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去年储能的系统成本大约1.6元/Wh,预计今年内能够降到1.4元/Wh。储能系统成本一旦降下来,用户侧储能市场就真正打开了。”
用户侧储能对于经济性、盈利能力的要求较高,也是市场化环境下发挥储能技术价值的重要应用场景,有观点认为,当用户侧储能实现规模化应用时,储能行业才将真正迎来高速发展。
用户侧储能市场
用户侧储能直接面对终端用户,具有规模小、初始投资低、布局分散、主要接入配网和自主调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主要由市场驱动,也是产业发展初期的绝佳试水点。2018年之前,用户侧储能一直是我国储能市场增长的领头羊,根据储能产业政策研究中心(RCESIP)全球储能项目数据库的统计,2017年,我国用户侧新增投运储能项目占比约为60%,装机约6万千瓦,2018年,受电网侧储能爆发式增长影响,这一比例降低至24%,但用户侧储能新增装机仍达到14.5万千瓦,累计装机25.4万千瓦,同比增长130%,仍然保持着极高的增长速度。
从技术类型看,较早在此领域布局的储能企业以铅炭电池厂家为主,且铅炭电池成本相对较低,是目前用户侧储能领域占比最高的技术类型,2018年底装机规模达到15.6万千瓦,占比61.3%,其次依次是磷酸铁锂、梯次利用电池以及其它储能技术,占比分别为32.5%、4.2%和1.9%。
从发展布局看,用户侧储能项目主要集中在峰谷电价差较高且工商业较为发达的省份,排名前4位的省份依次是江苏(16.5万千瓦)、广东(4万千瓦)、湖南(1万千瓦)和山东(0.7万千瓦)。
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共有40个已经投运的储能项目,总装机达到31.7兆瓦,118.4兆瓦时,在这40个项目中,99%都是用户侧储能项目。“首先北京的用电性质多为一般工商业用电,峰谷价差在全国最大,可达到1.1元/千瓦时,业内普遍认为0.7元/千瓦时的峰谷价差是开展用户侧储能的一个门槛;其次北京电力负荷压力大,用户侧储能可以发挥削峰填谷的作用,有效缓解高负荷现状。所以,北京发展用户侧储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研究经理王思分析说。
截止2019年3月底,江苏全省已建成60座客户侧储能电站,总容量97兆瓦/691兆瓦时;其中48座储能电站已实时接入“用户侧储能监控与互动平台”,接入平台储能容量90兆瓦/649兆瓦时。
储能成本下降趋势
从技术角度来看,影响用户侧储能成本的主要有系统生产制造的价格以及系统循环寿命这两方面。因此,在制造上大幅降低系统制造成本或者从设计上大幅提升系统循环寿命,是储能行业未来的两大发展方向。
储能应用成本包括一次采购成本、二次运维成本和三次回收成本。除了设计制造环节降低成本外,还可以通过开发电池修复技术,提升电池寿命和安全,降低系统运维成本;从电池生产前端考虑电池未来报废后的易回收性,开发新型结构技术和回收再生技术,降低电池回收成本。
未来储能降成本“四步走”:
当前目标(近期):开发非调峰功能(调频或紧急支撑)技术市场
短期目标(5年):低于峰谷电价差的度电成本
中期目标(10年):低于火电调峰(和调度)成本
长期目标(20年):低于同时期风光发电的度电成本
降到什么价格时储能的市场化才会爆发?中电投融和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新能源一部营销总监王谌说“去年储能的系统成本大约1.6元/Wh,预计今年内能够降到1.4元/Wh。储能系统成本一旦降下来,用户侧储能市场就真正打开了。”
用户侧储能制约因素
技术有待提升
铅蓄电池在储能安全性上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在循环寿命方面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锂离子电池应用在用户侧储能的话,其安全性还需要在技术方面有进一步提升。
缺乏标准
目前行业内还缺乏相应的安装、入网、验收等相关标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的流程让大家操作,建立行业标准的需求是很迫切的。但行业标准的建立也并非易事,相关的技术实验还比较缺乏。需要有充足的正向、反向研究和实验数据做支撑,才能建立起安全、有效的行业标准。
只靠补贴行不通!
