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管理创新推动电力行业迭代升级

2020-02-24 10:40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作者:翁爽 井然关键词:电力行业煤电企业能源转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以“创新”概念,构建了一种与主流经济学迥异的经济理论,明确阐释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重大研究成果此后对全球各国科技与创新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ID:zgdlqygl 作者:翁爽 井然)

百年时光弹指而过。今天,当我们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洪流之中回首历史,会发现上世纪初期这位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创新”概念,已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是一个旧秩序正在瓦解,新秩序正在形成的时代。在崩塌与重构之间,巨大的机遇把握在创新者的手中。

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曾经在能源电力短缺的时代创造了速度与规模的奇迹,也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黄金发展期。而今,面对能源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行业巨变,中国电力的体制机制、产业模式、服务业态正在发生颠覆性改变,这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了百年一遇的创新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稳健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企业敏锐感知形势变化,重组生产要素,开展管理创新,在战略部署、制度建设、风险防范、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

为响应国家持续推进的创新驱动战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认真分析电力行业科技发展和行业创新的趋势、特点和需求,广泛征求电力企业、研究机构的意见,以“立足行业、服务企业、联系政府、沟通社会”为宗旨,设立电力创新奖,以鼓励行业加强科学研究,加快自主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电力创新奖自创立以来,受到业内高度关注和企业高度重视,从战略引领、技术变革、实践落实等多方面推动了创新工作,成果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创新发展。为引导电力企业深入推进管理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电联电力创新奖设置了管理创新奖,2019年三项成果获得管理创新大奖。

创新源于“问题导向、形势所迫”

中国电力行业的变革正从平水缓流涉入深水险滩。

在中国电力工业140年的历史中,超过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是在集中解决供应短缺的矛盾。在能源电力生产水平低下、供求关系极为紧张的时期,一个明确且主要的发展目标便是保障供应。这一目标下所对应的能源经济是重量而轻质的:集中式生产,远距离输送,粗放式消费,化石能源占比大,高碳特征明显,能源发展缺乏系统性规划。

但形势从2002年开始发生变化。在管理创新评审组专家、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副总法律顾问陈宗法看来,2002年是打破垄断、激活活力、实现跨跃式发展、解决我国电力长期不足局面的一个重要分界点。在这一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宗旨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五大发电集团成立,电源投资主体增多,火电、水电等大型能源基地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能源供应短缺的难题。

当保障供应不再是电力发展的唯一目标,当一个庞大的基础工业面临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从规模扩张到清洁转型的改革浪潮,原有的国家政策、企业经营理念、电力产业生态受到很大冲击,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开始变得异常活跃。陈宗法认为,电力企业开展管理创新的直接动因,是源于“问题导向、形势所迫”。

陈宗法以煤电企业为例,细数激发企业创新实践的“形势”与“问题”。煤电企业一项项普遍而突出的创新实践来自煤电矛盾的加剧。对于我国体量巨大的煤电企业而言,燃料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煤电企业的效益。我国逐步放开煤炭价格后,高企的电煤价格让煤电企业经营成本大增,2008年煤炭价格的增幅创历史新高,燃料成本普遍占煤电企业发电成本70%左右,煤电行业陷入整体亏损。“煤电企业大面积亏损在当时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头一次,许多煤电企业从那时开始深刻感受到生存的严酷。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煤电企业为了扭亏为盈,在燃料采购、燃料管理、燃烧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极为活跃,这其中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和战略创新,许多发电集团明确厂长是燃料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纷纷建立三级燃料管理体系,开展煤炭的集约化采购和跨区域调运,探索褐煤的掺配掺烧,充实人员加强采制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努力降低采购成本与发电煤耗。同时,许多发电集团整合资源,进军煤炭业务,在集团层面实行煤电一体的战略创新。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现在的燃料管理水平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提升,集团内部煤炭的供应能力也明显增强。”陈宗法说。

实际上,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之下,煤电企业的发展不断遭遇新的考验,生产经营的难度不断加大,作为中国电力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的煤电企业不得不面对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然落幕的事实。危机来势凶猛,唯有创新、不断创新,才能应对急剧变化的形势。

2012年入冬以来的严重雾霾成为煤电企业继降低燃料成本之后的另一个重大考验。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此后,为改善空气质量的“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在电力领域,煤电清洁化治理成为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并由此催生了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燃煤电厂大力开展软硬件升级换代、实行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煤电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持续推进。

