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报道正文

央企人事调整露重组信号 煤炭核电等央企行动配合

2018-09-14 14:56来源:企业观察报作者:贾紫璇关键词:央企重组电力央企火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早在7月中旬,在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视频会议上,对下半年重点工作进行部署的同时,针对央企重组和资源整合方面就提出了新要求。

会议提出,下半年要稳步推进装备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符合国家战略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以拥有优势主业的企业为主导,打造新能源汽车、北斗产业、大型邮轮、工业互联网等协同发展平台;持续推动煤炭、钢铁、海工装备、环保等领域资产整合,加快推进免税业务、煤炭、码头等专业化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重组整合为契机,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国有资本布局正在酝酿一轮新的结构调整,手握核心技术的央企将有大动作。”有分析人士这样认为。

重组猜想

事实上,从今年年初开始的各大央企人事变动中,央企调整重组就已初露端倪。

今年1月2日,超龄工作的王炳华退休,不再担任国家电投董事长、党组书记。中核集团原总经理钱智民担任国家电投董事长、党组书记。同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原总经理余剑锋接棒钱智民,任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此后,几乎每月都有央企高层人事变动信息传出。有人到龄退休,有人交叉任职,但因近年来央企加快调整重组,央企人事变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调整,总会引起外界种种猜想。

之所以引起诸多猜测,就不得不提央企重组的大背景。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时,治下共有央企196户。第一任掌门李荣融在2006年首次提出,到2010年央企重组至100家以内。2010年其离任时,这个数字是122家,有74家央企历经了重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央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中国北车与中国南车等38家央企相继完成重组,并新组建中国航发、中国铁塔两家公司,目前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数量已调整到96家。而眼下,央企结构调整仍在继续,目的是使总体结构更趋合理,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高。

今年6月,中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兼任中国化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虽未经官方证实,仍有财经媒体将其解读为“两化”合并“靴子落地”。

8月,孟振平任南方电网董事长后,国电投总经理职位出现空缺;同月,大唐集团董事长陈进行退休;7月,华能集团总经理黄永达到龄退休,华能总经理一职暂时空缺。五大发电集团中已有三家领导正副职出现空缺。这也引发外界猜想,电力央企是否将迎来新一轮合并重组。

领导兼任或者职位空缺,是合并重组的有利条件,故常会被外界猜测为是合并重组的“前奏”,而这类猜测事后又常常被“证实”。比如中国核工业集团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2016年12月,中核董事长孙勤退休,中核建董事长王寿君接任。此后,中核建董事长空缺,由总经理顾军代行职责。此举被认为是合并先兆。

今年1月,国务院批准中核与中核建实施重组,中核建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核。王寿君在任19个月,一手完成了中核集团与中核建集团的合并重组。今年7月,王寿君退休,中核原总经理余剑锋任新集团董事长,中核建原总经理顾军任新集团总经理。

但人事变动也仅仅只能是重组“猜想”,这种推断也常有落空的时候。2017年10月,奚国华调任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此前,原董事长刘明忠已兼任中国一重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长达17个月。一人兼任两家央企董事长,这在国资委成立以来实属罕见,一度引发市场猜想。随着奚国华到任、刘明忠结束兼任,上述重组猜想随之落空。

有意思的是,今年6月,刚打破一个“猜想”的奚国华履新中国一汽总经理,因曾有过主导、见证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重组合并的光鲜履历,此番又催生了关于中国一汽重组整合的另一个猜想。

煤炭央企重组再进一程

在猜想的背后,是企业积极的配合。近期,以华润为代表的煤炭央企将重组再进一程。

8月19日,华润电力发布公告称,已与国源时代煤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框架协议》,将以1元的代价,拟转让其间接持有的全资子公司华润煤业,及华润煤业旗下三家煤炭企业的股权和下属所有煤矿。

华润煤业下属三家煤炭企业均在煤炭大省山西。分别为山西华润联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华润联盛)、山西华润煤业有限公司(下称山西华润)、太原华润煤业有限公司(下称太原华润)。

华润电力对华润联盛、山西华润、太原华润三家公司的全部股东贷款,转由华润煤业承接,国源公司承诺偿还华润电力110亿元股东贷款。

其中,国源公司首期支付额度为60亿元,必须在管理权移交的同时完成支付。后续50亿元还款计划在首期支付日后三年内支付完毕,具体日期将由双方进一步协商确定。

对于转让煤炭资产的原因,华润电力在公告中表示,将有利于优化公司业务结构,推进公司战略转型,主营业务更加清晰,且利于将资金、管理、技术、资源更有效地集中至公司主营业务,并有助于优化公司资本结构。

