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能源服务评论正文

互联网企业进军能源行业的路径与挑战(下)

2020-12-28 13:08来源:鱼眼看电改作者:俞庆关键词:能源互联网售电电力行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虽然出了蚂蚁金服被调查事件,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扩张风险被监管部门高度关注,但个人认为不代表互联网平台经济在金融领域就失败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鱼眼看电改” 作者:俞庆)

这里我们以蚂蚁金服进入金融行业的路径为模板进行思考,一方面看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能源背后的本质逻辑有什么异同;另一方面也看看互联网+金融的打法,能否直接套用到能源行业,以及能源行业的对策。

平台经济是一种市场组织范式

不得不承认,2015年至今,所有互联网+能源的平台经济模式都没有成功。

我认为这不是平台本身的问题。平台是内嵌于市场的,市场与平台的动态适应性过程,决定了平台经济是否能成立。

这里我们需要从市场经济的结构模式(市场范式),与平台经济的适配模式(组织范式)去思考,平台经济在什么市场结构里,才能获得成功。

微信图片_20201228130121.png

市场范式和组织范式是相互匹配的,从目前看,我觉得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链式经济与指令性协作

最典型就是传统电力系统,以全国一张网、大机组大电网、集中调度控制为代表。当然很多产业都是类似的链式经济,生产连续性越强,库存Buffer越难,链式程度越高,越依赖于生产计划指令(这个不算计划经济),比如芯片行业,上游晶圆厂一地震,下游芯片封测厂就停工,终端芯片就涨价,因为生产链条被打破了。

2、层级式经济与市场型协作

比如钢铁行业,由于有强大的buffer库存能力,所以更多的是以各级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相互协作的模式。上游议价能力强,比如铁矿石企业对钢铁企业,下游议价能力较弱,比如生产铁栅栏的企业对宝钢没有议价能力,因为铁栅栏生产那点钢材是零售市场的博弈。

3、网式经济与平台型协作

最典型的就是淘宝和闲鱼,大量的“产销者”存在,既是小卖家,也是小买家,数量极其巨大,谁对谁都没有强大的议价能力。在这种高度分散,数量巨大的小产销者市场里,平台经济是最容易发生的,因为解决了小卖家和小买家之间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比如我在闲鱼上挂了一张显卡,5秒钟就被人拍了,买家用了外挂软件,他买了我的二手显卡,再卖给挖矿的。如果没有闲鱼,我根本不知道有人会收我的二手卡去挖矿,这就是平台经济的威力。

为什么至今互联网+能源全部失败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至今为止能源行业没有形成网状经济模式。

互联网平台和网状经济模式是天生好基友,马老师的阿里巴巴,最早是玩层级经济的B2B平台,把浙江中小企业卖家和海外B端买家打通,但是这个模式其实估值并不高,直到某一天,马老师发现可以做二手小买家和小卖家生意,于是成立了淘宝,淘宝一开始其实就是现在的闲鱼平台,为了解决交易不信任问题,借鉴了二手买卖BBS的“买家先打钱给版主,卖家再发货给买家,最后买家让版主打钱给卖家”的交易模式,才有了支付宝这个创新产物。

于是淘宝的估值一飞冲天,支付宝独立出来才有了今天的蚂蚁金服。

淘宝的估值很简单,你的买家卖家数量足够多,几个亿的量级,平台玩点啥都可以赚钱。

我认为这才是互联网+能源的平台模式至今依然失败的根本原因——平台经济就像原子弹,必须有个最小临界质量,然后才能发生“核裂变倍增的链式反应”。

由于能源行业过去五十年一直是链式经济,最近五年才开始转型到层级经济(发电—批发侧交易—售电交易),还没到网状经济的那个买卖数量级——缺少平台经济发生的最小临界质量。

能源平台的最小临界质量在哪里

所以从最小临界质量的角度,我们可以分析出,未来能源行业网状经济和平台商业模式的最有可能出现的点。

之前我们已经分析过,能源行业分为2C和2B,在2C端,至少居民客户在能源行业有个单独平台经济的可能性不大——如果这个这么好玩,BAT们早就冲上去了,即使要吃这口肉,那也是智能家居的平台市场,而不是单独一个居民能源零售平台,这个逻辑不成立。

2C最有可能玩出能源平台经济的,就是电动车和充电桩业务,如果我们把充电桩看成能源平台经济的一个节点的话。只不过这玩意目前本身的赚钱逻辑不强,而且即使要玩,现在一堆桩联网的玩家已经在布局,能源企业是很难玩得过特来电的。

如果哪天阿里入股特来电,我倒是不觉得意外,毕竟阿里加持了高德,高德如果把特来电的桩纳入导航,这是顺带的事情,而且阿里还和上汽在车联网平台开展深度合作——BAT们从车+桩+导航+AI+城市大数据的角度,切入2C端的充电零售业务,是一种高势能环节到低势能环节的打法。