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启,时隔13年中国电力体制改革重新上路。与此同时,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进入了更加复杂的局面。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产业,其发展方向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关。2018年,全国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受煤炭去产能影响,全国发电行业电煤采购成本同比提高500亿元左右。成本和收入的一升一降,导致电力企业利润受到双向挤压,全国近一半火电企业出现亏损,电网企业利润下滑,电力企业经营风险不断聚集。

对于过去长久地处于保供应战略地位的电力体系而言,市场化改革无疑是对原有利益格局的重塑。重压之下,唯有加快创新步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活力,以更高层次的战略眼光和更敏锐的创新触角迎接挑战,才有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之中占得先机。

“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电力企业由原来的系统性向竞争性转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这促使电力企业必须开创新的商业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管理创新评审组专家、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彦斌说。

在李彦斌多年参与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他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并不平衡,他认为中电联电力创新大奖的评选有利于促进辐射效应的形成,从而有效带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的创新经验交流和创新工作开展。

中电联副秘书长冮宇峰表示,电力创新奖自创立以来,便在行业内外产生了广泛和积极的影响。创新成果覆盖电力行业多个领域,大多数获奖成果依托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部分成果直接来源于企业生产一线,对实践的引领作用大,推广价值高。“评奖不是最终目的,更关键的是通过中电联的平台促进各电力企业开展创新工作的交流,提升创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从创新奖的评选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力行业创新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电力创新奖所征集的成果涉及面众多,许多获奖成果蕴含的先进方法、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希望这些创新成果能在行业内推广应用,为我国电力工业的安全稳定发展做出贡献。”冮宇峰说。

精益求精提升管理效能

相对其他类别的创新成果,管理类创新成果的评审更为复杂。管理是一门软科学,是一种艺术,这决定了它无法像其他类别的创新成果那样在评审时具有相对明确的可量化指标。

中电联电力创新管理类成果评审最本质的评价标准是创新性,即成果能否通过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实践发现规律,在行业内外形成共识和认可;其次是实践性,即能否借鉴先进经验,通过具体实践证明其可行性;第三是推广性,即能否针对突出问题,进行有益探索,并将创新成果在行业内普及;第四是效益性,即能否在应用中求改进、创效益。

获得2019年管理创新大奖的《低碳发展理念驱动下中国华电碳排放管理创新与实践》便是一项充分体现了创新性、实践性和可推广性的成果,也是一项彰显电力创新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成果。该成果以低成本减排和服务绿色低碳转型为目标,率先在央企中编制碳排放专项规划,首次实现了元素碳实测全覆盖,在央企中发布中英双语《温室气体白皮书》并搭建了碳排放在线检测实验平台。在2016~2018年已累计减排二氧化碳3亿吨,超出“十二五”碳减排总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及间接经济效益,为发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借鉴意义。“华电集团的这项创新成果在监测、交易以及实际计算上等各个环节都有扎实的研究。项目经过实践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的确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李彦斌说。

李彦斌表示,近年来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越来越多的体现在精准投资、精确管控、精益生产、精细服务上,管理工作在千锤百炼之中不断精进。《广东粤电红海电厂动态成本在现货市场中的策略》便是这样一个精中求细的典型成果。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广东红海湾发电有限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动态成本的现货市场应对策略研究及应用项目,形成了能够适用于现有交易类型及现货市场的应对策略管理体系,促进了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电力营销管理和运作,并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管理固化,提升了企业持续市场竞争力。从项目的实施效果来看,红海湾发电公司2017~2018年在各个交易品种市场表现均超过省内平均水平及市场份额,多争得市场电量7.8亿千瓦时,新增销售额3.05亿元,新增利润约4899万元,市场业绩表现优异。评审组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是一项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的项目。

