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产业报道正文

标准先行 低风速风电才能高飞

2017-04-18 14:46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张子瑞关键词:低风速风电风电机组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引导制造商技术发展方向

中国能源报:相比于“三北”地区传统风电开发,低风速风电开发对机组选型提出哪些特殊要求?有哪些禁忌?

高首聪:本《导则》明确了低风速风电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例如,低风速风电开发过程中,务必关注机位布置这一重要因素,避免机位点的湍流强度过大,对发电量、机组安全性造成较大影响。再如,要考虑机组与附近居民的距离,避免风电开发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中国能源报:《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导则》主要是针对风电场机组选型,那么,对整机商设计和制造低风速风机是否也会有联动影响?

高首聪:一个成熟的行业应该有它的通用标准或准则。虽然风电行业在中国已发展多年,但是针对低风速市场,整机厂商应该考虑哪些因素,一直以来并没有通用的标准。这种情况对于整个风电行业的发展来说,虽然看似百花齐放,但是可能埋下隐患。随着该《导则》的出台,国内众多厂商在低风速机组的设计之初就有了明确的依据。《导则》明确了低风速机组应该考虑哪些项点,对国内整机厂商的设计、生产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首先,低风速风场建设倾向于定制化风机。低风速区域环境千差万别,风资源分布相当分散,不同区域对风电机组也会有特殊要求,《导则》规定:将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等级根据年平均风速可分为D-I 、D-II、D-III、D-S四级,每个等级根据湍流强度可分为A、B、C三类。便于风场建设根据当地情况定制化风机参数,但风机定制化无疑会增加风场建设成本,所以需要整机厂商在做出更多的创新性设计,既要满足风场风机定制化又要满足产业化降本的需求。

其次,高塔架技术将倍受业内关注。《导则》指出,塔架高度应根据风电场的风切变和地形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近年来风电行业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即大容量、长叶片、高塔筒,随着低风速区域的持续开发,其配套的相关技术越发成熟,就目前来看,增加风机的风轮直径的空间已经不大,而增加风机塔筒高度,是低风速区提升发电量的一种直接且有效的手段。

最后,精细化风资源评估的云计算平台建设成为必须。南方风场风资源开发难度大,地形复杂,风况多变,好资源难寻。《导则》规定:切入风速不宜高于3.0米/秒、额定风速不宜高于10米/秒、切出风速宜高于18米/秒。因此对于低风速风场来说,发电量与风资源好坏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整机厂商不能仅仅专注于整机生产,还要能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如前期测风、微观选址、机位选择等在保证风电场后期收益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风资源评估技术的好坏,将直接对风电场机组选型、发电量计算、机组稳定运行和维护带来系统性风险,也将决定风电场工程投资成功与否。

评论

风电标准更需本土化

《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导则》、《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规程》两项风电行业标准日前获得批准,将于今年8月1日起实施。在“三北”地区弃风限电暂时无法根治的状况下,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的低风速风电和海上风电无疑将是“十三五”时期我国风电开发的主战场。低风速和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爆发前夜,两项标准的出台可谓生逢其时。

标准是行业发展的助推器。行业要发展,标准须先行已是业内共识。回溯风电的发展史,我们曾在这方面走过弯路,吃过苦头。在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早期,由于风机制造的标准缺失,导致风机制造门槛低、风机制造厂商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大大影响了中国风电制造的整体美誉度和竞争力。

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导致风机大规模脱网事故则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2011年正是“三北”陆上风电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在这一年却发生多起大规模风机脱网事故,原因在于风电机组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当时,对责任的归属曾引起广泛争议,处于舆论漩涡的风电制造商、风电开发商和电网公司“公有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执不下。事后看来,把责任完全归咎于任何一方都不公允。追本溯源,其根源在于行业缺失相关的标准以及部分标准执行不到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惨痛的教训再次警示行业,风电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标准体系以及严格的执行力。

截至2016年底,我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已达1.4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9%,中国已连续多年位居第一风电大国。从“大”到“强”,从追求速度到兼顾速度与质量,风电发展的新思路逐渐清晰。在这一新思路引领下,风电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也处于加速度,中国的风电标准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但我们必须看到,和火电、水电等传统能源行业相比,作为新兴产业的风电, 其标准的制定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宏观规划的同时,进一步的细化与扩展。实践永远比理论更丰富。标准的制定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就需要针对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及时地对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

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不仅关乎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成为风电强国的应有之义。所谓“强”,不仅体现在中国风电企业和行业在制造能力、市场份额、增长速度上居于前列,更体现在标准制定和执行上领跑世界。

标准之争实质上是产业的国际话语权之争。风电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起源于欧洲,长期以来,国际通用的风电标准大多是基于丹麦、 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风资源条件和经验建立起来,我国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研究和实践经验,起步阶段往往通过借鉴或转化国外标准而来,这直接导致某些标准并不适合中国的风资源及地理条件。

伴随近年来中国风电产业的壮大,中国风电行业不仅有能力,而且有强烈的内生需求,实现标准的本土化。

低风速是我国独创的概念,低风速风电开发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这一现状决定了《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导则》从一“出生”,就具有强烈的本土化色彩,也为今后风电标准的本土化提供了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当然,我们强调风电标准本土化的同时,也并非无视现有的国际标准体系。只有既立足中国资源和市场现状,又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才能更好地引导技术进步、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升级、赢得国际话语权。

原标题:标准先行,低风速风电才能高飞 ——访《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导则》参编单位技术负责人、中车株洲所风电总工高首聪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低风速风电查看更多>风电机组查看更多>风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