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后福岛时代的核设施如何破除“邻避效应”

2018-08-21 10:04来源:国家核安全局作者:蔡经纬关键词:福岛核事故核废料核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前,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和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核安全局微信公众号“美丽中国,核安全,我是行动者”征文活动圆满结束。本次活动最终评选出特等奖作品1篇、一等奖作品3篇、二等奖作品5篇、三等奖作品10篇,优秀奖作品20篇(点击回看《【发奖啦】2018“美丽中国,核安全,我是行动者”微信征文活动获奖公告》)。

即日起,我们将在国家核安全局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刊发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三等奖

后福岛时代的核设施如何破除“邻避效应”​

作者:蔡经纬  东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效应日趋受到广泛关注,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也在不断提速。这也使得核能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17年2月《“十三五”核工业发展规划》发布,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和在建装机将达到8800万千瓦。此外,随着高温气冷堆、快堆、海上浮动堆等新一代核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电的影响范围也在扩大。

但是发生在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带来的阴霾仍未散去,它仍然给核能行业的发展投下了阴影。在近些年,我国先后发生了“超市抢盐”、广东鹤山和江苏连云港反对新建核废料处理设施等事件。这反映出了两个问题:首先核科学在公众中仍然属于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其次核设施选址仍然存在着“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指居民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不利后果,而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对邻避效应的认识、引导和克服,是各国公共政策决策面临的普遍挑战。在国内,由于“邻避效应”导致的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也导致了许多项目被取消或转移,造成较大的影响。核设施项目由于投资巨大,且事关全球碳减排的宏观利益,如果应对邻避效应不力轻则导致投资损失,重则影响地方稳定发展和能源转型大计。基于此,开展良好的涉核项目公众沟通是贯彻落实国家总体部署、维护我国核安全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当前的对策

为了应对“邻避效应”,各方也一直在采取不同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开展核知识科普教育

政府、核能企业和高校都在举办核科学知识普及活动,科普进校园、进社区,主动“走出去”向广大师生、公众宣传基本知识,消除认知空白。

强化公众沟通

从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工作,到已建成核设施的公众开放日,把利益相关方、意见领袖和普通公众“请进来”,更加直接的让他们了解核设施的安全性。

增强信息透明

从新颁布的《核安全法》,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涉核信息公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国核设施运营状况、辐射监测情况也在国家、地方、企业等层面进行了公开。大多数环境监测数据均可以从网站查询。

持续社区公共资助

核设施营运单位多会对所在社区进行兴资助学,敬老扶贫等公共关系投入,这有效改善了与当地公众的关系,对消除隔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主要的问题

应对方法较为简单。当前我国各级涉核管理组织往往存在将公众参与工作简化为宣传、信息发布的思路。这忽视了新时期公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日益加大、公众发声渠道日益增多的形势,同时对新媒体带来的变化以及公众心态发生的变化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容易造成工作的被动。

围绕“邻避效应”没有更好地突出重点,没有重点开展针对核设施周围的居民的沟通和应对。也没有着力向居民澄清选址的相关信息,无法消除居民关于“为什么偏偏建在我家后院”的疑虑。

仅由科普、宣传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每次活动能够参与的人数毕竟较为有限,而且难以达到长期稳定人心的效果。

在内陆地区,由于核项目影响范围广,引发的社会关注超出了市级甚至省级的范畴,这导致公共利益协调的难度更大。

对核损害、核事故的研究和报道存在偏颇。没有真正地把核事故的健康损害、环境污染严重程度做好界定和宣传。特别是针对日本福岛核事故,媒体更多地报道一些应对不力的消息,却很少去介绍现有的事故损害和应对经验总结。

三、应对的措施

为了更好地解决“邻避效应”这个必然长期困扰核设施建设、运营的问题,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应对方法,更切实地处理好核设施与周边公众的关系。不论是总结前期的经验教训,还是横向比较世界范围的成功案例,我们都可以从下面一些方法入手。

1.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邻避效应”通过产生利益受损人而促使其以反对者的姿态进入到公共决策及执行的过程中。从本质上看,克服“邻避效应”的关键是对利益受损人进行合理的补偿。在法国,核电厂的周边居民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电价优惠折扣,还可以免费领取诸如碘片的辐射防护用品。这种实实在在的利益促使法国核电的公众支持度高达62%。事实上,我国的核设施建设基本位于人口稀少的地区,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更易于探索出多种形式的长期利益补偿机制和环境损害赔偿机制。使邻避设施的利益相关人能够成为决策与执行过程的“内部人”,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实现负外部效应的内部化,是达成行之有效的补偿方案的重要基础。

2.优化公众参与的制度

由于我国国民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而核科学的普及难度更超过一般的知识领域,因此,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治体制,优化建立一套适用的公众参与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政策参与尚处在摸索期,在涉及较强冲突性的邻避设施建设中,公民参与尚不具备将公益性设施的一般性福利和受影响社区的局部性福利相平衡的能力。因此,公众参与的框架要更多体现集中协调的形式。而公众参与的直接任务,是实现对邻避效应的社会心理性补偿,并以此推动经济性补偿方案。具体来看,关键的措施是选择适当的公众组织、增加对政府的信任、减少彼此的信息不对称、倡导对项目的全局意义的认知、促进理性化的问题解决方式、确保重大利益相关方得到更对等的协商地位等。

3.突出独立机构的作用

在公众对核科学领域较为陌生的大环境无法短时间改变的前提下,引入独立机构来协助公众了解核设施相关的知识,将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类的独立机构既可以像法国核安全局(ASN)那样,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独立监管法国民用核设施安全,每年向议会提交核安全评估报告,保障公众健康及环境不受核能利用活动的危害。也可以是像科学松鼠会这样的民间科学组织,由海内外第一线的科学工作者组成,与相关方均没有利益关联。甚至在必要时可以借助IAEA这类的国际组织,从核科学最高的权威层面,对核设施项目的决策过程进行咨询和指导。

4.更直接的环境监测数据公开机制

在现有的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下,我们国家的核设施均被要求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并上报监测数据,同时,生态环境部也建立了一套监督性监测系统,强化对核设施的监管。如果在现有的监测数据上网以外,我们还可以更积极地探索面向核设施周边社区的环境监测数据公开机制,比如在人员密集区设置数据显示牌,定期在媒体发布等,使相关公众能够更便捷、直观地了解辐射环境质量状况,那对减轻他们的顾虑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福岛核事故已经过去7年,在这几年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快,不仅是科技进步带来了信息和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核工业、核事故的理解也逐步地深入。作为即将引领全球核工业发展的中国,我们如何真正从过往的历史中汲取教训,真正地创造出适应未来发展的体制机制,将会对我们将来的道路是否顺利地走下去产生重大的影响。破除“邻避效应”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事关千家万户的挑战,但这也是我们必须尽快思考探索的一个问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福岛核事故查看更多>核废料查看更多>核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