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探秘丨实地探访切尔诺贝利

2018-05-31 15:38来源:能源杂志作者:周晓沛关键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核辐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2年后,人们对事故反应堆的预防措施从未停息。而事故原因,依然是个谜。

乌克兰历史悠久,风景优美,黑土肥沃。著名的第聂伯河发源于俄罗斯,流经白俄罗斯,纵贯整个乌克兰中部后注入黑海。乌克兰人非常喜爱母亲河——第聂伯,并一直引以为豪。

作家果戈里在《狄康卡近郊夜话》一书中这样描写第聂伯河:风和日丽中的第聂伯河多么奇妙,它那充沛的江水舒展地、平稳地流过森林,流过山峦。没有声息,没有喧嚣。望着望着,却不知这琉璃般的浩渺烟波是否在流动,犹如广袤无垠、源远流长的蔚蓝的明镜般的道路,在绿色的世界里蜿蜒飞翔。

19世纪伟大的乌克兰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年轻时写过一首关于第聂伯河的诗,揭露沙皇统治下的黑暗与恐怖:第聂伯河掀起了怒涛,汹涌澎湃,奔腾咆哮。高高白杨不断地弯腰,狂风呼啸,乱叶飞飘……这位农奴诗人,在短暂的47年生命中,竟当了27年奴隶,被充军流放了10年,过的是“用链子拴着的狗”一般的生活。舍甫琴科在《遗嘱》中说:“当我死后,请把我葬在亲爱的乌克兰辽阔的草原上,让我能望见广袤的田野,滚滚的第聂伯河,还有那峭壁和悬崖,让我能听见奔腾的河水喧响。当河流把敌人的污血,从乌克兰冲向蔚蓝的海洋……只有那时候,我才会离开祖国的田野和山岗。”根据他的遗愿,舍甫琴科被安葬在故乡卡涅夫的第聂伯河畔。

乌克兰首都基辅位于第聂伯河中游两岸。基辅市始建于公元5世纪下半叶,是古代斯拉夫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相传在很久以前,斯拉夫部落传奇式的英雄基、谢克和霍利夫三兄弟以及妹妹列别姬,沿第聂伯河驾舟而来,在河边建起了一座城市。后人为纪念其兄长,将此城命名为“基的城市”。

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笔者曾随同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基辅,商谈有关两国建交事宜。7年之后,笔者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克兰特命全权大使,在一次外事活动中,有幸参观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就像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1986年的苏联,那里的一切都尘封在32年前的4月26日。

首次进入“死亡区”

2000年初的一个星期天,乌克兰外交部组织驻基辅外交使节参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据介绍,这是多年来首次安排这样的活动。1986年4月26日,位于第聂伯河上游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突然发生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辐射量的100多倍。苏联时期的这场人类悲剧,成了永远挥之不去的浓重阴影。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谜团,特别希望能有机会亲眼去见证一下历史。我是使团中报名最早者,并最先抵达乌克兰外交部门口集合地点。外交部礼宾司的官员说,使团中原报名参观的有近40人,最后实到仅为一半。

2月8日清晨,我们乘坐一辆大巴向基辅以北的方向驶去。切尔诺贝利离基辅的直线距离只有90公里,而汽车的路程为130多公里。出城后,一路上很少遇到过往车辆。当我们经过一个名叫伊万科夫的城镇后,道路开始颠簸,不时可以看到被废弃的住宅、厂房和杂乱的建筑材料, 给人一种莫名的凄凉之感。大约过了两小时,我们来到了一个有武装卫兵把守的检查站。陪同人员介绍,1986年发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政府做出决定,以切尔诺贝利为中心,将方圆30公里的区域划为“核隔离区”,亦即所谓“死亡区”。周围筑起两米多高的铁丝网,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入内。

进入“死亡区”后的第一感觉是,这儿并不像原先听说的那样可怕,路旁的草木依然茂盛,并未发现什么畸形的动植物。据说,两年前17匹蒙古野马找到了这块没有人烟的地带,并在这里繁衍后代。在远处,居然还有一些稀稀拉拉的民宅和耕地。经询问,虽然政府严令当地居民疏散外迁并予妥善安置,但一些老人不习惯易地生活,又陆续回迁,大约住着200来户本地居民。

临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时,又经过了一道岗哨的严格检查。与此前不同的是,这儿多了点人气,可以见到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按照指定路线,我们先去参观当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作人员居住生活的普里皮亚季城。这个小城离核电站不到5公里,原有约5万居民。基辅的一位作家在书中这样写道: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普里皮亚季城生活、娱乐设施齐全,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城市”。然而,它也是世界上“最短命的城市”。如今,普里皮亚季成了一座再也不能复生的“死城”。在进入小城之前,陪同人员就交代,要把所有玻璃窗关严,任何人不得开门下车,车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了。

当汽车缓缓地开进一片杳无人烟的街区时,我们都被满目疮痍的景象惊呆了:街道两旁的商店、旅馆空空荡荡,职工宿舍楼破烂不堪,幼儿园、文化宫一片狼藉,废品、垃圾堆积如山,被遗弃的公共汽车还敞着车门停在路边……废墟四周死一般的寂静。突然,一阵寒风刮起,从阴森森的断壁残垣内传出嘎吱嘎吱的碰撞声,令人毛骨悚然。

一改过去使团旅行时的欢声笑语,大家谁也没吱声儿,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车窗外闪过的一个个只有在电影里看到过的恐怖镜头。待汽车驶离这片生命禁区,陪同人员才继续进行介绍。这里很少有人前来参观,城里的核辐射量比以前要少多了,据专家测试,从几百微伦琴到几十伦琴不等。这种辐射量通常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当然,停留时间不能长,也不能触摸这里的任何东西。

没过多久,我们来到了由一座办公楼和四个核电机组联为一体的乳白色建筑群前。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参观苏联列宁核电站

主楼前屹立着一座列宁雕像,楼门上方依然保留着苏联国徽,一块铜制门匾上刻有“苏联原子能部切尔诺贝利列宁核电站”的字样。这里的一切仿佛又回到了14年前的情景:1986年4月26日1时23分44秒,就是眼前这座电站综合体另一端的4号机组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反应堆内的8吨多放射性物质外泄,给核电站附近的员工和居民,给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灾难,酿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历史上最惨痛的悲剧。

国际上最先报告核泄漏事故的是瑞典核电站的监控人员。苏联官方于28日21时才公布了有关消息,事故3天后附近的居民才被匆忙撤离,5月1日还照常在基辅市举行盛大的节日游行。据统计,欧洲地区遭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污染的区域达20万平方公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遭污染土地约14.5万平方公里,受灾人数为650多万。核辐射直接导致27万人罹患癌症,其中9.3万人很快死亡。参加救灾的60万人中,有7000人在5年内相继死亡,其中包括一些核科学家和核工作者。受灾最重的要数白俄罗斯,由于当时正好向西北方向刮风,并下了一场暴雨(据说是人工降雨),大量含有核放射物质的尘埃飘落在位于切尔诺贝利北部的白俄罗斯境内。

核电站的总经理和工作人员在门口迎接我们。基辅市市长特地赶来会见使节参观团。市长对我们来切尔诺贝利表示欢迎后指出,最近某些媒体散布谣言,称电站3号机组又出现了核泄漏。因此,使节们是冒着“风险”来参观的。同时谈到,他希望西方国家尽快兑现提供财政援助的承诺,以便乌克兰政府能如期安全关闭核电站。总经理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有关情况。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切尔诺贝利查看更多>核事故查看更多>核辐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