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韩国《氢法》对我国氢能产业的启示

2020-03-11 08:33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赵吉诗 龚娟关键词:去哪氢能产业氢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韩国近日颁布全球首部氢法——《促进氢经济和氢安全管理法》(以下简称“《氢法》”),这是全球范围内从提出“氢能社会”概念到真正进入实施过程的里程碑事件,是推动国家顶层设计落地实施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阅读:全球首部!韩国政府颁布《促进氢经济和氢安全管理法》

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近两年来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及终端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韩国《氢法》的颁布,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顶层设计缺位,地方氢能产业布局同质化、低端化现象突出;法规制约凸显,机制体制亟待突破;自主创新不足,核心竞争力亟待提升;氢能供给不力,基础设施亟待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尽快出台国家氢能规划,指导

产业健康发展

截至2019年底,美、日、澳、韩、德等发达国家已经发布了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或路线图),将氢能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明确了氢能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定位,消除了制度障碍。建议我国尽快出台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机制创新、健全法规标准体系,指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明确氢能战略定位,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电解水制氢可用于可再生能源储能,成为电能的有益补充,推动构建以氢-电互补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能源互联网。可再生能源储能制得的氢气可用于石化、化工、钢铁等传统行业,减量替代化石能源制氢,推动传统行业减碳。氢储能可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有助于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

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建立部委统筹协调机制。建议明确氢能的行业主管部门,由其牵头各相关部委,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自上而下推动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例如,针对制氢项目要进化工园区的制度,建议由应急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研究对策,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对作为能源利用的氢气的管理。

明确产业发展目标,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制定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图,科学测算发展目标,优化技术发展路径,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科学引导地方政府要充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基础等发展氢能产业,要有所为亦有所不为,避免同质化发展,防范低端恶性竞争和行业无序发展。

科学认识并确立氢的能源属性,研究制定“氢能条例”(或法律)。建议厘清氢能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借鉴韩国通过立法,健全氢能安全标准法规、提高安全技术及装备水平,推动氢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应急管理等部门要根据实际发展需求,修订完善现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适度放宽氢能制储运加全流程的管理。

二、开展试点示范,探索适合国情的氢能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存在核心技术自主率低、成本居高不下、氢能供给体系不完善和现行法规制度对产业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等问题,氢能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建议遴选氢能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试点示范,从制度创新突破、技术和产品示范应用、关键技术及装备实证性研究等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氢能产业发展路径,将可复制的经验向全国其他地区逐步推广,有效避免“一窝蜂”式发展。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探索促进氢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首先,在试点地区突破相关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设立制氢专区、开展站内制氢项目,放宽对以能源方式利用的氢气上市流通的限制。其次,建议跟踪技术进步情况,修订压缩氢气道路运输管理规定,逐步放宽对最高压力的限制,借鉴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对压缩气体道路运输实行压力分级管理。最后,建议试点地区探索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完善退坡机制,减小产业发展对补贴政策的依赖性。

开展氢能储输技术示范,推动构建完善氢能供应体系。建议开展分布式制氢,液氢、氢气管道、有机液态储氢、固态储氢等技术及装备试点示范,探索长距离、大规模氢气输送技术路径。借鉴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经验,协同可再生能源布局逐步推进建设氢气长输管道,助力解决“三北”地区风电、光伏发电,西南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储能、外输等问题。鼓励加氢站建站方式多元化,支持按需选择移动或固定式加氢站,鼓励开展子母站模式。

开展氢能终端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建设,探索建立市场化发展机制。大力支持示范城市开展氢能交通、备用电源、分布式发电等氢能终端产品示范应用,验证并提升技术的可靠性,打造产业生态链,探索成熟可行的商业模式,建立氢能产业市场化发展机制。建议支持以工业副产氢(仅限于既有产能)、可再生能源制氢为原料,替代煤炭或天然气制氢,应用到传统炼钢、化工等行业,开展绿色化工(合成氨、甲醇等)试点示范。

三、强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

国家氢能创新体系

全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短缺与技术创新需求严重不匹配,亟需培育专业人才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研究团队。在当前科研力量总体不足的情况下,建议整合资源,坚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本土化高层次人才团队两手抓,建立国家氢能创新体系。

研究出台氢能技术路线图,制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氢能产业链较长,各个环节又包括较多技术路线,要结合我国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基础和技术发展水平等研究制定氢能技术路线图。充分对比分析国际国内技术水平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及基础条件等,制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技术路径。

建立国家氢能创新平台,攻关突破共性核心关键技术。建议组建氢能国家实验室,负责攻关突破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核心基础材料,以及氢气循环泵、氢气压缩机等关键装备共性技术。在氢能产业先发地区,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原则,设立国家队的分支机构。积极引导各分支机构,结合区域产业基础、依托技术人才优势,发挥“专科医院”的作用,定向攻关突破。

培育壮大氢能专业人才队伍,加大力度支持自主技术转化。建议通过设立一批重大技术专项,由国家实验室牵头实施,培育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快培养一批既对氢能技术有比较深入了解,又具有市场化经营经验的高端人才,助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建议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优化技术成果转化环境,孵化培育核心材料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或研发团队,推动自主技术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卡脖子”问题。

四、加快完善氢能供应体系,降低

氢能供给成本

建议全国统筹布局氢能产业,加快完善氢能供应体系,促进氢能供需平衡,推动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绿氢”,倡导多元化制氢技术路线。建议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仅限既有产能),鼓励就近消纳。探索发展光伏、风电(含海上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推动开展GW级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示范。支持光解水、生物发酵等绿色制氢技术示范及产业化发展。逐步构建以“绿氢”为主的多元化制氢体系。

加快推进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的储运体系。开展30MPa及以上压缩氢气运输技术及装备应用示范。扩大天然气管道掺氢示范规模,开展氢气管道试点示范,加快氢气管道技术及装备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支持开展液氢储运、有机液体、固体(金属氢化物和储氢合金等)储运氢技术及装备示范项目。

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统筹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鼓励利用加油站、加气站改/扩建加氢站,示范推广油、气、氢、电综合能源补给站。支持以需求为导向,在机场、内陆河流接驳码头、湖泊堤岸等地建设加氢站。对于氢能供应比较紧张或者运输成本过高的地区,支持开展制氢-储氢-加氢一体化站试点示范。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融入

国际氢能市场

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市场、资本三者关系也越发相互渗透与融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抢占氢能产业发展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当前与美、日、德、韩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氢能制储运加、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核心零部件,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设计与制造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迫使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技术和人才交流,加强标准化合作,贯彻“引进来、走出去”和跟跑策略,加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降低全产业链成本,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赵吉诗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特聘青年研究员;龚娟系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能源咨询工程师)


原标题:韩国《氢法》对我国氢能产业的启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去哪查看更多>氢能产业查看更多>氢安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