在今年管理创新的项目中,可以看出电力市场化改革方面的研究由前几年的探索到今年成果落地的明显趋势。除了《广东粤电红海电厂动态成本在现货市场中的策略》这一适应现货交易需求的典型成果,《增量配电试点项目业主市场化优选方案》进一步规范了增量配电网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完善了政府对增量配电业务运营期的监管机制,形成了基于特许经营的增量配电网“准入退出、规划、投资、运行和价格”的闭环监管机制,实现用户享有服务,投资者合理收益和政府有效监管多方满意的共赢格局;《电网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探索与实践》为电网企业和大型国企在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社会效益方面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填补了电网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实践空白,这些优秀的创新成果显示出全行业都在积极拥抱改革,优化管理。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全面实施,创国际一流企业和电力“走出去”风险管控方面的成果开始增多。《世界一流电力企业集团对标的创新实践》、《财智融合、数创未来-电网企业财务共享中心数据智能化应用实践》、《基于智能化方向的发电厂全过程集中控制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等成果深入探讨了电力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为电力企业更有效地开展集团对标工作探索了新方法和新模式。

技术力量重塑管理形态

从短缺时代走向质量时代,电力管理创新的重点也从传统的安全生产、高效生产,逐渐走向市场营销、低碳管理、风险防范乃至数据挖掘、信息驱动。环顾全球,5G、区块链、云大物移智等前沿技术所引领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不断改变当今社会的经济生产形态。管理创新也以空前的加速度更新迭代。

冮宇峰认为,当前电力管理创新已经越来越趋于融合与跨界,电力创新大奖的各个类别之间不再像从前界限分明,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成果十分普遍。在此次管理创新评审中,《面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电网企业全景可视智慧运营管理实践》、《面向数据与服务的新一代信息通信运维体系研究与实践》、《基于BIM的大型水电站EPC全过程数字化建设管理创新与应用》、《以打造用电智慧大脑和经济助推器为目标的电力物联中心创建与实施》等项目均是管理创新实践与信息化技术平台完美结合的典范。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快速而深刻地改变着这个世界,它带来的影响是全方面的,传统电力工业和传统管理模式正在技术的重塑之下发生蜕变。”冮宇峰说。

技术对于管理的提升不仅体现在企业效率上,更体现在商业模式和战略发展上。2019年12月17日,中国广电与国家电网公司宣布将在5G领域展开合作。国家电网积极拥抱5G技术,显示了电力行业正迈向数字化能源互联网发展之路。随着全面智能化的不断演进,电力企业将从传统单一的发电、卖电中延伸出更加多元的业务模式,一场技术变革开启战略宏图的创新风暴正蓄势待发。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把人类社会发展比作一辆不断加速的赛车。如今这架赛车在高精尖技术加持下不断追风逐电时,李彦斌敏锐地洞察了硬币的另一面,他提醒我们:技术时代中的人文关怀对于企业管理同样重要。

“技术的进步一方面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制造了更多焦虑,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对于社会中的个体、企业中的员工而言,技术的应用可能并未减轻他们的工作强度,相反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的管理创新需要考虑三个方面,分别是业务拓展、客户体验和员工幸福。开展管理创新的受益方应是企业、社会和员工,但目前国内的管理创新普遍聚焦前二者。当前,我国电力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电力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在纾解员工情绪、关爱员工心理健康方面重视度不够,急需加强员工关爱方面的管理创新,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尊严感、价值感和归属感。”李彦斌说。

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员工满意度提升5%,外部客户满意度会随之11.9%,企业效率会提升2.5%。倘若员工缺少幸福感,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就会消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活力与创造力,最终影响企业效益。

在“中国梦”所勾勒出的幸福蓝图中,有关“幸福”的因素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等“硬指标”上,更表现在社会心态等“软指标”上。李彦斌认为,任何行业或企业,都应当把员工的幸福感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在管理创新开发权重中要体现出“幸福感”这一因素,让员工感受到自己是企业家庭中的一员,这样才能提升员工为企业付出的动力,形成员工幸福与企业发展的正向循环。

管理创新无定式。企业管理需要根据动态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内在发展需求与时俱进,而在管理模式完善和创新的过程中,最大的艺术在于平衡。如果以2002年,电力行业拉开市场化改革序幕为新的发展起点来观望行业流变,会发现电力行业在以不断的创新平衡、适应变化发展的形势,从而促进行业发展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当前,后信息时代的高潮正在来临,开放、自由、共享的理念更加深入地植根于传统的电力行业,这正是创新所需要的精神土壤,也是中电联乃至社会各界对于企业开展创新实践所共同拥有的深期厚望:提升创新高度、加快创新速度、拓宽创新广度,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0年1期,作者系本刊记者

原标题:管理创新推动行业迭代升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行业查看更多>煤电企业查看更多>能源转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