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山西十三五规划:推进大容量低热值煤发电项目 关停一定容量小火电机组(全文)

2016-05-03 08:4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山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节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山西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与开发,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省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思想保障、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系列活动,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和法治文化。坚持深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教育、忠诚教育、从政道德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加强和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深入挖掘“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精神财富,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加强社风、家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和道德素质。充分运用城乡基层设立的道德讲堂、文化中心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修订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和团体章程,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职业行为、社会活动提供基本遵循。广泛开展公益广告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

发挥我省红色资源丰厚的优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注重对历史文化名人名作的研究和宣传,深刻阐释三晋文化和晋商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遗址遗迹的建设、管理和使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入融合,健全传播网络,规范传播秩序,努力做好新媒体宣传,形成良好网上舆论,弘扬网络正能量,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三晋文化进校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和队伍建设工作,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重视做好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努力做到广覆盖、保基本、重实效,让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加快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工程和农家书屋提升工程,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无线全覆盖工程。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完善文化扶贫机制,加大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山西古长城的保护力度,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施“三晋典籍整理工程”,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专栏14: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发挥省级文化设施的示范作用。推进市、县公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艺院团的排练、演出场馆建设。推进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艺术院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办学条件。

文化事业建设重大工程。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加强广电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晋都大遗址片区、山西抗战文物、古建筑和彩塑壁画、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保护等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建设。举办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山西艺术节、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大同云冈国际旅游文化节、五台山国际旅游文化节、临汾根祖文化节、关公文化旅游节、平遥国际摄影节、吕梁民俗文化节、长治武乡八路军文化节等会展节庆。

繁荣艺术事业。实施“山西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加大对“四大梆子”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剧种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以“中国梦”和“三个文化”为主题的精品力作。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阵地建设。积极发展网络文艺。整合“杏花奖”评比等艺术活动,举办山西艺术节,通过交流、展演、展览促进各门类艺术全面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成全国传统戏剧生态保护示范区、精品创作繁荣区、优秀人才集聚区、传播普及先进区和市场演出活跃区。

专栏15:文化产业建设重大工程

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工程。建设山西省文化保税区(山西省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山西省文化产业园、晋商文化园、关公文化园、孟母文化养生健康园。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工程。打造晋城星宿文化产业园、太原动漫城。建设山西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山西传媒学院动画教学基地、山西省工艺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定襄晟龙木雕文化产业园、平定刻花瓷文化产业园、平定砂器文化产业园、晋中翔龙黑陶文化产业园、平遥漆器文化产业园、孝义皮影木偶文化产业园、长治上党堆锦文化产业园、晋城潞绸文化产业园、高平东宅黑陶文化产业园、临汾土圪塔布艺文化产业园、襄汾晋作家具文化产业园、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山西本命年文化产业园、新绛澄泥砚文化产业园等。

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加快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整体业态升级。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大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中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移动多媒体、数字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文化服务业集聚区。扶持发展新兴文化服务业态,做大做活网络文化、休闲娱乐产业,扶持发展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和工艺美术,形成一批优秀文化产品、规模文化企业、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实施“一地(县、镇、村)一品”战略,支持个体创作者、工作室等特色文化产业主体发展。推进山西文化云平台建设,建立省级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力办好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文化资本授权经营,推动国有骨干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市场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传播秩序。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善文化市场准入、运行、竞争和退出机制。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具有现代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加强对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政策倾斜。

加快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支持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建立有山西特色的戏曲、艺术学科体系,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特色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打造传统戏曲与民歌民舞教学、创作“高地”。多途径引进和培养文化管理、文化创意、文艺创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高层次紧缺人才。

增强三晋文化影响力。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唱响山西品牌,全面提升三晋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积极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互办文化艺术节,实现双边文化贸易持续增长。深化与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建立晋港澳文化交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提升与港澳台文化艺术团体、电影机构、新闻传媒机构、文博机构、知名文化人士的交流合作层次,深化文化认同。加快推进山西省文化保税区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建设,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建立山西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项目名录和产品数据库,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鼓励文化企业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开发一批在省外、境外长期驻场或巡回演出的演艺产品,讲好山西故事,树立山西形象。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打造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专业化、国际化的文化会展品牌。做好山西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制作、包装、宣传推介工作,做好文化援疆援藏工作。

