划,推进闽台产业合作由中低端向研发创新、打造品牌、制定标准转变。积极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推动《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中大陆对台开放措施在我省率先实施,扩大闽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规模,推动两岸货物贸易自由化。

二、加强现代服务业合作。鼓励台湾优势现代服务业来闽投资。继续扩大金融对台开放,在放宽持股比例、降低准入门槛、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等方面先行先试,支持在闽台资金融机构、闽台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发展,支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开展大陆台资企业上柜融资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赴台发行人民币债券。继续推动开展闽台职业培训资格考试和职业认证试点,推动闽台职业证书互认。推动闽台养老护理转诊合作,引进台湾知名养老服务集团和连锁机构,打造海峡两岸养老服务合作开发示范基地。

三、深化先进制造业合作。积极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转移,引进一批产值超千亿台资产业链项目。加强与台湾石化产业深度合作,加快推进精密机械、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物联网等合作。建设两岸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合作聚集区,推动设立国际信息服务专区。深入开展绿色能源、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对接合作,推动建立两岸环保产业合作示范基地。

四、推进特色农业合作。集成推广台湾农业良种及其配套技术,重点建设对台引种创新基地,建设海峡两岸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合作平台。推进闽台农业合作推广示范县建设,开展台湾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培育一批闽台农业合作优势产业。支持闽台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成果应用与转化,建设两岸农业高端研发基地和区域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深化两岸特色乡镇农业产业对接,加强海峡两岸新型农民培训交流基地建设,打造两岸农产品快捷通道和集散中心。

五、强化涉台载体建设。提升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载体建设水平,推动设立漳州深化两岸产业合作示范区和古雷深化两岸石化产业深度合作示范区。发挥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辐射作用,联合打造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

第二节深化人文交流交融

一、加强祖地文化传承交流。秉持“两岸一家亲”,深化两岸妈祖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族谱文化、船政文化、朱子文化、闽都文化、畲族文化等交流。发挥海峡论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等平台作用,做大世界妈祖文化旅游节、保生慈济文化节、福建文化宝岛行等一批精品活动品牌。推动闽台文化项目建设,实施涉台文物、档案保护工程。

二、强化闽台文创、媒体、学术等交流合作。加强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继续办好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和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提升闽台文创园区集聚集约水平,吸引台湾文创设计人才和企业来闽创业,进一步完善闽台文创产业常态化合作机制,探索两岸文创产业合作先行先试政策。加强两岸媒体交流合作,继续办好海峡媒体峰会,推动两岸媒体信息共享、人员互访、合办栏目、联合采访等。深化闽台学术交流,支持对台研究机构和交流平台建设,扩大闽台学术交流和社团往来。广泛开展两岸文艺交流,持续办好海峡诗会、海峡两岸合唱节、校园戏曲交流等活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福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