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南京十三五规划: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扩大天然气利用 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全文)

2016-05-10 09:0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燃煤发电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节健全绿色发展考评体系和问责机制

建立绿色发展考评体系。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价办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实施能耗强度、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目标分解考核考评机制。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特点,实行差别化考核政策。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完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健全突发环境事件责任追究体系,强化对党政领导的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第三节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国情和绿色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广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建设。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提高公众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编写富有南京特色的生态文明教材。大力开展低碳园区、低碳企业建设,提升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省级低碳试点园区建设水平。

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业发展。推广应用纯电动、天然气、油气混合动力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基本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推广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到2020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达到63%。

建立公众参与的常态化机制。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建立社区、企业、公民、政府良性互动的环保协作机制,构建新型环境公共关系。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良好局面。

第三十三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系统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南京。

第一节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

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加强重点领域污染减排,积极推动结构性减排,全面完成国家、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控制水污染排放强度,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和提标升级。加快太湖流域街镇污水处理厂的评估和改造,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强化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建设市级城镇污水处理监管信息平台。

第二节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健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体系,协同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控制,有效解决细颗粒物(PM2.5)超标等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全面完成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和燃煤锅炉脱硫脱硝工程,确保电力、钢铁、石化、水泥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削减煤炭消费总量,提高燃煤品质。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专项整治。实施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强化高污染车辆管控,环保禁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域。以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以下车辆为重点,加快淘汰高污染车辆,推广新能源汽车、船舶等交通运输装备。加强港口船舶污染防控。全面推进文明施工,提高道路机械化保洁水平,严格渣土车辆运输管理,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加强秸秆焚烧污染防控。到2020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72%,PM2.5浓度累计下降20%。

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落实国家和省“水十条”实施方案,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开展金川河、东风河、响水河等城区黑臭河流综合整治,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以配套管网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开展排水达标区创建,完善主城污水收集系统及郊区街镇污水收集系统。提升污水厂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推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深入实施长江、太湖等流域综合治理,整治入江支流,严格执行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到2020年,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地表水省考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59.1%,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70万吨/日。

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国家“土十条”实施方案,优先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开展受污染耕地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土壤环境监测,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严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实行受污染土壤分区分级分类修复治理,开展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保障工矿业遗留场地的安全再开发,强制实施建设用地用途改变事前调查评估。到2020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管控率达到90%以上。

第三节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预警,推进重点环境风险企业达标改造,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体系,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污染事故发生。实行环境应急分级、动态和全过程管理,依法科学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建设市环境监测与应急中心,提高环境应急监测处置能力。严格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推动零散分布的环境风险企业逐步向化工园区搬迁,提升企业环境风险综合管控能力。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推进危险废物集中焚烧项目,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第三十四章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健全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赔偿、责任追究机制,着力构建系统完整、实施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一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加快清理和修订现行制度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冲突或不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制定生态红线保护、环境教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污染土壤修复、环保执法等法规规章,修订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法规。严格环境准入,按照严于国家标准的要求,制定修订一批能耗、水耗、地耗等方面的地方标准,全面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等要求,形成产业结构、生态空间和总量控制“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模式。

加强环保执法监管。探索建立环境保护督察机制,推动环境监管从“督企”向“督政”与“督企”并重转变。完善环保执法机制,建立两级执法、三级管理体制,推进环保执法重心下移。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明确网格管理人员、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落实监管方案。健全联合联动查处机制,推进环保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建立环保部门执法信息与公检法机关信息共享平台。

第二节完善生态保护机制

完善生态保护市场化机制。加快建立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建立健全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完善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稳步推进排污收费改革,开展排污权等交易试点,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节能权、碳排放权、水权交易制度。进一步健全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出台《南京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和相应实施细则。加快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建设。推行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制度。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归并和规范现有生态保护补偿渠道,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地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通过资金补助、共建园区、产业转移、人才培训等方式实施补偿。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资金分配办法,强化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实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与保护面积、考核结果“双挂钩”。

