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甘肃省“十四五”规划:有序启动内用火电及热电联产项目

2021-03-11 16:3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十四五能源规划热电联产抽水蓄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增量提质为目标,突出省属十大企业集团带动作用,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生态产业潜力不断释放,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加强生态产业项目储备和动态调整,用好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引进科技企业合作,着力提升生态产业科技含量,打造生态产业品牌,增强生态产业的全国示范性和影响力。“十四五”期间,力争生态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9.png

第十章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新兴产业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半导体材料、氢能、电池、储能和分布式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壮大碳纤维产业,发展航空航天配套及飞机拆解产业。发展区域应急产业。引进和培育无人机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建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10.png

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在有基础、有优势、有市场、有空间的产业领域提前谋划,率先布局,抢占发展先机。加快推进大健康产业系统设计和实施、靶向药物开发、真空镀膜技术延伸利用、凹凸棒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上下游配套的产业发展体系。对接国家石墨烯“一条龙”应用计划,发展功能齐备、可靠性好、性价比优的石墨烯化工材料、晶质石墨产业。积极加强高分卫星、北斗导航技术延伸应用开发,培育一批未来产业。积极对接量子通信等尖端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第十一章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培育千亿产业集群。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开展重点和优势产业链培育攻坚行动,促进优势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迈进、由短链向长链发展。集中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产业等政策,在巩固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产业集群基础上,着力培育特色农产品、数字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旅康养、路衍经济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11.png

打造百亿园区。依托各级开发区等重大平台和载体,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纳“飞地经济”。抓住承接产业转移重要窗口期,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协调落实机制,完善信息对接、权益分享、税收分成体系,千方百计承接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适合我省发展的产业。充分发挥要素成本、资源和通道等优势,集中优质要素向园区配置,引导产业项目在园区落地。加强衔接对接、定点招商、精准招商,落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重点打造12个百亿园区。积极培育发展潜力较大的陇西经济开发区、武威民勤能源化工工业集中区、金塔工业集中区、定西经济开发区、平凉工业园区、陇南经济开发区、甘南合作生态产业园区等,成为区域产业集聚重要平台。

12.png

第十二章 建设绿色综合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构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围绕落实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推动非化石能源持续快速增长,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存量产能,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推广煤炭绿色智能开采、推进煤电清洁高效发展、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完善能源储运体系,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能源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战略通道。

大力发展新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电力外送与就地消纳结合,着力增加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抽水蓄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供给,形成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河西特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进一步拓展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模,打造金(昌)张(掖)武(威)千万千瓦级风光电基地,积极开展白银复合型能源基地建设前期工作。加快酒湖直流、陇电入鲁配套外送风光电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推动“光伏+”多元化发展。开工建设玉门昌马等抽水蓄能电站,谋划实施黄河、白龙江干流甘肃段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推进光热示范项目建设,实现光热发电与风光电协同无补贴发展。推动储能成本进一步降低和多元利用,开展风储、光储、分布式微电网储和大电网储等发储用一体化商业应用试点示范。建设清洁能源交易大数据中心。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到2025年,全省风光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占电源总装机比例接近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30%,外送电新能源占比达到30%以上。

推进传统能源绿色清洁高效发展。加大煤炭油气勘探、综合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力度,有序释放先进产能。推动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以煤炭、电力产业为支撑的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千万千瓦级火电基地、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煤化工基地,重点建设灵台、宁正、沙井子等矿区。充分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电源作用,做好煤电布局和结构优化,加快推进配套调峰火电和煤源项目建设,有序启动内用火电及热电联产项目,深入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充分挖掘系统调峰能力,持续加大电力外送。多措并举提升煤电机组运行效率,推动煤电行业清洁高效发展。

建设绿色化工生产基地。坚持“稳油增气、持续稳产”,实施石油化工产业链水平提升行动,加快石化企业现有装置和产品结构调整,推进新产品拓展和化工产业链延伸,加快庆阳石化、兰州石化等炼厂升级改造。推进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加速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精细煤化工转型升级,有效提升煤基产品附加值,打造煤基多联产循环经济体系。依托兰州新区、金昌、白银、玉门、华亭、高台等化工园区,培育发展高端化工产品、精细化工新材料、化工中间体等产业集群。

13.png

第十三章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壮大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专业生产服务、服务外包等产业规模,打造西北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建设面向中西亚的国际物流中心,着力发展航空物流、国际多式联运、快递物流、保税物流,打造辐射东中西、连接境内外的物流枢纽。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服务、售后服务等服务业,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

