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贵州电改:一场电力体制障碍的深度突围

2016-09-05 08:38来源:中国发展网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贵州售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89年7月,兴义市政府正式成立兴义市水电局供电所,负责管理鲁布革电站每年向兴义市提供5%(1.2亿千瓦时)的留存电量。1990年,作为地方政府管理留存电量的地方电网管理机构兴义市水电局供电所正式开始运行,兴义市“一城两网”(南方电网和地方电网)的供电格局就此形成。

1998年3月,兴义市政府投资成立了兴义市南江水利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培育电力市场,发展用电负荷。

2002年3月,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兴义市政府将部分电网资产剥离出来,成立了兴义电力公司,委托贵州电网公司兴义供电局“代管”。

2007年,兴义供电局与兴义市电力公司签订了两电网划分供电区域协议:兴义市桔山组团、丰都组团和黄草——坪东——木贾组团由贵州电网公司直接供电,供电面积75.2平方公里;其余片区由兴义电力公司供电,供电面积2858.13平方公里。

经过了26年发展的兴义市地方电网,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然而,随着兴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代管”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兴义市电力需求。

问题的另一面是,从2011年到2015年,兴义全市仅获得3.21亿元的农网改造资金,电网建设严重滞后,安全隐患堪忧。

此前,南方电网公司曾要求取消代管理顺体制,将兴义地方电网纳入大电网管理,但因多种原因始终未果。因此,对于起步晚、家底薄、实力弱的兴义电力公司,在电网建设投入上显得手长衣袖短,远不能满足兴义市发展需要,电网网架投入不足,导致电网载荷能力不强、安全性差。

此外,负荷发展与电源点建设矛盾突出。随着兴义市工业化步伐加快,电力供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就兴义市电网目前的供电方式(以贵州电网为主、云南电网与地方小水电为辅供电)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

兴义电力公司负责人说,兴义市电力公司虽然供售电量突破了16亿千瓦时,供电规模在全省县级供电企业中排在前列,但其从贵州电网下网的趸售电价最高。同时还得自筹资金用于地方电网的维护建设,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兴义市认为,兴义电力公司在全州县级供电企业中供电规模最大、而趸售电价最高,致使兴义市电力公司自“代管”以来,每年都处于亏损状态。电力体制阻碍了兴义市地方电力工业的发展,进而也制约了地方经济的跨越发展。因此,兴义市迫切需要进行电改。

贵州电改启动之后,兴义市政府向贵州省发改委、贵州省能源局提交了《关于将兴义市地方电力体制改革作为全省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的请示》,提出的理由是兴义市地方电网建设与发展及园区电网的供电模式,完全符合中央电力体制改革文件精神,在技术、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可行。

2015年11月18日,兴义市政府与贵州电网公司签订解除代管协议;兴义市电力公司与贵州电网公司兴义供电局重新签订了并网协议,标志着兴义市售电侧改革正式拉开帷幕。被“代管”了13年的兴义地方电力体制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目前,兴义市地方电网按《贵州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要求在发、输、配、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已经全面完成,并组建了多元持股的售电公司。

破茧重生后的兴义地方电力迅速获得一系列改革成果。

今年上半年,兴义市大工业平均售电单价从0.56元/千瓦时降到0.36元/千瓦时,电价降幅达35.71%。兴义市地方电力公司上半年完成供电量10.7万千瓦时,同比增加4.17万千瓦时,增长63.86%。其中大用户用电量6.0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72.2%。

电力跨省区交易机制初步形成

为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确保“西电东送”可持续运行,妥善解决黔电外送的量价矛盾,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试点,成为贵州电改的目标任务。 贵州大胆尝试,探索建立了跨省区交易新机制。

