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权威】九江市十三五年规划:电力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020年达到1000亿元

2016-06-06 12:2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产业能源产业新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章 加强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镇联动发展,大力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和基础村点建设。加快82个重点镇的镇村联动建设,推进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促进重点镇面貌提升、人气提高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绿色中心村规划建设,重点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栏、改塘、改沟和电力、广电、电信等“七改三网”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宜居性,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打造“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点布局,注重特色村、文化村、民俗村的保护与提升,打造一批宜居宜游特色村庄。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的新举措,鼓励引导农民企业家回馈故里、支援农村建设,不断增进农民福祉。加大贫困村庄整治建设力度,新农村建设点向贫困村优先安排,着力改善宜居贫困自然村的村容村貌。强化乡镇“两所一队”建设和新户型推广,推进农民建房管理规范化、常态化。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农村形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文明新时尚。健全农村社区“一会六站”,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到2020年,全市新农村建设率达到70%。继续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信用农户、“十星文明户”创建活动,争取到2020年全市60%的新农村村庄被评为文明村,90%的农户成为星级户。

第三章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加快资源整合,提升县域活力,推动县域经济在全省争先进位,为建设实在实干九江提供基础支撑。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经济。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量质并举,增强发展实力,力争县县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 2个县(市、区)进入全省10强,多数县(市、区)进入全省前50位。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各县(市、区)根据自身基础与条件、发展潜力、人口状况,确定主导产业、明确城镇规模,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设计科学的发展布局。推动基础好、发展快的县域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帮助基础薄弱的地方找准突破口,加快发展、扩张总量。实施权力下放。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为各县(市、区)发展“松绑给力”,让县一级发展有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引导、保护、发挥县(市、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强化有效激励。充分考虑县域发展定位,进一步完善对县域经济的科学考核考评体系,促进各地竞相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发展。选好、配强县级各套班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第四章 统筹物质精神文明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推动九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诚信建设和新型智库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全面推动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在全省率先探索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模式。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群众性和公益性文化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体系,鼓励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金融、制造相互融合,形成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分类推进文化单位改革。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第十篇 实施“共建共享行动”着力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奋力把共享理念落到实处,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在共建共享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第一章 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程

坚持把脱贫攻坚工程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修水、都昌等贫困地区为主战场,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到2016年底,非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基本消除,2017年底全部退出;到2018年,实现24.0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

第一节 统筹扶贫战略部署

因人施策,推进贫困地区群众精准脱贫。通过打出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保障扶贫、互联网+扶贫、医疗扶贫等组合拳,提高扶贫有效性。因地施策,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贫困村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通过实施交通扶贫、电力扶贫、住房扶贫、新农村建设扶贫、党建+扶贫等举措,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健全机制,切实完善扶贫脱贫保障机制。完善责任体系建设,落实各地、各单位攻坚责任;加大各级财政扶贫投入,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驻市部队等定点扶贫的机制建设,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

第二节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

围绕加快增收步伐,因地制宜选准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倾力支持贫困村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山区发展蚕桑、茶叶、油茶、水果,湖区发展水产、畜禽等特色主导产业,扶持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开展旅游富民试点,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新产业扶贫渠道,推进互联网+扶贫,培育一批电商村、淘宝村。

第三节 大力推进基础建设扶贫

大力推进贫困村交通畅通工程,确保在2018年底,贫困村危桥改造项目基本完成,25户以上自然村道路实现全面硬化。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重点向修水、都昌等贫困地区倾斜。大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农田灌溉、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等农村水利工程,着力改善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力争到2018年基本解决贫困地区农田灌溉和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优先实施贫困村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全面提高贫困村动力电能用电安全和用电质量。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光伏扶贫工程,支持光伏发电设施接入电网运行。

第四节 积极创新帮扶机制

继续实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市部队定点包村帮扶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一位帮扶领导、一个帮扶部门、一套帮扶方案,对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住破烂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重点帮扶。深化领导干部结对联户制度,突出帮扶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快向贫困地区选派“第一书记”,确保贫困村全覆盖。加大贫困村党组织后备干部培养力度,优先向贫困村选派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工作人员。全面整合搬迁资源,对地处边远、条件恶劣、就地扶贫难以凑效的贫困群众,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梯度安置的原则,实施搬迁移民扶贫。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推进产业扶贫贴息贷款试点,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第二章 积极促进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多层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注重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健全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体制机制,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的就业引导,强化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努力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平等就业、和谐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指导、就业见习和就业推荐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基层岗位就业。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有序、稳定、高效转移。完善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自主创业支持体系,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失地农民等重点人群就业培训行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帮助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施就业。消除影响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提升劳动力市场流动能力和供需匹配能力,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间自由流动,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产业查看更多>能源产业查看更多>新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