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1.生物医药
巩固提升化学药和现代中药优势,加快培育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0%,成为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基地。
化学药。着力推动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仿制药与创新药发展,推进关键药物中间体和高端原料药的研发制造。支持企业进行二次仿制创新,开发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常见多发疾病的新药、重大仿制药以及大品种化学合成创新药物等。加快建设天津药物研究院药物创新中心,提升原创药开发能力。
现代中药。拓展组分中药、中药制剂新产品,推进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的产业化。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中医药)产业园,支持企业建立中药种植、研制一体化模式,促进中药产业链的构建与提升。加大重点品种和品种群的建设,在全国中药市场塑造“卫药”品牌。
生物药。重点布局抗体药物、蛋白及多肽药物、系统靶点药物等生物制品。推进肿瘤、艾滋病、新冠等新型疫苗研发生产,加快建设高标准综合性人用疫苗产业化基地。开发培育干细胞器官再生药物等新型单抗药物,开展高端仿制药、首仿药等引进生产,提升基因与再生医学仿制药质量水平。加快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二期等产业创新平台,提升原创药开发能力。
高端医疗器械。加快发展一维超声振幅波型/二维断层剖面图(A/B型)超声测量仪等专科诊疗设备,壮大植介入器械和高价值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突破人类免疫抗体临床检测试剂盒等高端医用试剂产品,支持基因测序产品、生物检测产品以及与仪器配套使用检测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克原料抗体、酶等关键开发制备技术。
智慧医疗与大健康。重点发展医用智能传感器、家用可穿戴式健康监控仪器设备、理疗床等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医疗检测与诊疗辅助设备,加快开发针对感染性疾病、常见慢性病、心血管病、癌症等重大疾病快速检测诊断设备、血液检测配套设备、诊断仪器设备等重大产品,加快建设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提高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水平。
2.新能源
扩大锂离子电池产业优势,壮大风电产业规模,强化太阳能产业集成,加快氢能产业布局。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8%,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
锂离子电池。围绕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电芯及电池系统等领域,重点发展高镍、高电压等正极材料和高端石墨、碳硅等负极材料,加快布局电解液和隔膜材料领域。加快开发固态电池生产关键装机及配套工艺、高功率电极的制备工艺、低成本石墨烯材料生产工艺等,研发退役动力电池异构兼容利用与智能拆解技术,加快锂离子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在电动船舶、电网储能、智能和信息装备等方面应用。
风电。围绕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风电场设计建设施工控制运维等重点环节,打造风电全产业链。重点加强4兆瓦(MW)及以上大功率风电机组、10MW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设备研发和产品推广,提升复合材料风电叶片、齿轮箱、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生产水平和配套能力,促进风电装备采购本地化。
太阳能。重点发展新型高效光伏电池,突破高效叠瓦组件等先进生产技术。升级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和光热装备制造工艺,提升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和可靠性。扩大12英寸超大硅片、高效智能太阳能电池片等先进产品生产规模,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鼓励“光伏+5G网络”、“光伏+数据中心”、“光伏+充电桩”等特色行业智能光伏应用。
氢能。大力整合企业副产氢资源供应能力,支持高效低成本制氢技术研发,积极发展高压氢气存储材料与设备、液态氢储运装备等配套产业,加快储氢、运氢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大功率电堆、高性能长寿命关键材料、高可靠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产业化,积极推进氢燃料大客车、物流车、叉车的研发生产,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检测基地项目建设。
3.新材料
面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8%,建成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扩大8—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产能,加快6英寸半绝缘砷化镓等研发生产。开发生产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功率光纤材料,提升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氟化氩光刻胶、正性光刻胶材料绿色发展,改进光刻胶用光引发剂等高分子助剂材料性能,提升抛光液材料环保性。推进聚碳酸脂类改性材料在智能硬件壳体应用,增强产品美观性、耐磨耐热性和绝缘性。
生物医用材料。加大钛合金椎弓根钉、纯钛接骨板等脊柱植入材料开发力度,提高关节类、创伤类骨科植入材料性能。重点开发生物仿生纳米药物控释材料,增强纳米粒子靶向、缓释、高效性能。发展医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等医用高分子材料,提升医用泌尿植入管、医用导管性能水平,提高密封塞等药用包装的安全性。
新能源材料。重点突破高端钴酸锂等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硅碳附件、中间相炭微球等负极核心材料,推进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材料生产线落地。引入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企业,研发长寿命高分子质子交换膜,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纸等气体扩散层基材。推进太阳能光伏硅材料扩大产能,加快发展铜铟镓硒等太阳能薄膜电池材料。
高端装备材料。积极开展首批次应用示范,推进高强度止裂厚钢板及船用耐腐蚀钢产业化技术开发。面向国产大飞机需求,引入先进航天材料生产技术和工艺,发展飞机风扇、反推装置用碳纤、玻纤等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展镁铝合金薄板产业化制备技术攻关,加快轻量化镁铝合金材料在汽车车身、底盘、轮毂等领域应用。开发综合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传感器、伺服电机用钕铁硼永磁体、钐钴永磁体性能。