今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发布了《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文件明确规定,针对在园区备案实施、且已并网投运的分布式燃机项目、储能项目,自项目投运后按发电量(放电量)补贴3年,每千瓦时补贴业主单位0.3元。
由于峰谷价差0.7元被视作行业部署用户侧储能项目的门槛,此次补贴变相降低储能度电成本0.3元后,也意味着峰谷价差超过0.4元即具备部署用户侧储能项目条件,而这在我国绝大多数出台峰谷电价机制的省份都能得到满足。
无论是电网侧还是用户侧,储能行业未来大范围直接补贴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以苏州工业园为例,按放电量补贴业主0.3元/kWh,补贴3年,可以有效地缩短投资回收期,但和成本与周期比较就能发现,单纯依靠补贴政策其实是不够的。单纯针对度电价格进行补贴自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去挖掘除此之外的价值并从中培育商业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模化。
依赖补贴政策来拉动储能项目的规模增长,之后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储能成本,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储能行业自身需要继续突破技术,相关机构也有必要出台一些非补贴类型的市场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盈利模式与案例
降低用户用能成本是用户侧储能盈利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目前用户侧储能盈利模式主要包括峰谷套利、需量电费管理、需求侧响应和光储联合运行等模式。
目前用户侧储能的盈利核心点在于峰谷电价差套利,但是这种商业模式要想盈利,现在看来在大部分地区可以说比较艰难。尽管目前利用峰谷电价差发展用户侧储能的商业模式颇受关注,但未来只有当储能成本低于火电调峰成本后,储能装备才有可能作为重要补充,大规模纳入到电网调峰调度系统。
目前电化学储能的度电成本在0.6-0.8元,如果仅依靠峰谷电价差来套利,用户侧储能系统投资回收周期会很长,至少要在6年以上。一般工商业用户仅通过峰谷套利作为主要盈利模式,大工业用户在通过峰谷价差减少电度电费支出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储能减少最大需量电费,一般认为峰谷价差大于0.7元/千瓦时即具备盈利条件,部分地区如湖北、北京、江苏、上海、河南等峰谷电价差较高,回收周期就较短,但仍然面临电价或峰谷电价差变化的风险,进而影响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和回收周期。
大工业用户峰谷价差小于一般工商业,仅通过峰谷套利模式难以盈利。考虑储能还可降低用户最大负荷需求,减少需量电费,若通过峰谷套利+降低需量电费在部分省市具备盈利条件,按可降低最大负荷值为储能容量的30%测算,上海、湖北、江苏、北京的大工业用户侧储能可实现盈利。
江苏、广东等地区已经出台了储能参与需求响应的相关办法。以江苏为例,根据目前峰谷电价及需求响应激励政策,储能设备参与削峰和填谷的需求响应收益约为5-12元/千瓦,参与一次需求响应额总激励收益在3万-12万元左右。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用电负荷波动较大,发展储能是负荷平衡非常重要的解决手段。苏州工业园区经过25年的发展,电网建设和公共资源已经接近饱和(苏州工业园区网供负荷密度超过0.90万千瓦/平方千米,是江苏省平均值的10倍),供电公司与园区政府希望通过一批用户侧储能项目的建设,在不增加公共资源消耗的前提下满足企业的用能需求。同时可以利用储能削峰填谷,提升现有电网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形成多赢局面。张敏高告诉记者,苏州工业园区在出台补贴政策前,曾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补贴效益做了分析,希望补贴政策能够帮助到投资主体降低10%的投资。“按照目前苏州大工业用电价差大约0.7元/千瓦时来测算,储能投资回收期在5-8年。当然,储能项目的投资测算较为复杂,涉及不同的电池类型、充放电策略,并且项目投资成本一直处于变动过程中。目前的投资成本应该较我们当时测算时候又有一定幅度的降低,因此项目的回报情况将变得更为理想。”
江苏镇江用户侧储能
一年前,为缓解江苏镇江东部地区夏季高峰期间供电压力,全国最大规模用户侧分布式储能项目在镇江落地。2018年镇江共计建成用户侧储能项目20个,涉及用户20家,并网投运46.5MW/365.86MWh,累计减少电费开支达4500万元以上。“这个项目可以比喻成一个大型充电宝,晚上谷电时充电,白天峰电时放电,在分时电价下,通过谷充峰放,储能系统将有效节省客户电费支出。”国网江苏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用户侧储能一般为“一充两放”或“两充两放”,以实现“移峰填谷”,“谷电峰用”的目标。以江苏电网销售电价为例,220kV大工业用户谷段电价为0.2989元/千瓦时,峰段电价为0.9947元/千瓦时,不考虑平段因素,电费差价为0.6958元/千瓦时。中冶东方江苏重工有限公司在没有储能装置时平均电价为0.6875元/千瓦时(按6个月测算),储能装置投运后平均电价0.6651元/千瓦时(按6个月测算),半年累计减少电费开支达987.51万元,降本效益显著。
北京光储充