14.png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培育养老专业化队伍。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培育家政服务龙头企业,支持建设家政服务业示范基地,加强家政职业技能培训,扩大“陇原妹”“礼贤嫂”等品牌影响力。支持发展家庭社区智能服务,推动传统商圈向体验式智慧化转型,发展商旅文体联动新模式。创新住宿餐饮营销管理模式。推广优质服务承诺标识制度和信用奖惩机制,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促进新型服务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完善跨境寄递服务。培育壮大会计审计、法律、安全、环保等服务。发展智慧会展、云展览等新业态,实施会展品牌提升工程,培育会展名城。建立适应服务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模式,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第四篇 深度融入双循环,加快构建新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深度参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促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把甘肃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点。

第十四章 着力扩大省内需求

加快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和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增加对重大科创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千亿产业集群、百亿园区的投资。突出“两新一重”建设,补齐各领域短板。加大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基础测绘、民生保障等领域投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巨大发展潜力,加快推进强基础、增功能、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深度对接国家战略,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传统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安全保障7个重大工程项目包,重点建设一批具有标志性、带动性的重大工程,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15.png

增强消费基础性作用。探索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大力培育新型消费,鼓励绿色消费,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强需求侧管理,推动消费结构由生存性向发展型、乐享型迈进,不断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拓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健康检测、数字文化等服务空间。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发展自驾游消费和特色体育消费。建设一批聚集效应显著、文化内涵丰富、建筑风格鲜明、拉动消费明显的商业和文化旅游特色街区,促进文化消费提质升级。积极打造城市夜经济。探索构建“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打造线上消费新模式。大力开发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康养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入实施放心消费行动,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努力让消费者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快乐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16.png

第十五章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循环

打造优质供给基地。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建设生产循环基地、流通循环枢纽、消费循环市场,着力拓展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纵深空间、经济腹地和通道枢纽。在东数西算、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油东送、北煤南运、南药北储等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加快提升要素供给、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发挥矿产资源优势,推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聚焦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推动上下游产销对接,提高基础化工产品、关键基础材料、关键装备保障能力。瞄准国家产业发展需求,提升集成电路生产能力。加强制种育种基地和草业基地建设。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强化流通枢纽功能,依托中欧、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和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畅通链接国内、面向国际物流大通道。积极引进国内电商快递物流头部企业在甘设立区域总部、新业态总部,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电商物流、智慧物流、港口物流、冷链物流、绿色物流,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业提质增效。打造西北快递物流集散中心,加强智慧型物流园区建设。加快现代流通体系综合示范县(市)建设,推进“快递下乡”“快递进村”,完善城乡物流网络体系。力争到2025年,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

17.png

主动融入国内大市场。发挥甘肃承东启西、连南通北区位优势,推动形成中心带动、多点支撑、纵横成线的省域开放局面。在推进西北经济一体化中发挥中心联通功能,在有效连接西南大市场中发挥枢纽通道作用,在推进沿黄流域省区协同发展中发挥衔接推动功能。加强与沿黄省区合作交流,共建沿黄经济带。强化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积极拓展川渝大市场,大力推进陇货入川入渝。深化与东部地区全面合作,逐步形成“甘肃资源+东部企业”“甘肃产品+东部市场”“甘肃基地+东部总部”“甘肃制造+东部研发”等多元合作模式,促进需求升级与供给匹配协同共进、省内与省外错位互补、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精准结合的高效循环。

有效拓展国际市场。发挥甘肃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作用,加强与国际市场联通,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同发展。把推进国际贸易作为增强全省经济实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外贸总量较大增长。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升工业品、农产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推进生产基地和物流中心建设,形成联动西北、服务全国、辐射中西亚、中东欧和东盟的商品集散地。加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新型贸易业态发展,努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贸易竞争新优势。加强旱作农业技术、育种技术和农机向中亚、西亚和非洲出口。稳定扩大铜精矿、镍精矿、锌精矿、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进口,提高企业资源供给水平,保障原材料产业供应链安全稳定。用足用好国家鼓励进口贴息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提升全省产业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着力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重点投向文化旅游、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公共设施领域。鼓励外资建设交通、物流、教育、医疗等设施。扩大金融业开放。加强对外贸易人才培养、政策研究、舆情收集、决策咨询等服务。

第五篇 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数字甘肃

抢抓数字时代机遇,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全面转型,逐步形成以新基建创造新消费、打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联接新丝路、优化新治理的崭新格局,为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开放、高效能治理的“新甘肃”打造“新基座”。

第十六章 发展数字经济

加快新基建步伐。打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大数据服务输出地,加快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骨干传输网络,建设兰州至成都第二路由等国家一级干线。健全基础网络架构,构建覆盖全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信息通信网络。争取到2025年实现5G网络人口覆盖率达到50%以上。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完成IPv6规模部署。加强新技术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智能计算中心,合理布局大数据中心,积极开展国际物联网骨干直联点、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前期工作。发挥我省能源丰富、气候适宜的优势,积极争取在甘肃布局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和试点示范工程。

