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评论正文

车企“市值一哥”比亚迪的隐忧:新能源王冠“褪色”?

2020-07-13 08:49来源:德林社作者:金卫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锂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最近,新能源汽车大事不断,特斯拉单月1.5万辆破纪录,小鹏P7预约过万,蔚来获得100亿的融资贷款,比亚迪也推出了新能源汽车“汉”,华为5G技术成为一大卖点。

(来源: 微信公众号:德林社    ID:delinshe   作者:金卫)

今年6月以来,借着这轮市场行情,比亚迪的股价开启主升浪走势,累计涨幅达50%。7月10日,比亚迪股价收盘价89元,市值达到2430亿,总市值首次超越上汽,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整车上市公司,新的车企“市值一哥”。

光鲜背后,比亚迪却面临诸多成长隐忧。这两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跌跌不休,今年上半年更是腰斩,凭借一款新车能否挽回颓势尚不得知。市场上,特斯拉无论是销量还是市值碾压比亚迪,还有一帮造车新势力在追赶。

行业格局的变动下,比亚迪汽车基本盘出现动摇迹象,而其多元化的业务,包括手机代工、云轨、光伏领域,口罩,半导体等,尚不能挑业绩大梁,还被外界质疑在追风口。登顶车企“市值一哥”后,比亚迪如何力保新能源王冠不“褪色”?

汽车基本盘现动摇迹象

毫无疑问,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业务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7月7日,比亚迪发布了6月销量快报,当月销量为33725辆,同比下降12.93%;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4165辆,同比下降47%;燃油汽车销量19560辆,同比增长61%。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15.8万辆汽车销量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刚过6万辆,同比下降58%,还是靠10万辆传统燃油汽车撑起业绩,过去一直喊着要“消灭”的燃油车,反倒成了业绩的顶梁柱。

曾几何时,比亚迪还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自居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军者”、宣称要“干掉特斯拉”,现在,特斯拉一骑绝尘甩开了比亚迪。2019年,比亚迪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为22.95万辆,同比下降7.39%,而特斯拉全球销量36.78万辆,同比增长50%。

特斯拉在中国建立工厂之后,销量逐渐放量,在新能源车领域月度销量一直领跑市场。最新乘联会数据显示:特斯拉国产Model 3在6月份的销量达到了14954辆,环比大增近35%,达到历史新高,占到我国新能源车市场的近两成。

前有特斯拉,后有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穷追猛打。今年6月,蔚来汽车销量达到3740辆,连月增加屡破纪录,而小鹏汽车的P7大批量交付预售订单也破万,造车新势力增长,老大哥比亚迪倍感压力,新能源王冠似乎有“褪色”迹象。

如今,新能源汽车的赛道越来越激烈,比亚迪对外无法与特斯拉平起平坐,对内又面临蔚来、小鹏等新品牌追赶,先发优势在不断被蚕食,比亚迪保住自己的市场才是当务之急。

过去,比亚迪靠新能源收到不少政府补贴,仅2018年就收到20亿的补贴资金,2019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收入大降23%,与补贴退坡不无关系。随着补贴下降,新能源汽车的大门敞开,特斯拉与国内车企一样,只要达标就可享受补贴,比亚迪如何面对这个高手林立的市场是个大问题。

动力电池面临强敌

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当初主要依靠锂电池起家。至少在2017年之前,比亚迪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内锂电池霸主,但是2017年后逐渐被“后起之秀”宁德时代给反超了。

近年来,宁德时代发展势头强劲,将动力电池的版图扩大到特斯拉、本田等知名车企,同时小鹏、蔚来、一汽等造车新势力都由其供应电池。最近,宁德时代股价连续破历史新高,截止7月10日,宁德时代收盘价为203.9元,总市值达到4500亿。

今年6月,比亚迪与宁德时代就锂电池技术爆发口水战,双主打得不可开交。当时一个背景是比亚迪推出了新的“刀片电池”,这是比亚迪打造的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主要是为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过去,比亚迪一直以来专注于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研发,而宁德时代则更注重三元锂电池。两者各有优劣,磷酸铁锂电池的优势在于稳定,不易燃不易爆,但是能量密度低。

在锂电池产业早期,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还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快,磷酸铁锂已无法满足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逐渐处于劣势。

政策层面,国家为确保新能源汽车赛道领先态势,将动力电池补贴的政策往更具有性能优势的三元锂电池上倾斜,宁德时代获得技术、政策等优势,超越比亚迪似乎情有可原。

在商业模式上,比亚迪布局的是汽车整个产业链,动力电池只是众多业务中的一个,此前不对外开放,这使得新能源汽车转向了宁德时代等专业的动力电池企业,封闭式的商业模式影响了比亚迪的发展。