今年3月,国内用户侧最大规模的储能电站在北京大红门正式投运,项目一期日售电能力超过4万度,相当于在城市中心建设完成全新的小型能效电厂,创造了国内首个“直流光储充”一体化用户侧储能新模式。“直流光储充”一体化电站的“客户”可不止充电桩一家,储存的电量会在用电高峰时段售给商场、办公楼等不同场景的用户,“将电售至高峰时段用电的充电桩是最贵的,车辆充电服务费加电费最高可达每度电2.2元至2.3元,可以实现储能投资利益最大化,其次是用电高峰期的商场,售电价为1.3元。如果售出每度电的价格平均在1.5元,日售电量达到4万度,项目7000万的投资成本只需5年就可回本。目前,项目已达日售电1.5万度,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盈利模式。”刘博说,储能电站售电盈利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光伏发电满足高峰自用,利用直流光储充充电桩实现10分钟快速充电,这种“光储充三合一”的新模式,为项目带来了更大的增值效益。
北极星储能网综合整理自中国能源报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广东电网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广东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2.27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广东发电装机电源类型涵盖传统与新兴能源,煤电、气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储能电源等多元互补,共同构建了百花齐放的能源格局,使得广东在应对不同能源需求和环境挑战时更具灵活性和
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本届峰会以“数智赋能产业变革,储能重塑能源格局”为主题,开幕式现场汇聚了国内外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储能产业链龙头企业等1000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广州储能(8.82MW/17.5MWh)清远欧派集成家居储能项目举办投产发电启动仪式。该项目是广州储能集团深耕用户侧储能市场的又一里程碑,项目总投资2312万元,使用宁德时代314Ah磷酸铁锂电芯,搭载阳光电源先进全液冷却技术、新一代PCS及EMS系统,分4个子站接入欧派园区10kV用电系
近日,林洋集团总裁、林洋能源董事长陆永华,林洋能源高级副总裁方壮志等公司高层于波兰华沙与瑞典上市能源集团Suntrade核心高层举行会谈。双方聚焦北欧储能市场的发展潜力分析、现有项目开发及设备供货合作等话题展开深度磋商,并顺利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包含Suntrade集团拟于2025-2026年间向林洋能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1日,乐山电力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已建成用户侧和台区侧储能示范项目7个,涵盖酒店、纸业、纺织行业;公司在建的龙泉驿区100MW/200MWh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2日,派能科技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显示其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219.95万元,同比增长1.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17.32万元,同比下降1,054.23%。报告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销售量401MWh,同比增长60.28%。销售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主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9日,宜宾这座能源之城、动力之都,又迎大事、喜事——2025宜宾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在多方推动下,在包括众多央企在内的各方企业家代表大力支持下,会上签约8个储能产业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28.7亿元。会后,2025宜宾市新能源应用场景暨储能产业园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现
2023年以来,随着政策驱动、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工商业储能市场呈爆发式增长,2025年继续保持上升态势。本文对2025年一季度国内工商业储能市场装机情况、招投标价格、备案情况、产能布局以及产品创新趋势等进行了梳理。Q1装机容量同比+54.85%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
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铁塔巍然耸立,源源不断的绿电通过大电网送向千家万户。近年来,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能源战略,锚定“双碳”目标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要求,立足新能源高占比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进电力市场机制优化升级。随着甘肃电力中长期市场连续运营创新突破、现货市场正式运行、多品种
近日,琏升科技热度持续飙升,接连抛出重磅炸弹。4月17日,琏升科技发布公告称,下属控股孙公司眉山琏升与华晟新能源签订不少于1GW的A级G12异质结电池片销售框架合同,销售金额超2亿元,超过其2023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而仅在十天前,琏升科技刚刚抛出猛料,宣布拟以“股权#x2B;现金”方式,收购兴储世纪
