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储能电动汽车市场正文

骗补引发“血案” 90%新能源车企将被清退?

2016-10-09 09:35来源:华夏时报作者:赵云关键词:骗补新能源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朝令夕改

“一会说要开放,一会又要收紧,国家政策如此朝令夕改,真的让我们这些企业很为难。”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新能源汽车行业内人士张路(化名)向记者透露:“这件事情十有八九是真的。”如果彭博社的报道属实,那么即将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新政策正好和去年6月4日出台的《规定》意图截然相反。

在今年8月下旬举办的中国电动车百人会夏季论坛上,电动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就曾透露,为了安全起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资质必须要从严审核。而此次百人会夏季论坛的主题也是安全。在会议期间,就有业内人士称这是在为即将出台的新能源新规做铺垫。

“安全肯定是政府要收紧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原因之一,但这也不是唯一的因素。” 张路说。得益于不断频出的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40471辆,销量331092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

但自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便被不断曝出。9月8日,当财政部网站公开曝光了5家典型新能源车企的骗补名单后,一个更大的骗补名单随后被曝光,名单中的72家涉嫌骗补的企业包括一汽系、东风系、北汽系、上汽系、比亚迪、奇瑞、吉利等国内主流汽车企业。

一位新能源车企负责人向记者证实此份名单的真实性,并称企业已经接到了相关部门的通知,在准备情况说明。这次处罚非常坚定,国家对这次骗补处罚的力度和决心可见一斑。

这是为形势所迫,过去两年,新能源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根据第三方数据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已超过3000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从未听过的新企业。突击造车,拿国家和地方补贴,成为新的利益链条,因此“骗补”应运而生。业内普遍认为,《意见稿》是国家清理“骗补”的手段之一,国家对新能源生产企业的准入将日趋收紧,企业取得生产资质的难度将不断加大。

核心问题

其实,自从彭博社新闻爆出以来,一些地方新能源车企就几乎常驻北京,以期第一时间通过各个渠道了解政策的最新进展。下一步政策走向也成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如果说,门槛提高是为了安全、为了防止骗补再次发生。那么,是不是在收紧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后,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就可以更有序更安全,从而也能杜绝骗补事件发生?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要高标准、严监管、宽进出。同时还要注意政策的出台一定要给企业留有适应和调整期,不能让企业猝不及防;奖励措施应当有一些平滑系数,如果补贴戛然而止会产生很大问题;奖励消费者,而不是给生产者补贴,让消费者用手中的钞票投票。

原标题:骗补引发“血案” 90%新能源车企将被清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骗补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企业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