而你要从电切入桩,再到车,那就是低势能切入,是打不动的,这个逻辑我认为和电切入智能家居是一样的——照样打不动。

2C业务的平台,最小临界点至少是百万起步,而且这个流量不是靠电或者能源本身,必须得有别的流量业务给你带流量,这就是势能。

然后我们来看B2B的平台,比较成功的B2B平台是找钢网——以钢贸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平台,截止2019年一季度末,找钢网平台累计注册用户12万家,累计交易客户7万家。我认为这可能是2B业务的一个最小临界质量:至少是5-10万活跃卖家买家,才能形成足够的链式爆炸反应,而且客单价需要高。

目前没有一个能源互联网平台(包括我所在的数元公司)达到这个量级,因为这个引流是非常困难的。

那么能源行业的如何找到链式反应所需的最小临界质量呢?请看下节

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能源的相同点

接下来我们从蚂蚁金服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看互联网+能源平台的路径与挑战。

就相同点而言,我觉得有四点是值得借鉴的:

1、下沉市场

蚂蚁金服是在传统金融服务企业看不上的下沉市场里取得成功的。蚂蚁金服的花呗客户主要是年轻的消费者——80后或90后,在银行眼里他们不是优质客户:没有存款,没有抵押物,很难量化信用。但是由于阿里掌握了他们的工资数据、消费数据,所以可以去做这个下沉市场。

同样的,优步、滴滴一开始也是在出租车公司触碰不到的下沉市场里起步的,那些愿意提供出行服务的私家车,成为重要的供给方。

所以我认为即使对BAT来说,能源互联网平台不太可能去做目前的主流市场——发电或者电网企业的数字化市场,如果阿里只是给银行提供征信数据,帮着银行做信贷信息化平台,那是不可能有蚂蚁金服的。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只有下沉市场才有最小临界质量的可能性——如果滴滴只对着出租车公司,那么一个城市可能就十来家卖家,只有下沉到私家车,才有可能在卖家这端实现临界质量。

能源行业也是一个道理,全国就几十家发电企业(如果都算母公司的话)、几百家增量配网企业、4000多家售电公司,全部捏到一个平台上,也是达不到临界质量的,更别说这些企业大多想自己开发数字化平台,都想主导所谓的平台经济——你见过哪个出租车公司开发的平台成为滴滴的么?

那么2B下沉市场在哪里?买家端那就是几百万的工商业用户,如何把这块流量带进来?

卖家是谁,售电公司很重要,但那只是出租车公司级别,更大的卖家在分布式光伏OR储能——如果我们把一个几十千瓦装机量的小屋顶电站业主,看成一个滴滴私家车主司机的话。

只有到了分布式+售电+储能+充电桩+园区这些下沉市场里,我认为才能达到10万级别的最小临界质量,而且这恰恰又是传统发电企业+电网企业触碰不到的那个下沉市场——就像银行触碰不到90后花呗客户一样。

不过如何把这个下沉市场做起来,那就是另一个战略课题了。

2、效率突破

银行不愿意做下沉市场的基本原因是信用成本——银行去做90后花呗市场或者小微企业的借呗市场,这个信用获取成本是天价。而阿里因为有历史数据沉淀,所以几乎以零边际成本的方式去做:让信用成本十倍速下降。

这是互联网数据平台在下沉市场的最重要优势——基于信息的匹配效率十倍速提升:滴滴打车也是如此。只不过蚂蚁金服没烧钱,因为有历史数据和沉淀流量,而滴滴是烧了大把钱的,因没有沉淀,流量得花钱去买。

能源行业的效率突破点,那就是能否把能源下沉市场的商业效率,做到倍速的提升——比如隔墙售电,或者负荷优化的运行效率,我认为这里面有巨大的效率提升可能性:因为过去自然垄断,很多下沉市场的不少环节效率长期是非常低下的。而阻碍也来源于此:由于市场化速度较慢,自然垄断带来的红利还在,客户处于恐惧不愿意接受效率提升的服务——我用了你的隔墙售电方案,明天供电局找茬停电怎么办?

所以效率的突破,还需要政策的支持:蚂蚁金服是因为突破太快带来的风险;能源行业是因为开放速度较慢,导致效率提升的空间被压制。

3、价值闭环

光有效率突破是不够的,基于下沉市场+效率突破以后,能否实现价值闭环才是关键,否则平台只是一个软件工具,而不是一个平台经济体。蚂蚁金服内嵌于大阿里的生态,在电商的产业体系里实现了闭环,90后用花呗在淘宝买衣服,卖衣服小企业的用借呗贷款去进货,然后电商实现了交易撮合,让买卖双方都实现价值闭环,花呗借呗的风险都是可控的。