18.png

加强数字技术应用。积极发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核心数字化技术。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交通、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广。成立甘肃智慧交通实验室,加强智慧交通、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数字技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努力打造大数据产业集群、大数据创新联盟,提升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量级和水平。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和平台赋能水平。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型智能产品。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促进钢铁、石化、稀土、能源、有色、建材等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与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推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间数据互通和业务互联,实现网络化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协同服务。推进大数据资源开发,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19.png

第十七章 建设数字社会

提供便捷的数字公共服务。以网络化和网络平台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社会治理精准分析、精准服务、精准监督、精准反馈,促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效率效能提升。聚焦5G重点应用场景,打造数字化综合民生服务平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提升全省居民数字技能,帮助解决老年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困难。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强化大数据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提升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排查与处置效率。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全面推行城乡网格化管理,实施村(社区)管理“网格化+信息化”全覆盖。

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整合公共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推动城市数据智能决策、城市数据活化服务、城市系统安全保障创新示范,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争取国家在智慧城市、数字园区、远程医疗服务等领域部署一批示范工程。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完善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加强乡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库建设,加快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

第十八章 打造数字政府

加快公共数据开放。深化数据应用,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和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促进政务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依法合规向企业开放,吸引更多数字产业落户。建立分工合作机制、数据汇聚更新机制,制定数据开放共享计划,加强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打通各级政府交换共享平台并推进耦合对接,提高服务协同治理能力。

促进政务信息化共建共享。推动全省政务数字化升级,整合各类政府部门信息化资源,建设统一服务社会的全省政务服务平台,推进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着力构建以短视频政务为特色的“大服务”体系。完善甘肃省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不来即享”服务平台。建设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全天候在线政府。

第六篇 健全基础设施体系,大幅改善发展条件

立足夯基垒台的关键阶段,切实加强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第十九章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格局

构筑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适度超前,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统筹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两横七纵”综合运输通道,尽快形成“东连西出、南耕北拓”的发展通道,推进建设内通外畅、高效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升综合交通枢纽有效供给能力和运输服务质效,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开放合作的枢纽通道新高地、支撑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输服务新高地。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的快速网络、服务完善的干线网络、广泛覆盖的基础网络,初步实现省内主要城市3小时到达全国主要城市,与相邻省际中心城市2小时直达,建成兰州都市圈1小时通勤网络。

建设快捷高效铁路网。以快速客运铁路建设、普速铁路提升改造为重点,聚焦提升东西向通道运能、补齐南北向通道建设短板,加快扩充路网规模,着力填补区域路网空白,提高省内铁路服务覆盖范围,增强与华北、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的通达能力。着力构建以宝兰高铁、兰新高铁、兰张三四线为主轴,中兰、银西、兰合、西成等铁路辐射全域的快速客运网。加快天水至陇南铁路建设,推动平凉至庆阳铁路尽快开工,推进宝中等既有普速铁路改造提升,建设大能力铁路货运网。加快兰州至张掖三四线武威—金昌—张掖段等铁路前期工作。推进实施兰州铁路枢纽优化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市域(郊)铁路。

构建畅达普惠公路网。积极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统筹推进城市群快速网、国道省道干线网、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和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构筑高效连通城市、广泛覆盖城乡、各等级道路有效衔接的畅达普惠公路网。按照“能通尽通”原则,推进国家高速待贯通路段建设和交通繁忙路段、共线路段扩容改造,加快实施城市群、都市圈快速通道建设。加强国省道、重要城镇过境路段和沿边公路提质改造,加快省际出口路段建设,实现内通外联。健全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有序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全省高速及一级公路再增加2000公里,达到8000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5%。

完善航空服务网络布局。统筹推进枢纽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建设发展,进一步完善“干支通结合、客货运并举”的航空服务网络。着力提升干支线机场为重点的民航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嘉峪关机场改扩建,新建临夏、平凉等机场,因地制宜发展临空经济。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开通城际空中巴士,积极参与“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开通加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重要城市航线,打造京兰、沪兰和广深兰“空中快线”。推动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协调发展。

全面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聚焦交通运输服务系统性、效率性、服务性短板,以客运快速化多元化、货运重载化一体化、运输服务智能化精准化为重点,推进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互补、协调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出行和产业发展新需求。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提升农村交通运输均等化服务质量。发展智慧交通,推进综合交通数据中心和科创实验平台建设,用先进信息技术深度赋能交通基础设施。

20.png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十四五能源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抽水蓄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