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煤气能源报道正文

煤炭 “去产能”存在两大悖论!

2016-08-12 13:09来源:能源杂志关键词:煤炭行业煤炭企业煤炭消费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将煤炭行业列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的战略重点之一,期望通过市场配置资源、部分行政手段等多种方式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推动煤炭企业实现脱困发展。国务院于2016年2月1日印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以下简称“7号文”),对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进行总体部署,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配套印发8个专项配套政策,2016年度中央奖补资金也已向地方拨付到位;此外,主要产煤省(区)也相继出台“去产能”的工作方案,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但是“去产能”是否能够取得真正的成效,以下存在的“悖论”有待政府和企业思考解决。

煤价上涨,未必能带领国内煤炭生产企业“脱离苦海”。

“7号文”提出“从2016年开始,按全年作业时间不超过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煤矿产能。”如果合法生产煤矿按照本规定正常生产,意味着现减少了16.4%的产能。伴随着煤矿产能的缩减,煤炭生产企业在缩减自身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更多期待着煤价能够较大幅度的反弹。但是根据今年1~6月煤炭行业的经济运行形势数据,这种期望的出现并非那么容易。由于房地产等行业出现短期回暖带动钢铁行业需求回升,炼焦煤煤价在4~5月之间出现上调,上涨幅度较大,根据统计数据,上半年每吨累计上涨100元至150元,基本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但炼焦煤价格继续回升的可持续性不容乐观。动力煤价格由于一是电力需求继续回落,二是今年南方雨水丰沛,水电出力对火电产生替代作用,稳中趋升,目前,5500大卡动力煤的主要生产地“上站”含税价格为每吨265元至275元,主要消费地提货价格为每吨455元至465元。动力煤价格上升空间也不是很大。

此外,国内煤炭生产企业还需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据海关总署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煤炭1.08亿吨,同比增加819万吨,增长8.2%。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及开采条件较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主要产煤国相比相对复杂,可供露天开采的煤矿比例较低,仅为,因而带来的煤矿开采成本较高。此外,我国煤矿较其他主要产煤国相比,人员数量较多、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同时又面临物流成本偏高的困境,因而我国煤矿的竞争力与国外相比相对较差。

随着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思想深入落实,能源供给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也将出现放缓。在此背景下,在国内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不断增长的替代作用下,煤炭消费需求也将继续回落。与此同时,在煤炭消费总体下降的背景下,尽管“去产能”工作将会取得更大的效果,煤炭价格会有一定程度回升,但与此同时面对进口煤的冲击,煤价回升的空间有限,不能保证煤价的上涨能弥补产量下降带来的收入;煤价的回升将加剧进口煤对国内市场侵蚀,煤炭企业经营仍面临很大困难。

煤炭生产企业选择优先开采赋存条件较好的厚煤层,未必能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在当前煤炭行业经济运行形势长期处于低位的情况下,部分煤炭生产企业为了尽快“扭亏为盈”,增加企业营业收入,选择优先开采煤质较好、煤层厚、开采技术条件相对较好,开采成本较低的煤层,而煤质较差、煤层较薄、开采技术条件相对较差,开采成本较高的煤层暂缓开采。煤炭生产企业为了提高煤炭产品的质量,增加企业收入无可厚非,这也是从供给侧方面进行优化所谋划的一种手段。但是这种做法很可能会影响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暂且撇开这种做法对煤炭资源回采率的影响,试想现在所有煤炭生产企业都同时开采自己最好的煤质最好、煤质好、开采技术条件最好、生产成本最低的煤层,经过市场的充分竞争后,必定会有不少企业的煤炭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仍然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而被市场所淘汰;采取这样的手段并不能改变它们的命运。

此外,煤炭生产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毫无保留地透支自身的“家底”,未来伴随着我国煤炭工业开发的继续西移,煤炭物流成本的继续增高,开采技术条件的继续恶化,我国的煤炭生产企业如何能凭着自身剩余的“家底”与具有低廉开采成本和运费的进口煤相竞争?

原标题:煤炭 “去产能”存在两大悖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行业查看更多>煤炭企业查看更多>煤炭消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