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售电服务评论正文

电改亮点:电价改革提速 现行电价政策是否契合市场化进程?

2016-12-28 13:31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冯永晟关键词:售电公司电力市场化改革电价改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其次,其他两个功能则可从横向角度分析。电力交易必须依托电网。作为资产所有者,电网企业投建电网必须获得回报。然而由于电网投资不可分性及由此导致的高沉没成本和强规模经济性,电网服务的边际定价并不足以回收全部成本,因此补充性定价就成为必要,而且这一定价只能通过政府规制定价实现。这里的逻辑是,补充性价格是政府用来辅助市场机制回收电网固定成本的,但不能扭曲电力市场效率。这种补充性规制定价既可表现为单一线性价格下的加价,也可表现为二部制及菜单,但最终目标是提升市场效率。

遗憾的是,现行输配电价政策显然不是基于电力市场的电网服务定价理念,而是嫁接了普通自然垄断行业的成本加成理念。现行输配电价政策的定价是以传统体制下电网企业定位为出发点,将系统和市场运营功能包括在了所有者功能之中,完全忽略了体制变化对电网企业功能和定位的可能影响,及由此导致的定价依据的变化。现行政策本质上并未体现电力行业和电力商品的特殊性。有意思的是,反观国际经验,电力市场化浪潮的开始恰恰意味着对传统规制政策的摒弃,转而以市场机制或激励性规制替代。

实际上,电力系统和电力市场的运营者功能恰恰是电力市场设计的核心内容。简单而言,输配电价政策与市场模式紧密相关,比如依据市场模式不同,作为电网使用主要可变成本的网损和阻塞既可以在电能价格中回收,也可以在输电价格中分摊回收;同时不同市场模式下的系统运营机构的功能边界也不同,具备不同功能范围的企业对成本回收的要求自然不同。现行输配电价客观上缺乏市场模式选择的支撑,实际是在按系统和市场运营功能的最大可能性边界设计,是一种最大化“打包定价”。在这种特征下,不可能避免地,成本加成规制会激励企业过度使用高成本策略,而且极容易隐瞒真实成本信息,这既提高了政府规制的难度,也构成了推进电力市场化实质进程的阻碍。

总之,现行输配电价政策与电力市场设计远未有效衔接,很难称之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最多是在完成自2002年以来应该但一直未完成的基本财务分离。正是因为缺乏组织结构重组、市场模式选择和机制设计规则的支撑,再加上先天不足的监管体制与监管能力,注定了输配电价政策从一开始就难以定位于促进电力市场化进程,而只能着眼于如何确定出一个电力价格传导环节的中间价格,这恰是输配电价作为“打包定价”特征的基本逻辑。

3现行输配电价政策对市场化的潜在影响

现行输配电价政策问题的根源并非来自于价格决策部门,价格决策部门只是既定电力改革思路的执行者之一。根本上,现行输配电价政策是服务于“9号文”确定的简单利益再调整的改革思路,根本问题还出在改革方向和改革路径的选择上。因此,输配电价政策的缺陷反映的是整个电改的问题。由于缺乏系统性设计和对各主要改革政策的综合权衡、协调,输配电价、市场交易、交易机构、售电侧等改革实际上都是在各自为战,其结果是随着时间推移,各项改革均暴露出越来越多需要系统推进才能解决的问题,在某些领域,“退”和“进”甚至又重新成为讨论的焦点,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对输配电价政策而言,除肯定其在电网环节财务监审方面的进步外,更应该重视定价政策效果发挥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对电力市场化进程的各类潜在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保持传统电网投资激励,政策推进面临较大难度。现行输配电价政策在成本监审中主要针对非相关业务成本的剔除,却无法有效控制对相关业务的投资激励,尽管也引入了一定的激励性设计,但这些局部的边际改进不足以构成实质影响,从而改变成本加成的性质。比如,企业内部的成本转移,如日常运营成本向工程成本转移等,很难被有效监测和控制,特别是很多成本转移是间接性而非直接性时,问题尤甚,而这些应对策略会抵消有限的激励性设计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过度转移。换言之,可以剔除不相关成本但无法控制相关成本,是现行成本加成规制政策的尴尬。与之对应的激励性监管无疑是真正约束电网经营激励的正确选择,但在短期内,这涉及到深层次的国资国企体制改革,尚难协调。因此结果很可能是,现行输配电价政策将很难有效控制输配成本增加和输配电价升高的趋势,而这可能导致政策本身的搁浅。

第二,缩小竞争性市场设计的可选集合,制约改革路径选择。由于独立输配电价政策进展相对较快,接下来的电力市场交易模式的选择必须要以此为前提确定可行方案。但路径锁定下的市场模式是否最优却是疑问,而且一些可能方案也会因路径锁定而降低可行性。比如,由于现行输配电价政策是一种全成本分摊,即“打包定价”,并未区分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这天然地与基于节点边际定价的市场模式存在冲突。因为在节点边际定价市场中,系统运营的主要成本项会全部或部分地体现在节点电价中。除非允许用户承担双重负担,否则两种设计无法共存。此外,粗略地讲,目前特征的输配电价是适于并依托双边交易的市场模式,然而该模式又依赖于其物理运营基础从集中调度向自调度的转变。但这种变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都值得深究,至少是不确定性和风险太大。所以,现行输配电价政策与市场化改革路径,甚至与传统的电力系统特征很难互洽。

原标题:现行输配电价改革与市场化貌合神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售电公司查看更多>电力市场化改革查看更多>电价改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