经常有朋友讨论,未来5-10年,中国的虚拟电厂能否成为一个万亿级别的大市场,这里做个简单的讨论,部分数据可能不准确,仅供参考。本文讨论的是相对狭义的虚拟电厂,也就是[2025]357号文里定义的,以分布式电源、储能、负荷资源聚合,参与电力市场和电力系统平衡。(来源:微信公众号“鱼眼看电改”作
北极星储能网讯:4月15日,吉林省能源局发布《吉林省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规模不低于100万千瓦,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成效明显,新型储能年等效充放电循环达到300次,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到2030年新型储能规模不低于300万千瓦。文件提到
两部委136号文发布之后,在储能市场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这对储能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希望。”精控能源副总经理王晨奇与北极星储能网分享了他的理解,“真正的储能,应该是电力交易的一个介质,它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弃风弃光问题,又能令整个电力系统更健康,另外也有利于中国电力市场化的推
面对当前储能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以往比拼产能、低价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降本增效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关键利器!这里的“成本”并非仅仅是价格的高低,更从创新研发角度对企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2024年以来,500+Ah、600+Ah、700+Ah等不同规格的大容量电芯相继面世,迈出了储能电池向“更大
当下,工商业储能因具有明显的市场化特性,被视为是更具发展潜力的细分赛道。随着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和储能成本快速下降,储能开始步入各类工商业用户、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不过,这种广泛应用反而成了储能的迷雾森林,令很多企业迷失方向。可开发区域高度集中,众多参与者纷纷涌入、致使竞争压力与
作者:王泓张开悦单位: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4.0893引用:王泓,张开悦.全钒液流电池碳毡电极的热处理活化研究[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2):488-496.本文亮点:1.设计了用于碳毡电极活化的低温短时热处理策略,实现了多孔电极结构强度与催化活性的最优匹
印度政府近期宣布,将可行性缺口基金(VGF)支持的电池储能目标由原4GWh提升至13.2GWh,预算维持376亿卢比,目标完成时间为2027年6月。随着储能成本的持续优化,印度政府希望借助VGF计划加速储能项目的部署。调整后的具体分配包括:市场化项目(NVVN/SECI)2.2GWh;州级项目(拉贾斯坦等8邦)6GWh;国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我国风光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底累计突破14亿千瓦。根据《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规划路径,2025年全国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2亿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不断提高。然而,由于源网荷储协同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规划设计,存在部分区域新能源并网消纳困
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136号文件为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画上句号。这一标志性政策转向,不仅终结了长达八年的“行政驱动”模式,更将储能产业推向市场化竞争的深水区。然而,政策松绑绝非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后续影响宛如一团迷雾,产业走向更是充满变数,一切都取决于地方政府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说:“进一步加快电网规划建设、促进源网协调发展,对于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掀起全球科技与商业的巨大波澜。这一突破性的人工智能成果,再次点燃了人们对AI无限潜力及其变革力量的关注。事实上,在电力交易领域,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早已悄然布局,并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至各类应用场景。从电力负荷预测、市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双碳”目标的推进,新能源产业和储能产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培育等综合举措共同发力,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公司客服中心社区经理钱海军在接受中能传媒记者专访时表
