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海上风电政策正文

推进海上风电集中连片、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出台

2021-03-02 11:14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关键词:江苏风电海上风电风电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十八章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第一节 优化提升政务服务

促进政务服务优质高效。全力打造诚信政府,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依托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广自助服务、智能服务,实现政务服务就近能办、异地可办、区域通办、全程网办,提升“不见面审批(服务)”品牌影响力。强化政务服务大厅功能建设,推行“综窗”改革、“一件事”改革,梳理和再造政务服务流程。整合优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重点政务信息公开,构建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制度体系。打造“12345在线”政务服务“一号答”品牌。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视政务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适应满足不同类型服务对象的需求。

深化简政放权。统筹考虑基层需求和承接能力,实施精准赋权。实行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大力整治变相审批,规范备案管理。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行“证照分离”改革、“一业一证”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创新审批方式,广泛推行告知承诺制。推动投资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推动水电气等公共服务事项联动办理。

第二节 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发展

完善现代财税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与市县财政关系,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分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财政支出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提高政府债务资金效益。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税收征管效能。

加快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完善地方现代金融体系,着力健全普惠金融服务,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推动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作用。支持金融基础设施和支付一体化建设。支持发展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造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资本市场“江苏板块”。积极发展中长期债券融资。支持苏州开展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第三节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投资效率。加强政府投资统筹管理,按国家要求建立政府投资范围动态调整机制。发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作用,健全投资引导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和服务功能,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方式。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形成投资良性循环。完善项目选址机制,规避化解邻避效应。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管,推动建立投资项目属地化监管机制。完善投资前评估和投资绩效评价机制,切实防范地方隐性债务风险。

第四十九章 完善全面深化改革长效机制

第一节 突出改革系统设计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领域和环节,以系统思维、精准路径、创新实践,有效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系统化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供给,在人才评价与激励、成果转化与分配、资源配置与优化等方面形成激发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聚焦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放开放宽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领域的市场准入,积极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激发新活力。坚持前瞻设计,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领域完善监管体制,健全风险预警防范处置机制。突出改革放权,充分赋予苏南等优势地区和高能级平台载体与人口、经济、功能等相匹配的自主权。

第二节 注重改革集成突破

加快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推动改革从单兵突进向整体协同转变。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要求以及“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美丽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强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协同,进一步整合政策资源,统筹要素配置,创新发展举措,强化试点示范,探索综合性、集成性、引领性改革路径,创造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强跨行政区联动改革,重点在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跨界融合发展、飞地经济发展等方面,探索要素自由流动、功能共建共享、治理协同配合的互利共赢新机制,形成一体化发展新优势。加强重点地区改革集成探索,围绕创新转型、绿色发展、社会治理、开放引领等专项任务,鼓励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空间单元开展个性化改革探索,注重要素精准配置,形成充分挖掘内生动力、各具特色的改革新经验新品牌。

第三节 健全改革激励机制

尊重和弘扬基层改革首创精神,给予基层更多改革探索空间,支持开展特色化创新实践,加快形成行之有效的试点经验。建立基层改革创新成果评估优化机制,健全重大改革成果推广机制。构建改革落地落实支撑体系,建立改革风险预警保障机制。用好用活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激励广大干部在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加强重大改革举措与立法决策有机衔接,形成制度化保障机制。

第十五篇 聚焦民主法治建设

加快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江苏实践,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第五十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健全并落实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健全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持续扩大“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江苏品牌影响力。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江苏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用,引导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凝心聚力推动大团结大联合,支持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坚持党建带群建、群团共建,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把广大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共识和力量。注重发挥政府参事和文史馆员资政建言的作用。

第二节 推进全面依法治省

加强地方立法能力建设。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创新和完善新时代地方立法体制机制,立改废释并举,着力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供给。推进地方立法精准化、精细化、精品化,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展现江苏实践特点、体现时代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地方立法。完善立法项目立项、起草、论证、协调、审议、评估机制。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有效渠道,完善第三方咨询、起草、评估机制。

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发挥法治政府在全面依法治省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率先取得突破。增强各级政府法治意识,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全面实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推进重大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持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继续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探索打造“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综合执法模式,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健全协同高效的行政执法体系。推进严密规范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效能。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健全完善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监管有力、运转有序的司法权力运行体系。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完善刑罚执行制度,构建统一规范的司法行政执行体系。加快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探索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智能化监管模式,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宪法、民法典等法律学习、实施、监督和效果评估,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全面推广运用“智慧普法”平台,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品牌,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全面彰显“法润江苏”品牌。优化法律服务资源配置,深化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产品研发,健全法律顾问和法律援助机制,构筑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南京法治园区建设力度。

第三节 健全完善监督体系

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推动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推动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完善覆盖法治运行全过程的多元监督体系。建立健全权力规范运行有效机制,全面推进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构建标本兼治长效机制,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完善干部任职回避、定期轮岗、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

第五十一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一节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健全多元主体治理参与机制。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筑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完善集约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和治理机制,依法引导和规范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鼓励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协同参与,强化调配组织资源、制定行业规范、平衡社会关系等积极作用。健全市场主体履行社会责任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参与社会治理。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畅通和规范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持续健全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制度,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鼓励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完善税收优惠、财政资助等扶持保障政策,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常态化。重点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一批有实力、有能力、有品牌的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和信用评价机制,完善评估制度和退出机制。

第二节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优化社会治理层级功能。发挥市县主阵地作用,针对不同城市、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实际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扎实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治理机制,探索区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万村善治”工程,有效保障农民群众各项权利,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县级试点和示范村镇建设。

积极构建和谐社区。深化“三社联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加快社区工作与物业管理融合发展,实现全时空守护平安、零距离服务群众。强化社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优化公共空间布局,重点加强经济薄弱村、老城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发展适应农村特点和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建立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现代乡贤等协同参与体系。

推进基层减负增效。坚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进一步放权赋能,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规范社区出具证明工作,全面清理导致社区负担过重的各类工作任务、指标、创建评比、信息系统、台账任务等,严格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居委会服务协调能力,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效能。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用规则和法治引领社会治理,推进以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规范建设。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拓展群众参与新渠道、协商新载体、共享新机制、评价新体系,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加强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发挥智慧治理支撑作用,拓展场景应用和定制服务,提高智能化、精细化、人性化水平。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推进信用法治建设。明确界定公共信用信息范围,推进信用制度标准建设。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坚持信用监管和信用服务双轮驱动,推动信用监管信息公开。大力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优化信用基础设施。统一全省公共信用信息目录,依托信用江苏网站,构建权威、便捷的一体化信用服务平台。积极探索信用嵌入便民、公益服务模式,打造“信用江苏”综合服务移动端品牌。探索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的新型信用基础设施,强化信用监管信息化平台支撑。

深化信用监管服务。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等机制,规范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认定,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优化升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深入开展公共信用综合评价、行业信用评价和市场信用评价,创新小微企业征信服务模式,支持苏州高标准建设小微企业数字征信试验区。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个人诚信建设。加强金融债券保护,严厉打击逃废债。加大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力度,积极发展信用中介服务市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江苏风电查看更多>海上风电查看更多>风电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