作为非专业涉煤央企的子公司,华润电力退出煤炭行业,实际上落实了此前国家关于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2016年6月,在中央企业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工作会议上,国资委表示,使专业钢铁煤炭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电煤一体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其他涉煤中央企业原则上退出煤炭行业。其中,其他涉煤央企,指的是非专业煤炭企业和非电煤一体化企业。

国源公司为中央企业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于2016年7月由中国国新、诚通集团、中煤集团及原神华集团出资组建,目的就是为了在配合落实中央企业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推动优化整合涉煤中央企业煤炭资源。

2018年,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保利集团等央企已将旗下煤炭资产相继转让至中煤集团旗下。

核电央企行动配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分析人士认为,电力央企整合和核工业改革应同步规划和实施。在进行电力央企重组的同时,同步解决我国核工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十八大以来国资委已主导先后完成20组38家中央企业重组,目前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数量已降至96家。96家央企中包括11家电力企业,按电力品种分,有以火电为主的华能集团、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以水电为主的三峡集团和以核电为主的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还有以火电为主、大力发展核电的国家电投集团。

对于涉核央企,目前已完成两起合并重组,但两起重组背后的逻辑有着本质的差异。2015年,国家核电和中电投合并组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本质上是核电和常规电力品种的组合,由企业自行实现不同电力资产的投资和利用平衡。当然,原中电投本身就已具备核电业主资质,与国家核电合并后,则形成了与中核、中广核基本对等的反应堆技术、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等一体化的核电全产业链。

对于中核集团和中核建的合并重组,其背后有另外的逻辑。中核集团和中核建集团同为核心军工企业,也曾经同属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核集团虽然是三大核电运营商之一,但其更重要的业务定位是核军工,核燃料循环产业与核电构成其双主业。中核建集团则主要涉及核工业土建和设备安装业务。两者合并的本质是业务互补,合并后形成囊括核电、核燃料循环以及核设施建设的完整核工业全产业链集团。

我国核工业的结构较为特殊,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纯粹的核蒸汽系统供应商(NSSS)和核电运营商,核电企业不断向上游产业拓展形成核电全产业链,国家核电和中电投合并前,一个是核电技术+工程设计方,另一个则是核电业主,合并后同时实现了核电完整产业链以及核电和其他电力品种的组合。从国家电投的组建成立,一定程度上也可窥见决策层对核电企业整合的基本思路,即参考美国、法国和日本等核电大国的普遍做法,实现核电和常规电力的横向融合。

2017年5月,彭博社曾援引内部人士消息报道称,国资委正在考虑将几家大型电力央企重组为三大电力集团,中核、中广核和国电投三家核电运营商分别与神华及五大发电集团合并。后来,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实施煤电一体化重组,彭博的消息被证伪。

然而,仅从核电企业的角度去看,彭博报道的方案与国电投模式几乎完全一致,一方面保留核电及其上游配套产业(技术、工程设计等)的多元化,维持三分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实现核电和其它电力品种的横向融合。从电力调度和消纳的角度,火电、水电、核电等不同发电品种在一个集团内部统筹调节,可大幅提高总体经济效益,避免电力资源浪费。

我国核工业改革的另一热门方案无疑是核工业大一统,这一方案的优势不言而喻,国际上也有俄罗斯、韩国等核工业强国的成功案例。从目前我国核工业的既有现状和形势出发,核工业大一统的焦点在于中核和中广核两大核电集团的合并,两集团自主研发并已实现融合的自主三代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更是成为两集团合并的契合点。

然而,如果说两家集团合并的最大利好是做强华龙一号推动核电走出去,在当前国际核电发展形势下,这样的理由明显缺乏支撑。福岛事故后全球核电发展持续低迷,核电走出去雷声大雨点小,实质落地的走出去项目仍屈指可数,通过两大核电集团合并推动华龙一号走出去并不具有合理性。此外,目前华龙一号已完成技术融合,华龙国际公司成为技术统一平台,进一步整合两家集团工程设计和核电运营部分的必要性大为降低。更为重要的是,核工业大一统方案意味着必须再次拆分刚完成合并的国家电投,剥离其核电业务。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央企重组查看更多>电力央企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