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评论正文

动力电池行业该洗牌了

2016-11-30 10:21来源:中国质量报作者:胡立彪关键词:动力电池动力电池行业规范动力电池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工信部日前发布《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其触发点是大幅抬高了产能门槛:相比2015年版本,本次征求意见稿中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由“不低于2亿瓦时”提高至“不低于80亿瓦时”。加大40倍的新增产能要求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因如此,许多人觉得该征求意见稿有些“不靠谱”。

当然,给出“不靠谱”评价的,多是可能被挡在门槛之外的企业人士。据悉,目前全国有140多家动力电池企业,现阶段能达到产能标准的仅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两家公司,到年底产能达到的企业大约有4家,其余96%以上的企业则达不到上述标准。若此标准从2017年1月开始实施,那么国内绝大多数动力电池企业将因无法达标而停产,造成库存积压、工人失业等一系列问题。而大量产能在20~40亿瓦时的企业为了扩张达标,则会加大投资,这不仅会打乱企业发展规划,还可能会因为投资冒险导致失误,使企业陷入绝境。这种情况下,由行业恐慌转化成行业危机就成为高概率事件。

但赞同设立高门槛的人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目前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已经乱象丛生,若再不规范,任其发展,行业危机出现得会更快、更严重。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今,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新增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而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数量也从2014年底的50家左右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接近150家,增长近3倍。新增的100多家企业中,有传统数码电池转型过来的,有从上下游延伸进入的,也有从房地产、钢铁、消防、家电等不同领域跨行过来的。这些企业大都抱着快速致富的投机目的,根本没有多少技术实力,而为了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就采取“挖人战术”,激化企业矛盾,使相互间的竞争日益恶化。

事实上,广遭诟病的“挖人”现象,正反映了行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而这才是行业最大的隐患。乱“挖人”说明行业缺少技术人才,这也反映了行业整体技术实力的不足。没有技术怎么办?只能抄袭模仿,粗制滥造,导致低端产能过剩。其直接恶果就是因产品质量安全不过关引发安全事故。有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已超过20起。

可悲的是,行业问题多多,危机重重,但许多企业却意识不到,还在添乱。说来可笑,征求意见稿中引起争议的“80亿瓦时”标准线,是根据各家企业上报的结果划定的。今年上半年工信部对各家厂商的产能进行调研,要求如实填报,但许多企业弄虚作假,在产能数据里加进了大量水分。

可以这么说,虚报产能、盲目扩张、低价竞争,以及难以治愈的地方保护沉疴,已经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热潮下的潜藏暗礁,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整个行业将面临触礁危险。在此情况下,工信部出台规范正当其时。在行业有可能更加混乱,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之前,重拳出击,实质是维护行业长治久安的必要之举。动力电池行业只有走规模化、规范化生产之路,才能更好地保证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而只有通过排名靠前、技术实力雄厚、集中度很高的几家企业构筑起合理化生产的产业格局,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原标题:动力电池行业该洗牌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动力电池查看更多>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查看更多>动力电池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