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三、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逝世。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 “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四、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 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逝世。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同年10月,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五、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 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相关阅读: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逝世 享年94岁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为国家隐姓埋名几十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搞出氢弹来”,这是他的回答。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的轰鸣,我国仅用时2年8个月,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背后,是他隐姓埋名20余载,
百岁开甲,落叶归根。2019年5月11日,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程开甲的骨灰被葬入位于新疆和硕的马兰烈士陵园。与之一同安葬的,还有一本《创新·拼搏·奉献——程开甲口述自传》。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这本书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举行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决定授予23位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吴自良、陈能宽、周光召、钱三强、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11位核科技专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来
4月12日,甘肃民勤县风和日丽,但一声巨响打破平静。(来源:微信公众号“角马能源”ID:JM_energy作者:粟灵)当天下午,一台85米高的风机轰然倒塌,四个年轻的生命从相当于30层楼房的高度高速坠落,当场身亡,其余两人也已受伤。这出惨剧让中国航天万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航天万源”,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于2月18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荣膺201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回到中国,1960年,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
1月16日消息,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核网”ID:NuclearNet作者:Viador)至此,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仅有3位健在,他们是97岁的王希季、89岁的孙家栋和89岁的周光召。
2018年11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在301医院病逝,享年101岁。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来源:新华社、中国核网、中科院之声)程开甲,1918年8月出生于江苏吴江,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两弹一
当前,京津冀地区已进入秋冬季的雾霾“频发期”。在10月31日举行的环境保护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宣教司巡视员刘友宾表示,目前,环保等部门借鉴“两弹一星”攻关模式,也即聚集所有优势团队和优秀科学家协同攻关的方式,成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现已初步形成重污染天气预报、过程
又一位大师溘然长逝。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陈能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5月27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陈能宽,1923年4月28日出生。1947年
在世界能源格局深刻变革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伟大战略。在推动全球能源清洁转型的征程上,中国方案应如何落地?中国声音底气何在?日前,本刊对中国科学院院士何作庥进行专访,请他就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如何打开思路、开拓创新分享思想。战略创新:思想要解放《
4月11日,尉氏县供电局在七楼会议室组织30多名青工观看思想教育电影《钱学森》,通过对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一生的了解认识,学习感受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梦。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开展,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从自身做起,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楷模,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扎实搞好各环节工作,把规定动作做到位,深刻查找自身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与党员标准、与组织要求、与人民利益不符合的缺点和问题,坚决祛除“四风”之害,履行好工作职责,维护好人民利益。通过观看教育片,大家
作为“第十二届中国(成都)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交流会暨国际展览会”的重要活动,2011年4月13日上午,“第八届中国企业自动化与信息化(西部区域)建设论坛”在成都世纪城娇子国际会议中心蜀风厅举行。 本次论坛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及省市自动化、电力、电子、电工技术等相关学会联合主办,成都自动化研究会、四川省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会等单位承办,来自西部地区自动化及相关领域的130多名代表济济一堂,会场座无虚席。论坛由四川省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四川大学汪道辉教授主持。 主持人首先请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科院戴汝为院士为论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