对新能源汽车而言,电池技术是核心,只有强大的研发投入才有可能获得技术上的领先,宁德时代通过深耕产业链的细分领域,获得了特斯拉等国际品牌的青睐,而比亚迪仅靠自身新能源维持微弱的市场份额,在锂电池领域优势逐渐减少。

后期,比亚迪“刀片电池”有望成为比亚迪的一张王牌。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PK,也会是科技圈的盛世。

从汽车“跨界”口罩

2017年,比亚迪动力电池出货量被宁德时代轻松超越,后者至今仍稳居行业第一;2019年,比亚迪保持了4年之久的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冠军的地位又被特斯拉夺走。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确实是有些失落了。目前,比亚迪所从事三大业务,包含新能源汽车及传统燃油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

2019年,汽车及相关产品业务的收入约632亿,同比下降16.7 %;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收入约534亿,同比上升26.4%;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的收入约105亿,同比上升 17.4%,三大业务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9.5%、41.8%和8.2%。

所谓的手机组装业务,说白了就是手机代工业务,类似于富士康。目前,这块的业务几乎与汽车板块的收入相当,但是,从财报上看,代工业务的毛利率不足10%,赚的其实都是辛苦钱。

这两年,比亚迪又在拓展城市轨道交通业务领域。2019年报称,比亚迪研发出高效率、低成本的跨座式单轨——“云轨”产品,配合新能源汽车实现对城市公共交通的立体化覆盖,实现集团的长远及可持续发展。

今年新冠疫情期间,比亚迪因为口罩突然走红。比亚迪对外称其口罩生产线已经达到300条,日产量突破2000万只,公司陆续与日本签订3亿只、与美国加州签订了10亿美元的合同。直到今年6月,美国才宣布比亚迪10亿美元口罩订单终落定。但口罩生意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一旦疫情过去,口罩需求下滑,难以成为比亚迪长期的支柱产业。

正当外界还沉浸于比亚迪跨界做口罩时,比亚迪又来了个360度大转变,高调介入到半导体芯片中。

今年4月14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对旗下深圳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进行业务重组和更名,成立比亚迪半导体。5月26日,比亚迪半导体宣布完成19亿元A轮融资,投资者包括红杉瀚辰、红杉智辰等14位战略投资者。仅仅20天后,比亚迪又宣布完成A+轮融资,这一轮融资引入韩国SK、小米、联想等30位战略投资者,完成7.99亿元A+轮融资。

最近,有外媒报道比亚迪半导体拟赴科创板上市,未获比亚迪回应。据了解,比亚迪半导体主营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该技术主要应用在电机控制、功率转换、不间断电源等场景,对电动汽车的动力控制至关重要。

比亚迪的选择

从云轨、到口罩再到半导体,比亚迪的商业版图跨度极大,如果说云轨与新能源有关,半导体有子公司的技术储备,而口罩则与比亚迪有些格格不入。代工手机也引外界争议,称比亚迪更像是转型了类似富士康的代工工厂。

比亚迪的业务拓展方向,在创始人王传福身上找到影子。

90年代,王传福进入手机电池业务,正是因为预见了手机电池的潜在市场;21世纪初,比亚迪赶上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崛起的时代,通过收购秦川汽车进入到汽车市场;电子产业火爆时,比亚迪分拆了旗下手机部件及模组、印刷电路板组装等业务成立子公司比亚迪电子并于2007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再后来,就是我们熟知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

从汽车、电子、新能源、口罩、半导体,比亚迪似乎是将当年的做法如法炮制,主角换一换,就变成比亚迪汽车、比亚迪电子、比亚迪口罩、比亚迪半导体等。

外界质疑的是,这些铺的多而杂的业务,比亚迪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去匹配,避免陷入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境。2012年,比亚迪凭借在电池方面的优势造出新能源汽车整车,那时还能和特斯拉勉强打个平手,现在比亚迪守住阵地,已经是不小的挑战。

相比于马斯克对新能源的全情投入,比亚迪对新能源汽车似乎也是有所保留,在发展新能源时又始终保持着燃油车。同时又做起了手机代工、轨道交通,甚至是口罩、半导体等。

在当下的商业竞争中,摊大饼式的业务模式越来越不吃香,聚焦优势领域的深度布局更有市场。比亚迪商业版图扩张无可厚非,但究竟是能与新能源汽车形成合力,抵御国内外的全球化竞争,还是大而不强,落得个追风口的嫌疑?

当然,比亚迪已经是国产企业中的佼佼者,资本市场也给予了超高期待。需要注意的是,当下比亚迪切入的每个赛道,几乎都是强者如云,比亚迪想要稳住汽车基本盘,并在其他行业的红海中大口吃肉,并不容易。比亚迪如今已经是A股车企“市值一哥”,业务方面能否全面崛起,值得期待,但也只待时间给出答案。


原标题:车企“市值一哥”比亚迪的隐忧:新能源王冠“褪色”?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动力电池查看更多>锂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