第五节 推进军民融合

发挥我省军工和地方优势,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军队后勤保障、军事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军地双赢、互促共进、具有时代特点的军民融合发展途径,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构建体制机制保障。构建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资源共享、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省市两级促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运行体系。加快军工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和科研院所转制,促进军工经济开放式发展。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军民融合试点示范区建设,形成省部之间、军地之间、产学研用之间共赢发展、创新发展、集群发展大格局。鼓励优势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形成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大军工配套体系。

推进重点领域融合。以陆上交通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及人防设施为重点,促进基础设施领域融合。构建资本运作、产业聚焦、咨询服务和人才培养与发展平台,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升级,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优势领域新的增长极和产业链。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和构建创新战略联盟为重点,推动科技协同创新,支持军工企事业单位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民口配套单位联合协同,共建学科专业和产业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军工技术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突破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军民融合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加强国防教育和人才培养,促进军民智力融合。

完善国民经济(装备)动员体系。加快形成以国防动员保障为重点,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军民融合物资储备体系,提升综合保障能力。以基础建设为重点,以通用装备为突破,提升平战转换能力。依托保障社会化,拓宽军地保障渠道,构建与形势任务相适应、与职能使命相匹配、与部队建设相协调的国民经济(装备)动员新体系。

第五章 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美丽山西

坚持“高碳资源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着力建立绿色低碳发展产业体系,倡导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进美丽山西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一节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市县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努力促进城乡、区域以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推动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以不同主体功能类型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作为经济布局、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和项目建设的依据,以主体功能空间战略格局为载体,立足省域内部空间,拓展省域外部联系空间,统筹安排实施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各项建设,制订适应主体功能开发管制原则的配套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省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更加突出,实现生产空间高效、生活空间舒适、生态空间宜人、能矿空间集约,基本形成以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为主要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格局。

健全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体系。针对不同空间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细化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环境等政策,形成市场统一规范、要素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机制。建立生态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制度,国家、省财政转移支付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向重点生态功能区倾斜。大力推进临汾市西山片区、忻州市神池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市县“多规合一”,促进空间利用结构优化,强化规划对市县区域空间的指导和管控作用。

第二节 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基本路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低碳发展。推进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加大煤层气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先抽后采。发展绿色交通,加快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绿色出行、绿色购物、绿色办公,推行政府绿色采购。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加快推进省级低碳市县试点和园区试点建设,积极开展低碳商业、低碳社区试点。加强碳汇体系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继续开展碳捕捉、利用和封存基础研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和目标分解制度,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机制和支撑体系。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促进企业科学合理利用能源,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现代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推动各类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以产业集聚和共享基础设施为纽带,促进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构建循环型社会。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体系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废弃物处理方式由无害化处理为主向资源化利用为主转变。推动朔州国家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和国家级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循环经济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在企业、园区和区域层面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提升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专栏16: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型工业体系。以提高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目标,重点推进煤电一体化融合、煤化工链条式延伸、工业固废综合循环利用,实现煤基产业多元发展,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循环型农业体系。推动农业领域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构建现代循环型农业体系。

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把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牢固树立节约优先理念,培育全社会节约意识,养成行为自觉。强化全过程管理,提升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加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和农村节肥、节药工作力度。加快推动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强化单位产品能耗标准、绿色建筑标准等约束。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在重点耗能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产业转型升级。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用好用足黄河水,限制开采地下水,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加强用水需求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场手段实现双控目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制止奢靡之风。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社会风尚。

专栏17:节能工程

千家企业节能工程。突出抓好省千家重点用能企业,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建立完善能效领跑者制度,开展能效对标活动。

节能技术改造工程。依托一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重点在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焦化、化工、煤炭等七大行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工程。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为促进节能形成强力支撑,打造成我省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节能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建设,完善我省节能监测系统,提升预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完善能源诊断服务体系。

推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坚决杜绝私挖乱采,运用先进技术对传统开采方法进行改造,发展绿色矿业,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加强劣质低阶煤、低品位矿产资源和可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回收水平。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的利用水平,开展“城市矿产”、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等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山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