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水电水力发电报道正文

从武汉洪灾到三峡防洪能力 专家全面回应争议话题

2016-07-22 09:14来源:科通社作者:洪广玉关键词:三峡三峡水库三峡大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是我们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发展的平衡态,我们国家处在爬坡阶段,还只爬到了一半。从30%到去年56%就产生了这么大的压力,可是我们离平衡态还差20个百分点。这些年城市迅猛扩张摊大饼,大量新增的城区就是向湿地、湖泊填出来了。可是我们后面再增20个百分点,压力还会持续增大。与发达国家不同,我们的问题是要"构建新的平衡"。

识别社会发展阶段为什么重要?就是河流治理经历了工业化初期,在污染控制与水质恢复期,和综合管理、可持续利用期,在不同时期,我们的管理理念与治理措施等是不一样的,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探索符合国情的综合治水之路。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海绵城市推进模式?我们说这个模式不是现在这种实现高指标的范围逐步扩大,而应该是打持久战的模式。

第二是统一战线,现在这种模式,国家说住建部牵头,水利和财政部门参加。但实际上部门之间现在并没有很好的配合,更别说还有环保、交通、电力等这么多相关的部门,所以一定是要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

天人合一,有没有一些原理可以做到?河流形态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如果集雨面积能分解得小一点,这个峰值就可以削减。其次,坡降放缓,或改造成阶梯跌坎形式,就能减势消能。如果遵循"天人合一"的原理,我们把自然的规律用起来,我们根本不用多花钱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海绵城市一定是构建三个尺度的系统。不仅有社区尺度,现在做的工作都在这个尺度上,但实际上我们还有城市尺度的措施,还要有流域尺度的措施,只有这三个尺度匹配起来,才能解决城市受淹的问题。现阶段一定是要抓大放小,而不是抓小放大,而且是部门合作,循序渐进,要有一个良性互动的机制。

媒体问答

1 中国青年报:武汉填湖非常严重,那么填湖和城市内涝有没有直接关系?

程晓陶:我本人就是武汉人,我就是在武汉长大的。我们家小时候就住在坡地上,周围全是低洼的菜地、藕塘,现在全部变成城市了。武汉的标高,地面是一种丘陵形式,但是高程主要是21-24米这样一个范围。长江的水位到了汛期的时候,完全是靠堤防挡住外江的洪水,里面才是安全的。它的湖泊,就是内部最低的地方,区内的雨水进不了江,实际上就会聚到湖里,所以武汉为什么有很多的湖泊,湖泊的高层比内陆高层更低,大致在19-22米。大家可以想象本地的降雨,因为进不了江就要进这些湖,而不下雨时湖面积小一点,到降大雨时候水位上升,湖面积就会扩大,越是极端的降雨天气,湖水面积越大。

现在到城镇化的阶段,城市的用地就需要增加,于是它这个城市往哪儿扩展?我们国家有一个规定是基本农田,那红线是不能动的,不能侵占农田的时候,最后就变成了向水要地,侵占湿地,挤占河湖。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色。

但是跟水争地的时候,它又没有去想这个地方平时是旱地,但是到了大水的时候是归水的。结果大家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照片,成片的小区,成片的汽车都泡在水了。

但是这种争论,绝对不是说我们今天才有的,中国的人口在清朝之前没有超过1个亿,从清朝起从1个亿变成4个亿,后来叫4万万五千万同胞,那时候两湖就开始大规模的人水争地。

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一批水利专家,他们就说在中国的国情下只能选择蓄洪垦殖。不能说这个地要么归人,要么归水。因为这个是走不通的。洞庭湖过去说6000平方公里,现在减少了,绝对不是三峡造成的,早就减少了,变成一两千平方公里的范围。蓄水垦殖的思想,就是说这个地小水归人,大水归水。这个地三五年被淹一次还是合算的,当时就有了这么一个概念。

我们国家过去老百姓也有这样的习惯,1998年大水的时候我到江西湖口镇,我到一个群众家里,一楼就基本淹了2米,他们是做影像制品的,商品都搬到二楼了,大水之后就是花了200元粉刷墙,没什么损失。他们一楼绝对不装修,只有瓷砖,重要财产下雨就往二楼搬,就是人与水共存的模式。如果你说这个地都归水,中国就没有发展的地方,所以只能谋求人和水共存的问题。

2 长江日报:三峡大坝对武汉防汛工作具体有什么影响?

程晓陶:今天武汉受淹以后大家都在众说纷纭。7月确实来了5万立方米/秒的洪水,调蓄后下泄了3.1万立方米/秒,武汉水位比1998年最高水位低了1比多。这个高水位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不是3万流量造成的。在一个河段里面它的水位高低,一个是上游来水,还有本身底水的高低,还有下游走的情况。

因为这一次整个中下游本身在降大暴雨,就是整个河段的水位都很高,像举水的水位都破了历史记录,本身武汉的水也很高。三峡的调度差不多是什么概念?如果它增大了5000流量,贡献率30公分,这一次它涨了3米,其实中间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三峡的贡献。如果三峡不是把5万减少到3万,那武汉水位跟1998年最高的水位就不是只差1米了。

其实不能太指望三峡来减轻武汉的涝灾,它只是减轻了防外洪的压力。武汉低洼地面高程远低于外江的水位,完成靠堤防来防守的,难处在什么地方?湖里的水不是靠自流进到的江里去,是靠延江的泵站强排出去的,通过抽排的方式才能解决内涝的问题。外江水位高一点、低一点也不妨碍抽水,所以武汉内涝的水不能靠三峡减少下泄流量得到解决。

张博庭:长江三峡的作用不是针对一个省市,控制整个是长江的水。通常来说,我们计算的是长江三峡对整个下游防洪作用。

原来我们一直批评的清水下泄,它淘走了河道的泥沙,剩下的空间就是给水增加的。实际上远远不止,因为它是动态的。清水下泄实际上是三峡很重要的防洪功能,现在如果不是三峡把长江水位河道下降2米,防洪问题比现在要严重得多。

除了清水下泄,还有三峡已经做出来的错峰,就是曾经拦过30亿的立方水。三峡水库拦的库容涨一米就是10亿,就是为了峰值削峰三峡水库水位上涨了3米多,就是30亿。所以说,我们整个三峡的减水10-40亿之间,这是很保守的量。如果不建三峡我们很难预料长江下游这次大水将是什么结果。

原标题:从武汉洪灾到三峡防洪能力,专家全面回应争议话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三峡查看更多>三峡水库查看更多>三峡大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