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南株洲十三五规划:建成湘东南部煤电能源基地 稳定火电煤气油等传统能源生产供应(全文)

2016-06-30 08:1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湖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五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产业、人才、区位等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科技服务业。整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第三方科技研发服务机构,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为重点,以技术市场为载体,全面推广“孵化加创投”的孵化模式,完善技术服务产业链条,为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

——现代物流业。加快整合现有企业、园区,培育或引进实力突出的龙头企业,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滚装运输、道路货物甩挂运输等,形成“铁、水、公、空”综合物流体系。加快推进中车物流、中特物流、新芦淞商贸物流园、铜塘湾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构建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综合性物流配送区和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高效物流网络。

——职教培训业。以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建设为载体,有效整合职教培训资源,加快重点培训基地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大力发展职业继续教育培训,打造职教培训品牌,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金融服务业。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进和新设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各类金融机构,提高金融聚集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鼓励金融创新,发展设备融资租赁、合同能源管理等融资产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机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农商行和村镇银行建设,基本实现村镇银行全覆盖。

——信息服务业。大力提升医疗、教育、交通、旅游、金融、物流、零售等领域的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软件服务、通信运营等产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大力发展网络信息传输服务、网络增值服务。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抓手,深化与国内知名电商的战略合作,引进和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服务平台,推动株洲产品“网上行”。

——文化创意。积极扶持创意设计、文化策划、动漫游戏、广播影视、数字媒体等新兴行业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创意+”,促进文化创意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有机融合,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创意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中部地区创意设计之都。

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提升生活服务水平,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商贸服务业。围绕构建现代商贸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城市大型商场、综合超市、专业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适时启动中心城区专业市场搬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积极发展便利店、综合服务站、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支持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设置网点,引导农产品进城直销。大力推进市场改造提升,推动传统市场从单一交易市场向现代化多功能市场转变,向“线上线下”两种交易模式转变,向专业化商场和品牌展示中心等新型业态转变,不断提高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健康养老业。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支持发展健康体检咨询、体育健身等多样化健康服务。转变养老模式,支持建设医护合一的养老机构,完善养老服务供给和购买的产业链条,建成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互补的养老服务体系。

——体育休闲业。大力普及健身跑、自行车、登山等运动项目,带动大众化体育运动发展。规划建设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结合沿湘江风光带建设,打造湘江风光带体育公园。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服务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打造1-2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

——家庭服务业。加快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发展家庭保洁、家庭护理、家庭教育等家庭服务业,培育发展家庭配送等新型业态,满足家庭的特色需求。

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作为投资的重点、消费的热点和开放的亮点,深入挖掘旅游特色资源,推进旅游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复合型、效益型转变,努力建设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5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亿元。

——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加快炎帝陵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推进神农谷、酒埠江、云峰湖、大京等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建设工业博物馆,打造独具特色的工业文明旅游精品;开发利用湘江旅游资源,建成湘江株洲段旅游经济带;沿岳汝高速和106国道轴线,畅通一批旅游通道,布设一批乡村旅游景点,配套一批旅游设施,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串联一批品牌景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湘东自驾游精品旅游带。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吃、住、行、游、购、娱、厕七要素体系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效能。加快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等标准和等级;完善旅游路网,改善进入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建设好市游客服务集散中心,支持旅行社、景区信息化转型升级;加强旅游商品研发,优化旅游商品结构,推动旅游购物设施建设;鼓励和发展影视、演艺、歌厅、酒吧、茶艺等配套休闲娱乐业;大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

——旅游产品营销。加强城市形象和旅游产品推介。扩大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沿线周边城市合作,联合打造沿江旅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高铁旅游等旅游精品线路。争取与国际知名城市缔结友好关系,联合开发国际旅游线路。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旅游”工程,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加强旅游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融合,培育旅游新业态,实现旅游业联动发展。

专栏12 重点旅游景区提质工程

醴陵陶瓷艺术城。定位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品质陶瓷博览园。项目主要包括陶瓷艺术创作中心、陶瓷艺术体验中心、陶瓷博物馆、五彩广场、李铎艺术馆、图兰朵酒店等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27亿元,总占地面积650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艺术城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陶瓷艺术一站式体验中心、世界艺术家的聚会中心和世界艺术陶瓷的集散中心。