2025年,“十四五”规划步入收官之年,新能源、储能产业发展迎来关键节点。随着峰谷差价政策调整与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工商业储能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驶入增长“快车道”。4月16日,华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金租”)在杭州隆重举办了以“聚势储能新机遇,共建绿色生态圈”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1日,山东省能源局印发《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开展新型储能提振行动,其中完善储能市场交易机制方面,适当放开现货市场限价,拉大充放电价差。支持储能自主参与实时电能量市场和调频、爬坡、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建立“一体多用、分时复用”交易
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本届峰会以“数智赋能产业变革,储能重塑能源格局”为主题,开幕式现场汇聚了国内外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储能产业链龙头企业等1000
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储能事故频发,储能安全成为业内关注焦点。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储能政策调整,储能正在逐步从“建而不用”困境、步入规模化调度应用,其运营效果愈加受到重视。组串式储能的卓越安全性,契合了市场对高品质储能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尤其凭借其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和价值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1日,科力远披露2025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科力远表示,随着锂电材料和大储能业务加速推进,公司为吸引和留住核心优秀人才,加快技术创新与业务拓展,特制定并推出激励计划。根据业绩考核目标,2027年度,科力远营业收入不低于100亿元或净利润不低于3.50亿元。据了解,科力远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广州储能(8.82MW/17.5MWh)清远欧派集成家居储能项目举办投产发电启动仪式。该项目是广州储能集团深耕用户侧储能市场的又一里程碑,项目总投资2312万元,使用宁德时代314Ah磷酸铁锂电芯,搭载阳光电源先进全液冷却技术、新一代PCS及EMS系统,分4个子站接入欧派园区10kV用电系
近日,林洋集团总裁、林洋能源董事长陆永华,林洋能源高级副总裁方壮志等公司高层于波兰华沙与瑞典上市能源集团Suntrade核心高层举行会谈。双方聚焦北欧储能市场的发展潜力分析、现有项目开发及设备供货合作等话题展开深度磋商,并顺利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包含Suntrade集团拟于2025-2026年间向林洋能
随着全球储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储能系统需求向更大容量、更高效率发展,“降本增效”成为产业发展趋势,匹配超大容量电池、提升系统体积能量密度是实现极致降本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储能行业关键变革期,电池企业更需创新升级增强竞争力,头部企业积极寻求大容量电池“更优解”。勘破迷障!探寻系统集成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2日,特变电工发布公告,公司控股公司新能源公司二级子公司盱眙鑫特公司投资建设天泉湖300MW光伏复合项目,总投资14.88亿元。项目建设容量为300MW,包括300MW光伏电站、220kV升压站、30MW/60MWh储能系统等。公告显示,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年有效利用小时数为1,205.11h,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2日,派能科技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显示其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219.95万元,同比增长1.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17.32万元,同比下降1,054.23%。报告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销售量401MWh,同比增长60.28%。销售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主
6.25MWh集装箱系统在电芯配置选择上开始“站队”。下一代大容量储能电芯的“混战”,局势已渐渐清晰。今年的主流还会是314Ah电芯,但储能电芯向大发展是确定性趋势,目前各大电芯厂已发布的314Ah以上容量的储能电芯规格多达20余款,但究竟哪种规格能成为继314Ah电芯之后的第三代主流电芯?既要从系统的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