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报道正文

小水电开启农村电气化之路

2019-10-11 10:57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作者:李丽萍 孔清华关键词:小水电水电建设水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稳压器”背后的普及与短缺

和刘强东一样,很多农村百姓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第一次接触电、用上电。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动力,将农村电力带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981年,浙江温岭110千伏三门变电所建成投运,温岭电网联入浙江电网,全县掀起办电热潮,架线施工人员每天都要早出晚归,重复着安装电表、户内照明线的工作。供电局老员工回忆:“我们那时候改造特别带劲,一个月都要拉好几个村的线。”

1985年,山大沟深的甘肃省庄浪县高崖韩村迎来了电这一现代文明的标志,虽然6个村共用一台小容量变压器,线路只有单线照明,但毕竟有了电灯,村里的夜晚亮堂了。

1988年,陕北延安梁家河村也通了电。为了村里通电的事,当时在厦门工作的习近平曾专门致信延川县委书记。

解决无电户用电问题和保障农村电力供应是改革开放之后发展农村电力的政策重点。1979年,水利电力部在山东召开了全国农村电网整改会议,决定安排2.5亿元资金对农村低压电网进行改造,开启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网改造工程。同时,中央提出充分利用小水电资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水电电气化试点县,此后,全国小水电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1994年,为贯彻“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用7年时间解决8000万贫困的人口脱贫问题),电力系统针对1993年底全国还有1.2亿农村无电人口、28个无电县的情况,提出实施 “电力扶贫共富工程”, 具体目标是:到2000年基本消灭无电县,使95%的农户用上电。工程实施一年多,就有24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解决了近7000万农民的用电问题。1997年底,全国农户通电率达到96.8%,提前实现了2000年的通电目标。

这一时期,电能虽然走进了千村万户,但并不太“靠谱”,停电、低电压是当时的普遍现象,电力短缺问题在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

今年72岁的孔祥森退休前在山东莘县一个乡镇供电所工作,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乡村用电的变化。“我们莘县农村大规模通电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初了,在这之前,个别经济条件好的中心村仅仅用上了生活照明电。”孔祥森老人向记者回忆说:“但当时电源紧缺,基本每天有一半时间处于拉闸限电状态,基本上是每晚10点后才来电。”

1986年春节,12岁的田晖随父母回故乡冀中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过年,爷爷奶奶家里新买了彩电,全家老小都盼望着坐在自家炕头上看春节联欢晚会。除夕白天,大人们还议论,大年三十肯定不会停电了。结果到了晚上7点多,灯灭了,电视荧屏黑了,整个村庄都停电了,全村人在烛光中度过了除夕夜。

随着家用电器逐渐走进农家,农村用电负荷不断增加,再加上农村电网设备落后、老化,线损平均达到30%左右,致使低电压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甘肃庄浪县高崖韩村,一度亮起来的电灯变得越来越暗,电视图像也闪烁不定,100瓦的灯泡俨然一盏“红灯”。

孔祥森记得当年村子里有一个小型磨面作坊,只要作坊一开机,整个村基本家家户户的电灯都是忽闪忽闪的,用不了一会儿就闪坏。身为供电所的员工,他经常被乡亲们埋怨。

田晖对当年家乡不稳定的电压也印象深刻:“灯泡一会儿亮一会儿暗,堂弟堂妹写作业的时候还要点上蜡烛。爷爷奶奶家买电视的时候还特意买了个小型稳压器,以防不稳定的电压损坏贵重的电视机。”

买家用电器同时要配个稳压器的情况,当年在各地农村都很常见。有文章称,20世纪80年代,稳压器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三大物品之一,另外两件是蜡烛和手电筒,都和用电有关。

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稳压器,既是农村用电普及的产物,象征着发展和进步;也是电力短缺的见证,象征着不足和薄弱。

“两改一同价”树起农村电气化里程碑

1996年下半年,安徽省灵璧县向阳乡部分群众向县政府反映,农村照明电价太高,每千瓦时接近2元,农民用不起。这些普通百姓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在中国电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重大决策、德政工程——“两改一同价”,即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全国农村通电率大幅提升,但由于农村电力投资多元化、管理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造成农村电价普遍过高。而且用电管理混乱,乱象丛生,权力电、人情电、关系电,乱收费、乱加价、乱集资,这“三电”“三乱”现象普遍存在,进一步加大了农民负担。