炎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旅游开发工程。以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在

醴陵陶瓷艺术城。定位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品质陶瓷博览园。项目主要包括陶瓷艺术创作中心、陶瓷艺术体验中心、陶瓷博物馆、五彩广场、李铎艺术馆、图兰朵酒店等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27亿元,总占地面积650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艺术城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陶瓷艺术一站式体验中心、世界艺术家的聚会中心和世界艺术陶瓷的集散中心。

炎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旅游开发工程。以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保护区进行合理的生态旅游开发。景区规划总面积 23786 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 7275 公顷,缓冲区面积 6396 公顷,实验区面积 10115 公顷。

酒埠江旅游风景区建设和开发。景区规划面积97平方公里,按照“一环、两心、五片区、多节点”的功能结构。完善游客集散中心、酒店、商业街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改造老十字街,将酒埠江旅游风景区打造成为旅游风情小镇,实现近期年接待游客320万人,远期1000万人。

大京旅游区建设开发。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3平方公里,山林面积8.7平方公里。战略定位为打造长株潭一站式会议休闲目的地。以中高端家庭旅游为发展导向,主题会议、健康度假、田园休闲三引擎驱动的长株潭城市群第三空间。

云阳山及茶祖文化园提质。建设云阳山赤松景区、赤松仙游客服务中心,以及停车场等景区旅游配套设施;努力将云阳山创建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和5A景区,将其打造成茶祖文化、宗教文化名山。

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服务业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打造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导区,城市功能的拓展区,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高品质生活的服务高地。

——推进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城区重点推进 “株洲•中国动力谷”科技创新集聚区、城市中心商业商务集聚区、“神农绿轴”文化体育集聚区、天台路金融集聚区、云龙文化旅游集聚区、湘江风光带旅游休闲商业集聚区、长株潭汽车消费服务业集聚区、职教科技园培训与技术成果孵化集聚区、石峰现代物流集聚区等9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县域重点推进炎帝文化旅游集聚区、醴陵陶瓷艺术集聚区、酒埠江生态旅游集聚区、茶祖文化产业集聚区。

——推进集聚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优先完善路网建设,加快公交体系和停车场建设,畅通集聚区内外交通;完善市政设施、信息网络,给排水、供电、供气等综合配套设施,以及绿地、水面等城市公共空间,实现与区外设施的互通对接。加强文化、教育、旅游、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满足入驻企业需求。

——推进引领性项目建设。围绕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快一批引领性项目建设。着眼于新业态、新领域、新热点,引进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入驻集聚区。重点推进株洲站综合交通枢纽商业城、长株潭会展中心、妇女儿童中心、众创广场、汽车博览园、综合保税物流中心等引领性项目建设。

专栏13 重点服务业集聚区

城区重点服务业集聚区

“株洲•中国动力谷”科技创新集聚区。规划面积565.27公顷,依托我市现有实力雄厚的科技研发机构,结合“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集聚更多的科技资源,加快推进高新区自主园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展示中心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把该区域建成集动力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和服务于一体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城市中心商业商务集聚区。规划面积393.04公顷,以中心广场和芦淞市场群为基础,加快建设株洲站交通枢纽,推进芦淞市场群提质改造,提升改造现有商业设施,分离市场群现有中低档批发零售和物流功能,加快电商产业园建设。把该区域建成市区最大的商业、商务服务业集聚区。

“神农绿轴”文化体育集聚区。规划面积420.42公顷,长度5826米。以神农文化为主题,依托神农广场、神农太阳城、神农塔、神农湖、体育中心等设施,加快推进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中心、神农众创空间、妇女儿童中心,把该区域建成集文化、旅游、商业、体育健身于一体的文化体育集聚区。

天台路金融集聚区。规划面积84.75公顷,在河西天台路沿线,加强整体规划布局,整合市区现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基金或股权投资公司,以及民间金融机构,总部全部集中在该区域,建成全市金融服务业集聚区。

