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氢能氢能交通氢燃料电池汽车评论正文

“豪赌”氢能源 在资本中摇晃

2020-06-16 09:29来源:汽车公社作者:曹佳东关键词:氢能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能源变革从来都有着清晰的主线逻辑,不断提升能量密度的基本法则贯穿着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始末。因此,随着各国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对清洁能源的关注与研究,继电能开始立足在产业前沿后,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氢能源也在政策补贴叠加和技术进步的支持下,成为事关能源经济的新增长点。

(来源:公众号“汽车公社”ID:iAUTO2010 作者:曹佳东)

在汽车制造领域,从通用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1970年提出“氢经济”概念,到现代、丰田将燃料电池车的规模应用提上日程,乃至主营氢燃料商用业务的美国尼古拉汽车能在上市的几天内,市值达到 340 亿美元的高位······相信在理想的情况下,氢能源在不久的未来势必能和纯电产业长期共存,但此时的我们依旧能预见,氢能源行业静水流深、暗流涌动。

而相比氢能源受客观因素所产生的困境,过于冒进的产业推动很有可能将氢能源的发展再次圈定在造车新势力过往的轨迹中。换言之,倘若在中国,当像尼古拉这样将前景建立于资本市场之上的新人,逐渐占据市场主流,氢能源发展或将重蹈纯电时代的覆辙。

“尼古拉”模式是春药,更是毒药

2018年9月,李斌带领他的蔚来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打响了中国造车新势力赴美融资的第一枪。紧接着,北汽新能源以“北汽蓝谷”之名也登陆A股市场······一时间,对于彼时渴望外部资本注入的新能源企业来说,IPO几乎成了所有人强烈期盼的夙愿。

不得不承认,当量产之路出现重重困局,IPO确是推进在资本层面无法自足的新势力造车走下去的唯一手段。但纵观那些能顺利上市的新能源车企,无论是有着全套产业构思的特斯拉和蔚来,还是仰赖集团力量的北汽新能源此类车企,至少有着能在资本市场维稳的潜在实力。

如若以此为参考,试问,当氢能源的规模化应用依旧遥遥无期时,又该如何来评判此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尼古拉汽车呢?

兴许从尼古拉疯涨的市值中,的确能透露出美国资本市场对氢能源前景极力看好的端倪,可事实上,当下的尼古拉像极了多年前以PPT为手段“让梦想窒息”的中国新势力造车们。区别不过是,全力押宝在氢能源商用化上的尼古拉,恰巧拥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可以用来讲故事。

构建自己的加氢网络、生产自己的燃料电池、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便自行解决供应链和制造问题······虽然尼古拉的发展规划总是如此似曾相识,但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过于理想化的计划,却成了尼古拉让美国资本家眼红的潜在优势。

然而翻开这家公司的简历,六年来除了发布了重型卡车尼古拉一代(Nicola One)和二代(Nicola Two)、牵引式卡车Nikola Tre以及电动皮卡Badger四款燃料电池概念车型外,尚未对外宣布具体的量产时间。这就意味着,按尼古拉自己透露的该公司已拥有超过14000辆卡车的订单,超过100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额,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兑现。

况且,抛开技术优劣和基建完善程度都不谈,仅仅是相比特斯拉Sami和Cybertruck,尼古拉与之对标的重卡和Badger皮卡,在售价上就毫无优势可言。尤其是在面对民用市场的皮卡车型上,尼古拉Badger高达6至9万美元的售价,远远超过了特斯拉的Cybertruck预售价的30%以上。更甚的是,尼古拉所采用的氢燃料技术平台还未经验证。

“尼古拉在做‘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但目前估值水平 ‘很荒谬’。”可以说,种种外部迹象都在表明,靠理想“圈钱”的尼古拉并非是一家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营氢动力汽车的车企。也正由此,受尼古拉成功借壳上市影响,美股氢燃料电池股票巴拉德动力系统、普拉格能源大幅反弹,也更像是因此造成的蝴蝶效应。

诚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尼古拉的成功上市的确为氢能源产业的未来带去生机,但以此就说,氢能源将迎来向好发展的春天其实并不妥。丰田用几十年的发展都难以构建完整的氢能源产业链宣告这条道路的艰辛,而“尼古拉”模式的出现更像是投入产业的毒药。正如目前国内的很大一批纯电动造车新势力,终究葬送在一心向“钱”的浮躁中。

政策倾斜不该是“原罪”

在中国,从“十五”开始,科技部通过“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三大计划,时至今日都在持续对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进行支持,并且还以此形成了以大学研究院为主,涵盖制氢、储氢、输氢、氢安全以及燃料电池技术的初步的技术研发体系。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鉴于丰田Mirai和现代NEXO两大燃料电池车型的表现在全球市场难见起色,以及诸如戴姆勒等车企选择终止开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计划的原因,民用市场的开拓显然不是中国氢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

这样一来,在政策明确燃料电池汽车将逐步带动整个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并预计2020年中国商用车领域将实现万辆产销规模的计划下,氢能源首先进驻商用车市场的理念似乎开始加速落地。

尤其当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四部委在今年4月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针对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方面,采取“以奖代补“、聚焦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等,正式确定了燃料电池补贴政策落地后,氢能源商用化的进程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全国铺陈开来。

随后的两个月内,广东佛山南海区386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分批投入全区公交线路运行;广州市首批15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投入试运营;山东潍坊追加的150辆搭载潍柴氢燃料电池的公交车举行运营仪式·······

而从去年中国石化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合作,致力于氢能技术研发以及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到以广东、山东为首的地方政府加速建设以加氢站为核心的设施体系,乃至如今的氢动力商用车大规模投入运营,不难看出,在政策的倾斜下,氢能源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热情空前高涨。

但另一方面,不得不警惕的是,在补贴诱人的大背景下,很容易出现如当下一批“投机”造车新势力哄拥而至,最终留下一地鸡毛的现象。

况且就在日前,出资占比达65%的丰田联合一汽、东风、广汽、北汽、亿华通五家拥有相同理念的公司签署合营合同,拟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主要业务就为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研发。

那与其说,有着丰富氢能源产业经验的丰田,将为中国尚处试错期的氢能源商用化带去更多的建设性意见,倒不如相信,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丰田,将在产业政策与政府支持的东风下,滋生出更大的野心。届时,有多达五家的本土重点企业的上下疏通,有如项庄舞剑的丰田才是幕后真正的最大受益者。

也许从目前来看,在整个能源的变迁史中,资本依旧是逐利的,“尼古拉汽车们”的逐利之路同样会是热衷资本的企业所向往的。但与此同时,中国在政策的倾斜下,核心技术完成“自主化”、彻底摆脱技术进口依赖的要求,也将在随后的产业进程中时刻鞭策着每一个局内人。那彼时,就算驶入“快车道”的氢能源产业终究逃不过市场的洗牌。至少,依旧令人快慰。


原标题:“豪赌”氢能源,在资本中摇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氢能查看更多>燃料电池查看更多>燃料电池汽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