我认为这也是目前多数能源平台面临的问题——不是做个平台把买卖双方的数据拉上来,给领导讲个故事就完了,你能否把效率突破带来的价值回馈给平台的买卖双方,业务价值的闭环这才是核心——否则只是个能提升管理效率的出租车调度平台而已。

4、生态倍增

平台的最大想象空间,在于高护城河下的生态倍增效应。首先这个平台必须是高护城河的,也就是别人很难进入。当然护城河和垄断是一体两面的,这依赖于外部监管去维系平衡。其实滴滴不是一个高护城河的平台,连高德都在做打车撮合。而蚂蚁金服就是一个高护城河的平台,所以能够在阿里体系内取得生态倍增的价值——脱离了阿里,可能蚂蚁金服的估值不会那么高(现在估计也不可能很高了)。

其实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平台生态带动了流量,新的流量带来新的价值,90后的花呗可以为阿里注入购买力,带动阿里的流量增加。这种倍增效应是平台后期的巨大价值点。

当然对能源互联网平台来说,一旦越过这个临界质量,流量之间形成复杂的网状效应,生态倍增是不成问题的,目前最大的难度不是倍增,而是流量拉新。

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能源的差异点

1、2B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是2C属性,互联网+能源很大程度是2B属性,这就是最大的差异。B端客户的决策链很长、感情因素影响小(不会跟着直播带货的疯狂走)、注重实际价值、风险评估难度大(疫情下小老板跑路)。这些都是在平台设计之初就必须要考虑到的。所以B2B的平台成功的不是特别多,而且成长周期非常长,拼多多这种速度是不可想象的——我认为这也是不少国有能源企业很难做出优秀B2B能源平台的原因:平台出成绩的时间周期比领导平均任期要长。所以不能用政绩驱动的逻辑去做平台,而必须用长期价值逻辑去磨练。

2、缺乏内生流量。拼多多是依靠微信的流量壮大起来的(看看现在微信对淘宝链接的封锁程度就知道,腾讯是多么的警惕),蚂蚁金服是依托于阿里系的流量和数据沉淀生长出来的。能源2B端的内生流量都是0,哪怕是电网企业,其实都无法快速拉起价值流量——这个问题和移动运营商是一样的,坐拥几百万上千万的高价值客户基数,结果在价值流量拉起方面彻底输给新生互联网企业,因为流量分两种:一种是给你交个费的那种无价值流量,另一种是真正有粘性、有温度、有态度的那种价值流,电网企业只有第一种,缺乏第二种。

3、母体孵化问题。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文化禀赋,决定了他们保持了很多“内部创业”的基因,所以腾讯可以内部孵化微信支付,阿里内部孵化了蚂蚁金服,这种“可以依靠,绝不依赖”的文化,在大多数成熟能源企业是看不到的,我见过一些国有能源企业研发的平台,都属于“啃老型”,而不是“孵化型”,因为许多国有能源企业,包括一些大型的民营能源企业,组织方式是固化的科层结构,而不是一种内部创业的灵活形态,所以无法实现母体孵化,很多平台一出生就带有浓厚的科层色彩,平台的发育以领导意识为转移,而不是以客户价值为导向,自然无法良性成长。个人认为第三方的平台可能更有机会。

小结

总结一下:

1、互联网企业最有可能进入能源行业是2C端,比如桩联网。

2、2B端,互联网企业现有的切入路径是很难去真正创新能源领域的,比如XX云给发电企业做个数据中台,那就是出租车调度云平台的翻版,而互联网企业的志向是能源领域滴滴式的创新。所以2B业务必须是下沉市场的效率突破+价值流量闭环。

3、目前能源互联网平台没有突破,主要原因是整体市场格局还在从链式向层级结构转型,网状的生态不是没有,而是很少,很慢,但是趋势开始出现了。

4、互联网企业目前不太可能用蚂蚁金服OR微信支付的路径去进入能源行业,因为蚂蚁金服或者微信支付的路径依赖太强,2C色彩太明显,能源行业还是Wild West。

5、能源企业自己的平台大多数也很难落地,因为要解决流量瓶颈的问题,需要走到客户一线去,线下比线上更重要,认知比金钱更重要。市场机会已经出现,就看谁先跑通。

6、现在的互联网+能源,估计就是上世纪90年代马老师创办阿里巴巴前后的状态,市场刚开放,电信搞了163互联网平台,还有瀛海威时空和联想FM365网站,就像国家电投的钱智民董事长所说:未来可能在能源领域会有阿里巴巴出现..........个人觉得,这个能源界阿里巴巴,一定不是马老师走过的那条路,需要无数的失败者去铺垫,那么谁能避免失败者的命运(比如8848电子商务网),寻找复杂系统内部的正循环路径,就是见仁见智的大问题了。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互联网+能源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阅读:

互联网企业进军能源行业的路径与挑战(上)

原标题:互联网企业进军能源行业的路径与挑战(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售电查看更多>电力行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