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储能储能材料评论正文

石墨烯:为何“英雄”无用武之地?

2017-03-14 09:01来源:证券市场周刊作者:李超关键词:石墨烯石墨烯应用锂离子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原材料研究所研究员李丹认为,石墨烯行业目前存在过度炒作、误导大众之嫌,这种炒作和误导首先体现在把石墨烯产业稀缺性和资源稀缺性混淆,尽管石墨烯最早是从石墨中发现,但是它的产业化制备与石墨关系并不大,对于原材料资源的需求极小。

也就是说,由于动力锂电池需求暴增导致关键材料六氟磷酸锂供求失衡、价格暴涨,这样的故事并不会在石墨烯产业内发生。

对于石墨烯的担忧主要还是来自于其在应用端的不明朗。

李丹认为,市场夸大了石墨烯的性能。石墨烯本身虽然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和散热性,但从宏观应用来说,目前来看可能还无法结合大型器件进行散热;同时,将石墨烯作为半导体的替代材料目前来看也过于乐观,石墨烯半导体仍然还处在理论假设和概念宣传阶段,石墨烯成为硅半导体的替代材料,更是20年到30年内难以实现。

作为最早一批涉足石墨烯产业的上市公司,东旭光电副总经理、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忠辉在接受《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王忠辉认为,三四年前石墨烯开始大热时,大批企业将目光投向石墨烯上游,石墨烯本身不存在原材料问题,技术得到突破后石墨烯也能达到量产,现在的问题在于大量石墨烯被生产出来后,业内却不知道如何使用石墨烯;目前,石墨烯产业发展的聚焦点已经从制备转移到了应用领域,谁能在应用端取得真正突破,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很难说,石墨烯在遥远的未来是否会成为颠覆性材料;但是,就目前来看,应用端尚未打开,决定了石墨烯产业短期内并不具备可观的盈利能力,尽管得到政策支持,但给过度炒作的石墨烯概念降温也成必然。

对于资本市场热炒石墨烯概念的现象,李丹表示,许多企业只是在原有材料中添加石墨烯粉体,便宣称大幅提高了产品性能;实际上,目前还没有一个宏观的方法来衡量石墨烯作为添加材料究竟对材料性能有多大改善,许多企业也并不具备石墨烯应用端的研发能力。

在最新召开的2017年“两会”上,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田中群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当前石墨烯产业宣传过热,阶段性成果被放大,实验室层面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之间存在鸿沟。

他同时表示,石墨烯并非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万金油”,石墨烯在不同领域中的用途仍然需要认真系统的研究。

制备端业绩惨淡

应用端尚无实质业绩保障的情况下,中游石墨烯制备企业的日子当然不会好过。

A股公司多数是以投资参股形式介入石墨烯领域,信息披露并不完整,与之相反的是,新三板相关公司大多完全以石墨烯为主业,其业绩可能更具有参考价值。

新三板公司第六元素(831190.OC)拥有100吨石墨烯粉体产能,同时正在后期规划1000吨规模生产线。

财报显示,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第六元素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96万元和786万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亏损1909万元和1372万元。

第六元素在2016年半年报中表示,目前石墨烯在诸多应用领域还处于研究、试生产阶段,产品应用技术整体成熟度较低,虽然公司石墨烯材料开始从以往的科研院校转向下游应用企业,但是现阶段外部市场需求规模整体偏小。

原标题:石墨烯:“英雄”无用武之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石墨烯查看更多>石墨烯应用查看更多>锂离子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