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能质量评论正文

国网副总经理:现代城市文明史 亦是能源变革史

2017-06-29 10:55来源:能源评论杂志作者:王敏关键词:电力需求电能替代智能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们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能源驱动城市全面发展的时代向我们走来,能源点亮品质生活的时代向我们走来,能源引领人类文明转型的时代向我们走来。

城市,不断改变世界。能源,经济社会的血液,推动着工业革命与城市文明的变迁。城市与能源,构成了现代文明最主要、最基础的动力和记录。

2015年,城市创造了全球80%的GDP,消费了全球2/3以上的一次能源。根据联合国预测,2025年,全球城市化水平将上升至65%;2050年,全球城市化率将增长到80%。城市能源,世界能源变革的主战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引擎。

现代城市文明史,亦是能源变革史

如何顺应世界潮流,重新审视城市与能源的关系,抓住城市发展新阶段以及新一轮全球性能源变革带来的机遇,准确定位能源驱动城市发展的特征、方式、功能,全方位探索能源变革驱动城市全面发展、城市能源变革引领能源转型的创新道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飞跃。

回顾18世纪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历史,很容易发现,现代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现代城市的每一次快速发展,都伴随着能源的历史性变革。工业革命、城市革命,背后同时书写着能源和动力的革命。

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马克思有一句形象的描述:“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人口为什么能够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集中起来?最直接的回答可能是大型工厂、集中生产的出现。但如果继续追根溯源,就会发现答案是煤炭时代的崛起。正因为有了煤炭的广泛使用,生产才得以集中于城市,推动加工工业的迅速发展,并进而带动商业和贸易的兴盛。

同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开展的背后是油气时代的兴起,特别是电力的发明和大范围使用。新动力,新工业,新的现代城市文明。许多大城市渐渐告别燃煤过多带来的黑色面孔和环境破坏,凭借清洁强大的工业体系,完善齐整的基础设施,层次分明的产业构架,科学人性的服务理念、城市布局,吸引着更多的人们“用脚投票”,从各地前来工作、定居。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达到15%;195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0%;2008年,全球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然而,随着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众,人们开始发现,无论是能源和城市的关系,还是从能源和城市推延至能源和人类的关系,都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一次能源从燃煤为主升级到油气为主,电力的来源主要是化石能源,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能源生产、消费的更高期待。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过度耗煤、散烧煤、汽车尾气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雾霾,成了政府和公众的心头之痛;而与煤炭、石油消费密切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也酝酿着严重的生态灾难甚至决定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强调人类社会如果依照高能耗的模式走下去,不仅面临能源枯竭、环境破坏等压力,自身生存都成问题。现在,携手解决资源日益紧张、环境污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等难题,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已成为国际共同的义务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6月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2015年9月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表示,2030年左右,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再次强调,“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历史担当和时代引领。

这种背景下,重塑能源和城市的关系,不但攸关现在,而且攸关未来;不但攸关城市,而且攸关全人类。我们需要抓住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创建以清洁低碳为方向、电为中心、电网为平台的可持续城市能源体系,以新的能源变革史,书写新的现代城市文明史。

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可持续能源

一是转变思维方式,推动城市能源功能定位由供给保障型转变为驱动发展型。立足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理解能源与城市的密切关系,城市能源不仅要为城市经济发展确保能源供给,更要充分发挥能源变革驱动城市全面发展的引领作用,以能源变革驱动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管理、竞争力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型升级。

二是转变配置方式,推动城市能源配置方式由局部平衡型转变为统筹平衡型。转变以输煤为主、高污染高碳排放、局部平衡型的能源配置方式,变输煤为输电,坚持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发展分布式清洁能源,充分发挥电网在资源优化配置、智能配置、高效配置中的优势,建设以电为中心,以智能电网为平台的新型城市能源体系,实现能源清洁低碳、统筹平衡型配置。

三是转变消费方式,推动城市能源消费由低能效低质量转变为高能效高质量。推进电能替代,全面推动能源消费电气化、清洁化;推进全面节能降耗,提高城市能效;推进能源服务市场化,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促进供需友好互动,催生能源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城市用能经济性、便捷性;建设高能效、低排放的高质量城市能源消费模式。