贵州省业内权威人士在接受记者时指出,贵州电力跨省区交易新机制主要在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一是探索建立“计划+市场”新机制。这一机制将贵州省“西电东送”电量区分为计划电量和市场电量,与广东省、南方电网公司协商建立和完善黔电送粤(含黔电送深)交易机制。由政府间协商确定计划电量,实行政府定价;按计划电量一定比例确定市场电量,电价由双方协商。目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广东省、深圳市及南方电网公司等多方支持下,贵州省与西电东送受电省初步达成了“计划+市场”新机制的共识。二是以“黔电送深”项目为基础开展跨区域直接交易试点,推进电力扶贫。当前,深圳对口帮扶贵州毕节市,双方决定将织金电厂作为产业合作的重大项目来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则明确织金电厂的电量全额送深圳消纳,并纳入西电东送政府间框架协议,以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电力扶贫。三是积极争取扩大与广西、重庆、湖南等周边省(区、市)的跨省跨区电力交易。通过建立与周边省(区、市)的网对网、点对网的跨省交易机制,实现了贵州发电企业与重庆涪陵、黔江,与湖南怀化等周边地区电网、企业的交易。截至6月底,贵州发电企业与周边省(区、市)签约电量达到60亿千瓦时,较2015年实际送电量增加30亿千瓦时,贵州电力跨省交易的制度化正在逐步实现。

改革成果产生引领示范效应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电改取得了初步成效,也在全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贵州省能源局局长张应伟在接受记者时指出,贵州电改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破垄断。贵州电改坚持市场化改革主线,实现了竞争性环节电价放开,配售电业务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放开的三放开。贵州一网独大的旧格局逐渐被打破,电力市场经过重新“洗牌”后,“有法可依、政企分开、主体规范、交易公平、价格合理、监管有效”的市场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二是稳增长。贵州通过电力体制改革释放政策红利,稳定电力市场,拉动经济增长。1-6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8%,到8月份,工业用电量实现正增长,。预计全年将稳住至少150亿千瓦时的电力存量市场,带动煤炭消费1100万吨,贵州煤电经济企稳止滑。上半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增速位居全国前列;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增速位居全国第三。随着大工业企业降低用电成本政策红利加快释放,十大高载能企业和新兴产业用电逐步增加,加之黔电送粤电量500亿千瓦时,预计前三季度贵州省电力工业增加值将增长7%左右,贵州全年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可实现10%以上增速。

三是调结构。合理引导发电企业让利,支持新兴产业降低用电成本,有力地促进了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同时,通过电改释放价格红利,初步形成电力价格“洼地”,推动新经济加快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新业态加快形成。

四是促转型。通过电改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上中下游产业融合发展,倒逼电力企业转型升级。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抢抓机遇,加强内部管理,减员增效,降耗节能,引入市场竞争,扩大市场空间,通过自己寻找市场,增加外送电量30亿千瓦时。电网企业转变思想观念,以拥抱改革的姿态支持电改,积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通过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等措施,为企业减负300亿元,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通过国家审定降低输配电价和火电企业与用户电力直接交易以及水电发电权交易,实现大工业用电价格平均下降0.1256元/千瓦时,支持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发展。

向“深水期”迈进

贵州电改已经“破冰”, 下一步,贵州电改将进入“深水期”。 “深水期”包括进一步完善电价形成机制;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政策,探索建立水电参与市场化交易机制,进一步释放电力体制改革红利;实施配电网建设和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等等改革内容。

2016年8月25日,贵州省对外宣布贵州省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完善方案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贵州省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完善方案涉及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提高居民阶梯电价年度电量分档标准。贵州省居民阶梯电价年度电量分档标准调整如下:第一档电量从原来的2200(含)度以内提高到3000(含)度以内;第二档电量从原来的2200-4000(含)度提高到3000-4700(含)度;超过4700度以上的用电量为第三档电量。另一方面,各档电量电价仍按国家规定的现行水平执行,即第一档电量电价为每度0.4556元;第二档电量电价在第一档电量电价基础上上调5分,即每度0.5056元;第三档电量电价在第一档电量电价基础上上调0.3元,即每度0.7556元。此外,继续对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家庭用电设置每户每年120度的免费电量。

从全国范围来看,此次完善后的贵州省居民阶梯电价第一档电量分档标准已处于全国前列。

按照2015年贵州省一户一表居民用电情况测算,全省一户一表居民用户电费支出共计减少约2.15亿元,原本需要支付加价电费的273万户居民用户平均每年每户电费支出减少约78元。

贵州省居民阶梯电价政策完善方案的出台实施,贵州电改正进一步向惠民生等领域深入推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贵州查看更多>售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