云龙文化旅游集聚区。规划面积2992.76公顷,依托云龙示范区原生态景观和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建设方特梦幻王国、奥悦冰雪世界、长株潭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建设集主题娱乐、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会展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集聚区。

湘江风光带旅游休闲商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39.3公顷,长度9566米,以湘江风光带两岸现有餐饮及酒吧街为基础,挖掘株洲特色餐饮和酒吧文化,引进国内外大型连锁餐饮、娱乐企业,建成旅游餐饮娱乐集聚区。

长株潭汽车消费服务业集聚区。规划面积763.64公顷,依托长株潭及周边地区汽车产业,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建成集新车市场、二手车市场、汽车配件与服务市场等汽车贸易,以及汽车文化博览、汽车赛场、汽车旅游、汽车教育于一体城市汽车消费服务业集聚区。

职教科技园培训与技术成果孵化集聚区。规划面积788.82公顷,争取市区职业院校全部进入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引进国内知名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入驻,加快推进现代制造技术中心、现代焊接技术中心、现代汽车技术中心、微软IT学院等项目建设,把该区域建成全国知名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技术成果孵化集聚区。

石峰现代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586.36公顷,依托便利的铁路、公路和水上交通,结合清水塘地区老工业基地绿色搬迁,加快建设铜塘湾港区、综合保税物流园、南车株洲物流基地、长株潭商品汽车铁路物流基地等物流项目,引进国内外优势物流企业,建成多式联运的综合性现代物流业集聚区。

县域重点服务业集聚区

炎帝文化旅游集聚区。依托炎帝陵、神农谷、茶陵工农兵政府旧址区景点,坚持以保护生态和人文资源为重点,集中建设好炎帝陵、神农谷两大旅游区和茶祖文化园,加快推进炎帝陵提质改造、神农古镇、神农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茶陵八景等项目建设,建成集炎帝文化传播、红色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度假服务业集聚区。

醴陵陶瓷艺术集聚区。依托醴陵釉下五彩陶瓷艺术资源和现有陶瓷产业基础,建设陶瓷总部中心、陶瓷艺术设计中心、陶瓷展览展销中心、陶瓷文化风情街等项目,建成集陶瓷研发创意、艺术交流、产品展示、商务洽谈、旅游休闲于一体的陶瓷艺术综合服务业集聚区。

酒埠江生态旅游集聚区。依托酒仙湖、宝宁寺、白龙洞、仙人桥、柏市温泉等景区和资源,建设以酒埠江为核心的特色名镇,打造以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为主题的山水观光、运动健身、宗教文化、温泉疗浴生态休闲度假区。

松西子养老服务集聚区。依托松西子社区优良的生态宜居环境及城乡结合部的良好区位优势,建设集日间照料、养老、康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场所,打造成长株潭社会养老示范区,养老服务业集聚区。

第十章 加快推进城镇扩容提质,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要求,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方向的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城镇扩容提质工程,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力争在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率先示范。

第一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落实长株潭城市群户口迁移政策。建立健全居住证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全体常住人口延伸,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和职业病、大病医疗救助的范围,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和财政保障范围。

建立城镇化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设立城镇化发展基金、产业发展基金,争取发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债券,推进企业债、融资租赁、资本证券化、股权投资等方式融资。探索住房公积金、房屋维修基金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健全城乡建设用地与农业转移人口增减挂钩机制,探索推行市域增减挂钩政策。加强增减挂钩项目管理,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空心村治理,推进闲置建设用地、工矿废弃地等低效利用土地开发复垦,合理保障城镇发展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扩大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试点范围,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释放土地收益红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鼓励实施片区开发模式,完善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土地精品出让为主,提高土地出让价值。

推进“多规融合”。 统一用地标准,统一空间平台,统一协作流程,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实现多规融合。在炎陵县、云龙示范区,以及高垅、网岭、白兔潭、朱亭、白关、三门、仙庾、东富、酒埠江等镇先行开展“三规合一”试点。

推动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市辖区结构,降低行政成本,稳步推进株洲县撤县改区、攸县撤县设市;精简行政管理层级,推动乡(镇)、村之间的合并和整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湖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