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成都十三五规划:以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为主 发展核电、风电、页岩气、储能设备等(全文)

2016-05-13 08:3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燃煤锅炉成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具体目标是:

 ——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0年的三倍以上;转型发展成效明显,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步伐加快,建设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42.8︰54.5;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副省级城市中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建设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建设国家门户城市。“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支点城市作用充分发挥,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完善,产业、企业、科技、人才、资本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5%,初步建成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加快形成,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加快成为独立成市的新城区,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轨道交通加密成网,宜居宜业水平大幅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变,生态制度体系、生态发展体系和绿色经济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成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现代治理先进城市。民主政治建设加快推进,法治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城市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市。

——建设幸福城市。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覆盖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5%,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五年,必须准确把握市情特征和时代要求,抢抓发展机遇,科学确定发展路径,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发展新动力;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新格局;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坚持开放发展,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共享发展,顺应人民新期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第二篇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攻方向,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加快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步伐,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第一章 全面推动创新创业

大力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以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强化创新创业支撑体系为重点,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到2020年,建成中西部规模最大、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载体群落,新设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100只以上,创新创业载体数量达到400家,载体面积2000万平方米以上,科技创业者规模突破20万人。

第一节 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激励青年大学生创业,依托各类孵化载体建设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学业+创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业绩与学分挂钩机制。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设立“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在蓉领办企业。聚集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模式。深入实施“成都人才计划”,鼓励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四川省“千人计划”长期项目的高层次人才在蓉创新创业,吸引和聚集科技创新殿堂级大师、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鼓励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知名天使投资机构设立连续创业者投资基金,重点投资企事业人员连续创业。

第二节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依托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园区(基地)等力量,鼓励建设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建设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充分利用特色街区、楼宇等存量载体资源,大力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落户成都。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工业总部、闲置楼宇和厂房转型成为各类孵化载体,支持建设专业领域创投基金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创业企业围绕产业链聚集发展。围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器。

第三节 推动创新创业要素聚集

打造一流创新创业平台,常态化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创业活动,提升菁蓉汇、菁蓉创享会、菁蓉训练营三大平台功能,高水平举办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等国内外知名创新创业活动,着力打造覆盖创业生态全要素、促进全球创新创业要素流动和成果交易的品牌性盛会。探索推进公益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结合的模式,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要素大市场,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技术交易、研发设计等第三方专业服务,形成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的服务链。

第二章 大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方位创新,激发和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潜力和能力。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达到80个以上,科技企业达到1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00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以上,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市专利申请量比例超过70%。

第一节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龙头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发前沿新产品新技术,参与重大科研国际分工。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打造吸引科技领军人才的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开发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新产品和创新商业模式,创制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以合作研发推广、技术成果交易、联合创办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开展协同创新,共享研发成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收购境外科技企业或研发机构、设立境外研发平台,参与国际科研活动,实现创新要素全球化配置。

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检测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加强产业链企业配套协作。开展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示范,鼓励企业新产品应用推广和市场拓展。建设成都市科技服务资源共享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中小企业使用“科技创新券”购买科技公共服务。推动有条件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到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挂牌融资。

打造高科技“天府军团”。加快推动成都高新区和成都天府新区等重点区域吸引和聚集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积极培育本地创新企业,鼓励本土龙头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充分发挥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等重点区域的要素聚集优势,打造形成一支根在成都、面向全国和全球发展的高科技“天府军团”。

第二节 提升校院(所)地协同创新能力

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服务,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技术工艺产品研发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共同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子基金,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打通研发、中试、应用转化渠道。

推进校院地创新合作。积极构建校市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机制,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在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推动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加快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在轨道交通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在生物医学、电子信息、核技术等重点领域推动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和支持在蓉高校院所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争取国家在蓉布局建设西部科学中心。探索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等新型校地合作模式,加快推进“环交大智慧城”、武侯区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高新区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融合发展计划等载体建设,支持在蓉高校院所与所在区(市)县利用高校院所周边存量土地和楼宇联合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形成围绕高校院所发展的创新创业群落。促进高校院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技术平台向社会开放,实现跨机构、跨地区的开放运行和共享。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燃煤锅炉查看更多>成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