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福建十三五规划:适度发展绿色火电优先发展热电联产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文)

2016-04-28 08:4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福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15: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重大工程

和谐出行:城市公共停车场、充电站(桩)建设等。

精明城市: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供水、排水排涝、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建设等。

绿色生活:城市生活垃圾及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垃圾转运设施、城市湿地保护与公园、设市城市植物园建设等。

 

第四节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强城镇规划与周边乡村规划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衔接协调。科学编制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村镇体系和布局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优先发展城乡公共交通。优化城乡路网结构,完善城乡干道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的联系,健全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加快完善城市快速路网与区域快速路网衔接,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加强精细化交通管理,预防和治理行路难、停车难等“城市病”,建设畅通城市。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优化公交线网和枢纽站、首末站、出租汽车综合服务站、公共停车场等场站布局,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积极发展特色公交服务。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强多种运输方式衔接,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构建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的城乡客运网络。实施“海岛交通便民工程”,解决海岛居民出行难问题。持续推进公路安保工程、危桥改造等,全面改善居民出行条件。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推进城市公共停车场、充电桩、充电站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到2020年大城市公交分担率达到30%,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

三、加强供水、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自来水厂工艺提升、供水管网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区域联网供水和城乡统筹供水,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加快市县污水处理厂扩容提升、管网扩面,加快污泥无害化处置,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乡镇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快城镇生活、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和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促进共建共享垃圾焚烧发电厂,提高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全省市县污水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

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顺应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新趋势,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分类分阶段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体现农家风情,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和景观带。大力创建绿色乡镇和水保生态村、绿色村庄,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创新村庄建设与治理模式,建立村民共建共管长效机制,建设具有优美田园风光的新农村。

第五节加强省际互动合作

一、推进基础设施协同建设。完善省际交通网络建设合作机制,畅通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的陆上通道,鼓励发展海铁联运,深化港口合作,打造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通道。推进与周边及内陆省区口岸通关合作,支持跨省区“飞地港”“陆地港”建设。加强民用航空航线网络建设合作,促进区域航空通程联运。推进区域能源供应、输送对接,构筑能源资源配置平台和能源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二、密切与周边地区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探索建立产业、交通、环保等领域的协调机制,推进闽粤经济合作区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和合作项目建设,共同推动“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推动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深层次合作,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流动。

三、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和参与西部大开发工作。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宁夏、重庆万州三峡库区工作,增强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健全工作机制。组织企业参加西博会、东博会等在西部地区举行的重大经贸活动,引导我省企业及企业家在西部地区投资兴业,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第八章健全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各类基础设施的衔接协调,统筹规划布局,坚持适度超前,推动城乡一体,注重综合提升,发挥整体优势,加快构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高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构建现代交通运输网。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构建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三纵六横”铁路网建设,全面建设已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的干线铁路,拓展铁路进出省通道。加快连接主要港区、重要工业基地的铁路支线建设,完善海铁公铁联运体系。统筹规划和建设福州、厦漳泉两大都市区城际线网主骨架,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加快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化水平。实施既有老铁路城际化和货运功能改造升级,改革完善铁路客货运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沿海铁路货运、城际客运、高速客运分线运行。到2020年铁路运营里程突破5000公里,其中快速铁路突破3000公里;城际轨道交通运营和在建里程突破5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和在建里程突破300公里。

继续完善高速公路网,加强主要路线联络,提升重要通道通行能力,适当加密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区路网。加快推进“八纵十一横十五联”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建设,改造提升交通拥堵路、瓶颈路和断头路,推动国省道与重要城镇、产业基地、旅游景区、交通枢纽节点的连接覆盖,实施农村公路安全提升、延伸联网、等级优化三大工程。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6000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达到8800公里。

二、推进新一轮民航发展。优化调整“干支协调、军民融合”的机场布局,加快推进厦门翔安和福州机场二期等门户枢纽机场建设和武夷山机场迁建,加快建设福州临空经济区、厦门临空经济区和武夷山机场临空产业园。积极推进泉州新机场、义序机场迁建和莆田、漳州军民合用机场前期工作,实施龙岩冠豸山机场扩能改造,加快建设平潭、东山、宁德通勤机场,以及福清、沙县等通用航空基地、福建省警用通航服务中心和森林航空护林站等项目,培育发展通航研发、制造、维修和培训服务,构建和完善覆盖全省的通用航空服务网络。积极拓展航空运输市场,做大做强基地航空公司,拓展航班航线,全面提升航空服务能力。到2020年,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达6000万人次。

三、发展壮大海西港口群。积极推动港口资源优化整合,优化港区发展布局,发展壮大以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的海西港口群。加快“两集两散两液”核心港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开发,发挥厦门国际贸易集装箱干线港、国际邮轮母港作用,强化罗源湾和湄洲湾北岸港区大宗散货接卸转运能力、古雷和湄洲湾南岸港区石化基地服务能力、江阴港区集装箱运输和整车进口口岸能力,加快三都澳港区开放开发。全面振兴闽江内河航运,加快实施闽江航道整治工程,实现闽江干流马尾至三明航道正常通航,初步形成以闽江干流高等级航道为骨架的江海联运体系。加快重点港区航道、停泊水域等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加强港口与临港物流园区联动发展,拓展港口服务腹地。到2020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600万标箱。

图3 福建省港口与机场布局图

四、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着力打造对接两洲、服务中西部、便利两岸往来的综合枢纽,推进福州、厦门两大全国性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其他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客运、货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力争各设区市建成一个立体综合客运枢纽,到2020年全省各县级市和较大县城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覆盖率达50%。健全完善铁路公路客货场站,加强城乡区域间不同客货运方式的有机衔接,推进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对接,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滚装运输、甩挂运输和驼背运输。加快推进邮政服务网络建设,强化邮政普遍服务、机要服务和电商物流配送能力。积极发展路口、客货场站现代物流,加快推进高速公路互通、服务区、铁路和城市(际)轨道交通场站、机场临空产业园区配套商贸物流设施建设,促进交通基础设施与现代交通物流互动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福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