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南株洲十三五规划:建成湘东南部煤电能源基地 稳定火电煤气油等传统能源生产供应(全文)

2016-06-30 08:1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湖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节 全面释放消费潜力

拓展消费新空间。深入挖掘消费需求新潜力,顺应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升级的趋势,加强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创造新产品,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完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和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农村特色商品电商,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依托全球华人炎帝文化交流中心优势,大力推介文化旅游品牌,积极打造国际消费市场。

培育消费新热点。适应居民消费新需求,创新服务产品供给,延伸服务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培育多层次房地产、汽车供应体系,大力发展房地产、汽车等改善性需求,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消费,健康管理、体育健身、高端医疗等健康消费,家政服务、照料护理等养老消费,乡村旅游、自驾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消费。加快发展信息安全、应急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产业。

发展消费新模式。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健全消费贷款抵押担保体系,发展消费信贷。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网络,拓展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共享等多种消费模式,扩大网络消费、移动终端消费。创新消费理念,合理引导消费行为,推进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新模式。

第四篇 发展任务 加快转型升级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加快推进产业振兴、城镇扩容提质、县域崛起、两型示范、民生共享等重大工程,着力强优势、增后劲、拓空间、补短板、守底线、促和谐,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协调、更可持续、更高水平的发展。

第九章 加快推进产业振兴,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湖南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株洲建设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实施产业振兴工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和服务业集聚区,构建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全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

建设“三基地一中心”。集聚现有优势,建设国内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 “株洲•中国动力谷”,打造世界级的动力产业中心。建设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创造基地、国内一流通用航空基地、全国新能源汽车基地,设立动力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服务中心,构建“三基地一中心”的创新发展格局,坚持园企联动、多点支撑,集聚产业、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三链融合”,引导动力产业集群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加快发展三大动力产业。推动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形成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千亿产业集群。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抢抓全球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技术、人才、品牌优势,支持主机及核心部件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快速做大做强。推动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和配套能力提升,推进IGBT器件应用、新能源汽车等轨道交通装备优质资源延伸产业形成规模,大力发展维保运营、工程总包、会展论坛和现代物流等延伸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构建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加速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2000亿元以上;培育产值过500亿元企业2家,过100亿元企业3家。

——通用航空产业。以承接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科技专项为契机,发挥发动机研发与制造基础和优势,大力培育并引进航空发动机维修与制造、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及航空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等相关企业,推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化、规模化发展,加快燃气轮机产业化,在民用非航产品高端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于一体的航空产业园。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500亿元以上;培育产值过100亿企业1家,过10亿企业10家。

——新能源汽车产业。坚持部件和整车协同发展,依靠核心零部件优势引进整车制造。依托现有企业的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优势,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和产品系列,推进示范运营。大力发展电传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汽车博览及汽车商贸业,建设中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示范运营基地。到2020年,实现汽车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培育产值过100亿企业2家,过10亿企业10家以上。

第二节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材料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建设ITO系列靶材和纳米高纯金属研发中心,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硬质材料、以陶瓷为主的非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先进电池材料、高纯金属材料、电子印刷材料、3D打印材料等,打造全球知名的以先进硬质材料研发与生产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600亿元以上;培育产值过200亿企业1家、过100亿企业1家,过10亿企业10家。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以IGBT为主的电力电子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嵌入式软件,积极培育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云计算、智能终端、工业控制系统、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产业。重点发展IGBT全产业链,不断扩大在轨道交通、新能源、电力、海工装备、自动控制、智能家电等领域的应用规模,提升IGBT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培育产值过300亿企业1家,过10亿企业5家以上。

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拓展新能源产业领域和项目储备,加快新能源示范应用,推动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光伏制造、新型节能装备,支持风电叶片和整机制造企业,加快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风机、大功率风机的开发进程,提升核心技术优势和自主研发能力,打造内部关键部件供应链,提升整体竞争力。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200亿,培育产值过50亿企业1家以上。

生物医药与食品产业。立足地方资源,依托龙头企业,利用品牌优势,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注重绿色健康,扩大产业化规模。重点发展肉制品、乳制品加工,休闲食品以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支持医药企业并购重组,加快创新步伐,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医药物流、药材种植等产业。因地制宜建设食品工业园和医药产业园,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食品医药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500亿元左右,培育产值过100亿企业2家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加强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与区域环境治理和节能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对接,以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能力。发展环境服务业,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服饰产业。依托芦淞市场群,引进国内外知名服饰品牌企业,推进本地化生产,提升市场群总体品牌的影响和吸引力。加强与国内服装制造基地、国外服装设计基地的交流,提升服饰产品质量,打造自主服饰品牌。创新商业交易及营销模式,大力发展服饰电商。构建以市场为主导,集生产加工、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品牌建设、展示销售、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服饰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00亿元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服饰专业市场5个。

陶瓷产业。加快提升陶瓷技术装备水平、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由传统陶瓷产品为主到高新技术陶瓷产品为主的转变,积极发展轨道交通配套用瓷和超高压智能电网用瓷。以醴陵经开区、攸县工业集中区和茶陵经开区为重点园区,加速推进陶瓷新材料精专化、电瓷电器智能化、日用陶瓷高端化、釉下五彩瓷时尚化、建筑陶瓷低碳化、陶瓷装备自动化,打造集陶瓷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于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现代瓷谷”。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

冶炼化工产业。以清水塘搬迁改造项目为支撑,以转型升级、绿色搬迁为重点,关停和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和生产线,加快采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冶炼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精细化工和日用化工等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第四节 做大做强产业园区

实施“323”工程。加快推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推动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依托云龙示范区,整合石峰区、荷塘区、芦淞区优势资源,积极申报株洲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取醴陵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2020年,形成株洲高新区、株洲经开区、醴陵经开区等3个国家级园区,田心高科园、河西示范园等2个“千亿园区”,董家塅高科园、醴陵经开区、攸县工业集中区等3个“500亿园区”。全市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5000亿元,税收总额超过260亿元;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以上。

突出特色园区发展。树立“创新、特色、品牌”的园区发展理念,依托现有产业优势,按照集聚化、专业化、链条化的原则,发展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石峰轨道交通装备特色产业园、芦淞航空航天特色产业园、醴陵新型陶瓷材料特色产业园、荷塘复合新材料特色产业园等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一园一特色的发展新格局。

专栏11 产业园区发展方向

提升整体承载能力。按照产城互动、“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提升园区整体规划,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园城无缝对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按照政府搭建、企业共享的原则,重点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质量检测等为主的研发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和为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管理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服务的运营服务公共服务平台。

加大项目和企业引进力度。实施大项目支撑战略,抓实招商、精准引商,推动招商主体向企业化、专业化发展,更多通过标准厂房的投资主体和引入的园区运营商推进招商。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工业地产等项目建设,切实加快项目落地步伐,提高土地等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和质量效益。加快引进中小微企业进入创新创业园区,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入园难问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湖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