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输配电电力通信企业正文

解密华为管理制度 激励创新为基础

2016-10-28 11:51来源:环球网关键词:任正非华为华为管理制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华为认为,该机制可以激励员工确保公司财务的稳健性,并自愿为这一目标而努力。此外,华为还希望通过该机制使员工充满责任感,将自己视为公司的共同持有者。金融危机表明,利用外部资金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并不能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在这类组织中,员工只会考虑自己的福利。

总而言之,分配财富有利于创造共同价值,从而使员工团结一致,取得长远成功。中国有句俗话:“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2015年,华为将其收入的23.6%(共计148.5亿美元)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和奖金,而行业平均水平仅为12%。值得注意的是,财富分配的同时伴随着对权力的解读。将公司转变为员工所有,意味着权力的重新分配,即老板不能再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影响员工。这与任正非的建议如出一辙,他要求员工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华为是一家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希望建设这样一种文化:员工愿意努力工作,更好地服务客户,愿意在没有老板监督的情况下承担各自的职责,达成目标。员工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有助于促进公司持续快速发展。正因如此,华为在分配权力时更加注重员工的自由度。这种权力分配的角度与大多数公司不同。大多数组织仍坚持传统观念,认为权力会造成腐败。究其原因,它们认为权力意味着拥有控制他人的能力。但最近的行为研究表明,一般来讲,人们想要获得权力是因为权力赋予了他们自由,而非允许人们去控制他人。为赋予员工更大的自由度,华为开始了第二次基于行为的干预。

干预2:给员工提供自由度,从而实现卓越

在华为,近一半的员工是研发工程师。作为知识工作者,他们尤为希望能够拥有更大的工作自由度。依赖人力资本的领域(如创意产业)展现出了明智的领导力,为员工提供一定的自由度。任正非也有着明智的领导力。在华为创立初期,任正非对ATT的贝尔实验室印象深刻,因此借鉴了该实验室的模式来思考如何开展研究。尽管随着ATT的解体,贝尔实验室好奇心驱动研究的氛围也逐渐减弱,但华为仍将其视为发展基石,依赖知识分子对自由工作的本能渴望继续发展。

但提供自由工作空间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很多公司难以推行基于员工自主性的制度。其中一大限制因素在于,人们常希望能有一定的自由和自主权,但同时却非理性地、尽可能地避免做出不可逆转的决策。确切地说,若追求自由的动机占主导地位,人们会觉得并非必须去做某事、做选择或承诺他人,而只想保持自由。因此他们会做出风险最小的选择,甚至维持现状。当然,知识工作者希望传播最新、最先进的观念,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承担风险,探索未知领域。为克服这种非理性倾向,组织架构师必须创造条件,消除人们对风险和变化的担忧。一种方式是允许员工在开发创新解决方案过程中遭遇失败,并不会在评价时作为负面事件。换句话说,就是建立宽容失败的制度,并将失败纳入反馈环节以强化学习。第三个基于行为的干预由此产生。

干预3:努力消除偏见,激励创新

创新是ICT行业的关键。因此,很多公司大力投资研发领域。华为的研发投入一直超过年收入的10%,并计划在接下来30年内翻番。华为的创新模式很独特,希望以最纯粹的形式开发创意、实施创新。因此,华为将研发投入的30%用于基础科学研究。此外,为消除思想自由造成的效率低下(如干预2),华为制定了一项政策:用于基础科学研究的30%研发投入中,可以接受50%的失败率。这项决策鼓励员工在选择时敢于承担风险,激励知识工作者探索未知领域。

投入巨额收入用于营造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氛围,华为实际上是在冒险。但这一做法明确告诉员工,他们应该为自己联接人类的使命感到自豪。尽管这也属于基于行为的干预,但很多组织仍不愿接受失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失败会对公司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上市公司一味盲目追求增长,为了不让外部股东失望而面临巨大压力。任何失败的信号都可能会让外界担心,导致短期内成本提高,因此公司几乎不会传播失败的消息。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已默认不容忍失败,而且会掩盖并忽略过去的失败,直到这些失败暴露出来并严重损害公司长期发展。第二个原因与一种非理性现象有关,即“一切尽在掌握”的错觉。如果觉得一切尽在掌握,可增强信心,相信企业的业务规划和预测是可以实现的,这也是企业界追求的最高境界,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所认为的“一切尽在掌握”只是偶然的状态,是一种错觉。第三个原因与一种非理性倾向有关,即内在偏见。这种偏见是指人们倾向于用努力的表象和证据来评估所取得的成绩。换句话说,我们坚信任何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因此可以进行评估和奖励。当然,若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遭遇失败,未能获得成果,那么短期内则很难判断这些努力的价值。因此,组织架构师必须制定制度,消除偏见,鼓励人们无惧失败、努力创新,实现更高目标。

总之,若要建设企业文化,将创造共同价值的愿望转化为企业所需的竞争优势,组织应构建基于员工人性的制度。因此,组织应该在建设文化时借鉴最新的行为洞察,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并设计合适的制度,防止或消除非理性偏见,避免偏见影响员工发挥潜力、创造长期价值。

David De Cremer现任英国剑桥大学贾吉商学院管理学毕马威(KPMG)教席教授,兼任中国浙江大学睿华创新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此外,他还是贾吉商学院组织领导力与决策系主任,被评为2016年全球最值得信赖的思想领导者之一。去英国前,他曾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2013年,他出版了《积极的领导力:如何克服拖延症,成为大胆的决策者》一书。他与田涛合著的《华为:领导力、文化与联接》将于2017年年初公开发行。

相关阅读:

华为内部解读:任正非最厉害的秘密

原标题:华为:基于人性基础之上的激励制度实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任正非查看更多>华为查看更多>华为管理制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