“上面点电灯,下面点油灯,有电不能用,电费往上升”这20个字的顺口溜是当时农村用电情况的生动写照。

孔祥森对此深有体会:“电费太高,用不起。那时候家家户户基本都是15瓦的灯泡。”村子里有家五保户,是一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妻,除了二亩地外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虽然家里安了电灯,但因为电费高舍不得用,又点起了煤油灯。

那时候孔祥森最头疼的工作就是收电费,挨家挨户跑断腿、三番五次上门催,还是有不少欠费不交的。稍微懂点技术的就偷电,有的从领居家入户线上偷,有的从变压器出来的线路上偷。最后形成的局面就是“有权的用权力电,有关系的用人情电,捣蛋的偷电,老实的就只能用高价电”。

广东省电力局农电科干部去农村调研,了解到农村用电每千瓦时普遍超过1元,有些地方高达3、4元,最高的达到了5元多。“这样的电价,百姓要用电灯都成了个负担,买回来的电饭煲、录音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很多都成了摆设。农民怨声载道,意见很大。”当时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广东全省农电管理体制不一,除省电网直供的20多个县外,多数县釆用趸售方式,而且是层层趸售、层层加码,很多村一级还搞私人承包,乱象丛生。“管理不善的直接结果就是电价高昂。”

农村电价过高的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1997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说,部分地区如安徽、河南、广东等地农村电价每千瓦时高到1元以上,农民是“没电盼电,有电怕电”。1998年1月22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反映江西省九江瑞昌市范镇七房曾村电价高达每千瓦时3.6元。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看后,当即批示给江西省省委书记、省长和电力部负责人。在电力部《关于对乡(镇)电管站电工经费缴纳增值税问题的紧急请示》的报告上,朱镕基批示:“税赋虽免,电价奇高,农民重负,其何以堪”。

农村电价高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电力事业存在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如何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安徽灵璧最先进行了探索,其先行先试的经验为后来国家出台“两改一同价”政策奠定了基础。

灵璧县政府在接到群众关于电价高的反映后成立农村电价调查组,经过摸底走访和论证后,该县决定对农村配电网进行改造,并创造性地提出“贷款整改、差价还贷、限期降价”的政策,走出了一条贷款改造农村电网、减轻农民负担的路子。

灵璧全县农村电网改造在1997年的春天正式启动。改造后,由供电站实行严格细致的“三统一、一公开”管理到村,即,统一抄表、统一开票、统一收费,在公示栏公开农户每月用电情况,全县提前形成了“二级管电模式”,有效地防止了村级管电环节中普遍存在的“三电”现象。1997年6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到灵壁县黄弯镇王井村了解农村情况,当听到农村生活电价是0.75元一度时,十分满意。

1998年5月,国务院办公会议决定加大六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电网与改造列在其中。6月19日,国家计委、国家电力公司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作。其间,灵璧县农村配电网“贷款整改”经验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朱镕基总理做了“国家贷款彻底改造农村电网可以有效降低线损”的批示。

1998年10月,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请示的通知》。自此,著名的“两改一同价”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1999年1月,国务院下发国发[1999]2号文件,批转了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和加强农村电力管理的意见》,具体部署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文件要求用三年时间,理顺并建立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电体制,完成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规范农村用电秩序,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

2004年,“两改一同价”工作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在电网投入与建设上,两期农网改造工程共安排投资2885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电网建设资金投入总和。截至2004年,农村中低压配电网的线损由30%以上下降到20%以下,低压线损从25%以上下降到12%左右。在体制改革方面,基本实现了一县一公司,初步消除了一个县域内多家管电的局面。

“两改一同价”三位一体,改革体制是前提,改造电网是保障,同价是目的。2004年4月,国家发改委宣布,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全国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地区均已实现城乡居民同网同价,结束了长期以来农民用电价格一直高于城市居民的历史。农村居民生活电价比“两改一同价”前平均每千瓦时约降低0.23元。通过实现城乡用电同价,全国每年可减轻农民电费负担约420亿元。

“两改一同价”后,农村用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拉动了农村用电量快速增长,而且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奔小康提供了强大基础保障和动力源泉。正因如此,广大农民把“两改一同价”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从国家投入资金之巨到给全国农民带来实惠之大,从体制改革之难到社会责任之重,“两改一同价”都是中国电力发展史上所罕见的,因此,其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农电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原标题:电能下乡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小水电查看更多>水电建设查看更多>水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