四是转变驱动方式,推动城市能源变革由资源投入单一驱动转变为机制政策组合驱动。坚持以严格的能源环境约束性目标引领和倒逼城市发展转型;坚持机制创新多轮驱动,强化市场机制、政府调控机制、社会治理机制的联动功能;坚持政策组合协同运行,发挥目标倒逼、规划引领、标准约束、优惠政策、文明创新等政策组合的综合效能。

五是转变管理方式,推动城市能源管理由垂直分割各自发展转变为高度耦合协同联动。加快改变能源与城市发展及不同能源之间缺乏顶层设计、规划统筹、行动融合的管理现状,积极推进能源变革与城市全面发展的协同、能源变革与城市工业建筑交通及生活方式变革的协同、不同品类能源发展的协同、城市能源管理与城市发展政策及管理方式的协同。

新的可持续能源,新的可持续城市

一是推动城市能源保障升级,引领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在城市落地。以推进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最大化,最大限度实现能源消费电气化为目标,坚持跨区平衡、高比例消纳清洁能源,实现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同时积极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全力推进最为广泛的电气化,全面提升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把深度承载和支撑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构想,推动城市能源保障升级,作为建设可持续城市能源体系的重要一环。

二是推动城市能源建设升级,引领城市能源系统向智慧化转型。基于信息与能源深度融合,构建坚强智能、安全可靠的能源网络,促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补互济;搭建智慧便捷、协同开放的智能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互动化、一体化的智慧能源服务;建设高效灵活、泛在互动的调控中心,实现大规模源网荷储友好互动和多种能源优化配置,把建设城市智慧能源系统,作为建设可持续城市能源体系的核心任务。

三是推动城市能源运行升级,引领能源全环节高效节约清洁低碳发展。能源供应,推进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能源配置,推进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和多种能源优化互补、梯级利用;能源消费,推进电气化、清洁化、智能化和节能降耗;积极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等新业态、新模式;大规模推广应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把引领城市能源全面走向高效、节约、清洁、低碳,作为建设可持续城市能源体系的根本目标。

四是推动城市能源管理升级,引领城市能源管理推动城市和能源发展转型。加强顶层设计,推进能源与城市发展的战略协同、统筹规划和行动融合。构建贯通多品种、全环节的能源与信息一体化平台,用数据支撑科学决策、智慧决策。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市场手段,促进能源优化配置,推动能源业态、模式创新。把建设各方协同、信息集成、数据驱动、多能联动、以人为本的城市能源管理体系,作为建设可持续城市能源体系的不竭动力。

五是推动城市能源成效升级,引领能源变革全面嵌入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在城市工业、建筑、交通及生活方式变革等各领域,推广应用能源变革新技术、新方式、新模式、新业态,全面提升城市能效水平、电气化水平、智慧用能水平和公众参与度,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品质、城市治理能力,以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把能源变革带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升级,作为可持续城市能源体系建设成效的全面体现。

我们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能源驱动城市全面发展的时代向我们走来,能源点亮品质生活的时代向我们走来,能源引领人类文明转型的时代向我们走来。能源已经且将不断成为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改善、综合竞争力培育、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以及城市治理能力提高的强大引擎和突破口。

“清洁替代”快速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的无限希望。“电能替代”深入人心,推动着社会各界共同构建更安全、更高效、更清洁、更低碳的能源消费体系。大范围的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幅提升了能源配置的规模、范围和效率。“智慧能源”持续演进,全面提高着城市发展的经济性、灵活性和宜居性。

让我们携手各方,主动挺立于城市发展的潮头,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转变城市能源发展思路,创建可持续城市能源体系,以能源变革为引擎和机遇,让智慧城市、活力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等无数城市文明的梦想飞扬绽放,共迎未来的能源、未来的城市、未来的文明。

(作者系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相关阅读:

舒印彪:开拓现代能源格局 凝聚城市能源创新洪流

原标题:站在历史的潮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需求查看更多>电能替代查看更多>智能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