第三节健全绿色发展考评体系和问责机制

建立绿色发展考评体系。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价办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实施能耗强度、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目标分解考核考评机制。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特点,实行差别化考核政策。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完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健全突发环境事件责任追究体系,强化对党政领导的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第三十五章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和道德风尚建设高地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接落实全省文化建设工程,着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和道德风尚建设高地,不断提升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实现文化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第一节深入推进思想理论建设

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人民,办好“金陵讲坛”、“金陵工商讲坛”、“市民学堂”和“南京理论微言堂”等品牌活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持续推进社科强市建设,加快南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市属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所)及相关学科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南京的探索创新研究。发挥南京智库联盟优势,加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和地方党史特别是雨花英烈史研究,推出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成果,培育一批学术创新团队。

第二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解读,深入推进公益广告宣传,推动核心价值观传播覆盖各类媒体、公共空间、宣传文化阵地和人群。充分运用微信、微博、微视频、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全民观念、外化为社会行为。实施“南京好人365”工程,评选宣传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南京好市民,使各类典型真正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先行者、引领者。深化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未成年人“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广泛开展文明南京志愿服务行动,注册志愿者占城镇人口比例达到18%以上。大力推进文明礼仪、文明交通、社会诚信、文明旅游、网络文明等公共文明引导工程,倡导广大市民恪守公共文明规范,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第三节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新闻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舆情收集研判处置机制、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正面引导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网络人才培养和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建设,完善常态化管理协调机制,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走在前列的新型主流媒体和媒体集群,进一步提升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集团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第四节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三名工程”,挖掘利用南京的历史名人、历代名作和知名建筑资源。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普及,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文化遗产日等文化传承活动和节庆、礼仪活动。实施整体格局与风貌保护复兴,保护明代、民国等不同时期的都城格局。提高文物科学保护水平,着力加强地下片区文物保护。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重点做好南京城墙、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迹的保护研究工作。

推进大遗址保护工程,做好清凉山石头城遗址、明外郭遗址、南朝陵墓群遗址、南唐二陵遗址、南京人化石地点遗址、固城遗址、薛城遗址、大报恩寺遗址、明故宫遗址等重要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展示。加强记忆文献遗产收集整理,做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南京大屠杀档案的系统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基地,建成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培养一批“非遗”保护专业工作者。建立以项目保护和传承人保护为核心的科学传承保护体系,基本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以上重点项目传承保护基地。

第五节塑造现代南京人文精神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着力提升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治意识、创业创新能力、社会公德水平、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南京红色文化传扬工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使用和管理,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化、制度化,打造“雨花英烈精神”等红色文化品牌。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弘扬志愿精神,努力在全社会树立文明博爱、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新风尚。

第三十六章提高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同步发展水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扩大文化开放,突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协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促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发展水平,推动多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

第一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积极稳妥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和文化资源战略性布局调整,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确保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创新媒体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媒体采编与经营分离。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形成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良性发展局面。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组建理事会,强化服务功能。培育和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

第二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南京美术馆新馆,推进市、区两级图书馆、文化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每个区都有国家一级馆。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到2020年,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达到85%以上,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达到90%以上。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不断创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完善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深入开展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的各类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促进全民阅读,打造省级书香城市,到2020年,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4%以上。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数字化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共建共享。加快区级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促进更多的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在智能社区中的应用,实现“一站式”服务。借助技术手段和终端定制等模式,推出手机、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电子触摸屏等新媒体终端文化服务。

第三节繁荣文化创作生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制定繁荣发展文艺的实施办法,加强文艺创作规划指引,推动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现实题材,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党史资源为主题的历史题材,以南京文化为主题的地域题材和以百姓生活为视角的民生题材的创作。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打造10部不同门类文艺精品,力争舞台剧、纪录片各有1-2部作品获国家级大奖。设立南京文学艺术奖,健全优秀文化产品扶持机制,生产更多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兼顾的优秀文艺作品,引导网络文艺创作健康发展。办好南京文化艺术节、“金陵五月风”文学艺术节等重点文化节庆活动,加强特色文艺品牌建设。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壮大文艺评论队伍,办好“钟山文艺论坛”等文艺评论专栏,把南京建成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评论高地。广泛开展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德艺双馨的文艺家队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燃煤发电查看更多>南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