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福建十三五规划:适度发展绿色火电优先发展热电联产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文)

2016-04-28 08:4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福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节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化升级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内容产业创作生产水平,推动电影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文化服务业,推动文化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产业园区集约发展,重点打造新闻出版、创意设计、广播影视、工艺美术、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若干产业集群。推进文化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拓展“互联网+文创产业”。鼓励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发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作用,创新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二、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全面完成省属文化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造,开展传媒企业特殊管理股制度改革试点,推动主要省属文化企业建立有文化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文化产业龙头促进计划,鼓励文化企业加快并购重组,培育2家以上总资产超过100亿、5家以上超过50亿的文化企业。加大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军人才引进力度,支持国内外优秀文化企业来闽设立区域性或功能性总部及其研发基地、销售中心。引导小微文化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

三、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法制建设。发展多层次文化产品市场,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发展文化市场中介,建立文化产品拍卖、经纪、评估、鉴定、交易市场。拓展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探索建立文化无形资产评估、托管和质押机制。加快国家海峡版权交易中心建设,搭建网上产权交易平台。支持文化行业组织建设,推动行业自律。

第四节提升福建文化软实力

一、打响福建文化品牌。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保护发展闽南文化、闽都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畲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进一步弘扬朱子文化。深入挖掘福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元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各门类“闽派文化”,推动复兴广义“闽学”,繁荣发展地方戏曲。深入实施文学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工程,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闽军”。挖掘、保护、发展民间传统工艺技艺,发挥名师名家作用,着力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濒危剧(曲)种的抢救,发现和培养一批基层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积极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扶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示范点和保护基地规划建设。实施“‘记得住乡愁’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计划”,保护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城乡建筑。保护和弘扬方言、手工技艺、节庆等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促进福建非遗文化品牌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文化典籍的保护整理出版工作,实施《八闽文库》出版工程,建设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

三、推进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组织实施福建文化进海外场馆计划,继续办好“闽侨书屋”“闽侨文化中心”,开展福建文化周、福建地域文化进华人社区(社团)等海外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与海外华文媒体的交流合作,提升福建文化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办好“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等大型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国际性文化贸易活动、影视节展、综合性服务贸易展览会等。建立健全文化对外出口服务机制和鼓励政策,培育打造一批省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专栏23:文化建设重大工程

核心价值观弘扬:重点推进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制播、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乡镇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工程、家风家训馆建设、书院建设等。

文化保护传承:重点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鼓浪屿、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史迹等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加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和传统村落保护。推进“福州漆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南戏”“木偶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建设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福建海洋文化、福建船政文化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万寿岩遗址、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等保护点,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编辑出版《八闽文库》《闽台历代方志集成》等地方文献。

文化精品创作:重点推进福建文脉延续工程、“广义闽学”复兴工程、海上丝绸之路文艺创作工程、福建戏曲(剧)繁荣工程和福建青年文艺人才培养工程,推动闽派文论、诗歌、小说、戏曲(剧)、翻译、美术振兴,提升福建文化社会科学优势学科。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重点推进福建省媒体融合智能传播平台、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福建广播影视全媒体平台建设、福建日报全媒体大楼、省美术馆扩建、省图书馆改扩建、海峡演艺中心建设、福建大剧院改建、省方志馆改建、海峡文化广场建设等。

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推进闽台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海峡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培育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等省属文化集团、福建全国三十强文化企业、省十强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制造业、信息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文化产业”项目。

 

第十四章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推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健全覆盖城乡、延伸基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城乡、区域、人群之间水平差距问题。实行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完善公共无障碍建设。推进中心城市优质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延伸。

二、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切实增强各级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省级统筹。加大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发达地区通过资金支持、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形式支持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赠公益事业。

三、创新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强公共服务质量和价格监管,建立政府、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建立事前设定绩效目标、事中进行绩效跟踪、事后进行绩效评价的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机制。

第二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突出办好农村、贫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实现普通高中免学费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免除杂费。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头延伸”,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学前至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完善涵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行精准资助、应助尽助。完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入学升学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

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布局结构,做专、做特、做优职业院校。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统筹技工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创新发展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实行高等职业院校“一校一策”目标管理。加快发展本科层次及以上职业教育,引导和推动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推进职业院校专业群对接产业群。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共融,构建多种形式人才培养“立交桥”。全面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双证融通”改革试点。健全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制度,加快推行现代学徒制。加快推进职业院校联盟和职教集团建设。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机制。

三、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推动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加快建设若干所位居全国同类前列的高校。争取国家支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创建若干一流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争创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优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扶持发展应用型专业。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拓宽学生成才发展通道。

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开展岗位培训、社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创建学习型社区和组织,建成覆盖城乡、贴近群众的社区教育网络。发挥公共文化机构、新闻媒体的社会教育作用,建立各类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推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建立有利于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专栏24:教育领域重大工程

基础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计划、特殊教育提升工程、普通高中内涵提升计划等。全省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幼儿比例达到80%,50%义务教育学校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50%县(市、区)成为“义务教育管理达标县”,建设50所特教学校职教教室和实训基地、35所省级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示范校,建成100个左右省级课程改革基地,改造100所左右薄弱高中,培育60所左右特色高中。

职业教育: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程,建成5所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10所示范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50所示范性现代中等职业学校,200个对接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群。实施新成长劳动力适应性技能培训、企业在岗劳动力岗位技能培训、转移劳动力储备性计划。

高等教育: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一流学科、特色学科和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革命老区高等教育发展提升计划、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福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重点建设3所高水平大学、100个“高峰”“高原”学科、100个应用型特色学科、200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点和20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集群。

 

第三节 推动更高质量就业

一、加强就业能力提升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强紧缺型技能人才培训、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开展订单式、定岗、定向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培训,建设一批具有公共实训功能的就业培训基地。推进职业资格管理改革,探索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二、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合理运用政府公共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支持。整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强化创业服务功能,支持建设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完善失业监测预警和就业应急预案机制。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提升人才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职工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社会保险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基本权益。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争议调解仲裁、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等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完善三方机制职能。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工资保证金和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保障劳动者按时足额领取工资报酬。推进劳动用工信息申报备案制度,加强对企业用工的动态管理。

专栏25:促进就业重大工程

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优化求职服务、创业扶持、就业见习和就业援助等,重点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

百万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培训工程:完成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100万人次。

现代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技工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中德合作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成50个产业技工培训基地、5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计划:推行企业用工调剂、人力资源素质技能提升、就业援助、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等计划,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福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