节能环保材料。发展混合基质膜、高性能中空纤维膜等气体分离和水处理膜材料,拓展膜材料在水污染、空气污染治理领域应用。推进硅气凝胶、碳气凝胶技术革新,降低气凝胶生产成本,扩大气凝胶在建筑节能、保温领域应用。重点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热反射镀膜玻璃等高档节能玻璃,加速产品优化升级。加快天津市生物基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生物基聚乳酸材料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
前沿新材料。深化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推进石墨烯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石墨烯防护装甲材料、石墨烯导电浆料、石墨烯弹性体材料等。推进高温超导电缆材料开发,革新高温超导薄膜技术,推动超导技术实用化。发展三维(3D)打印用合金粉末材料、纳米陶瓷材料,开发粉末雾化制备关键技术和快速制模工艺。
(三)做精做强优势产业
1.装备制造
聚焦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等核心环节,壮大智能装备产业,提升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着力打造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800亿元,年均增长7%,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产业示范基地。
智能装备。围绕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专用成套装备、关键系统部件和基础零部件等领域,着力突破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微纳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加快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医疗制造装备、金属材料3D打印装备等,集成开发一批重大智能成套装备。
海洋装备。优化提升海洋油气及石油化工、海洋交通运输等优势产业,重点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等产业链,推动形成海洋装备五大产业集群,建成国内海洋装备制造领航区。重点发展浅海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储卸油生产平台等海洋油气装备,海洋环保船、科考船等高附加值智能船舶,多功能锚艇、大型吊机等大型港口航道机械装备,大型膜法/热法海水淡化成套装备等海水淡化装备,以及新型高效波浪能发电装置等海洋能开发利用装备。
轨道交通装备。着力推动车辆装备、轨道装备及产品、轨道交通设计和服务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城轨车辆产品技术平台,形成适应不同技术标准要求、满足全球细分市场需求的多系列城轨车辆产品谱系。大力发展轮轴轴承、传动齿轮箱、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成套控制系统以及通信系统/信号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突破一批配套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
2.汽车
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提升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鼓励产业间跨界融合,增强产业国际化水平。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5.5%,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发展高地。
节能汽车。重点发展整车设计、控制、节能、安全技术,着力推动发动机高效化、变速器多档化、车身轻量化等技术研发应用,突破传动系统、汽车电子、助力转向等领域核心技术,支持低耗油、高功率混合动力节能车型快速发展,提高节能车型产能和产量,持续降低平均油耗。
新能源汽车。大力推动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加快固态电池技术研发,积极引进高效安全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生产企业,不断开展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与减速器深度集成的电驱动一体化总成技术研究,积极推进动力电机和混合动力变速器产业化。
智能网联车。支持复杂环境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构架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发,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与外界全方位网络连接的新一代信息和通信(V2X)、线控执行系统等智能网联核心技术,引导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车载平台、车载摄像头、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推进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5G智能网联创新智慧城建设,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构建“虚拟测试—封闭测试—开放道路测试”三级测试体系。
3.石油化工
围绕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优化提升传统化工,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大力发展烯烃深加工、高端精细及专用化学品,拉长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600亿元,年均增长7.5%。
石化深加工。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适度推动炼油产业从“燃油型”向“化工型”转型升级,优化化工原料资源,充分挖掘资源耦合和副产品深度加工的增值潜力,促进下游产业链综合发展,丰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提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例,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烯烃深加工。加快轻烃裂解、丙烷脱氢等低碳资源利用项目建设,推动烯烃原料轻质化、多元化,夯实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生产原料基础,建设高端新材料技术研发基地,研制满足高水平应用场景和精细化性能需求的烯烃产品,形成以烯烃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高端精细及专用化学品。充分整合现有产业资源,从产业链中段突破,围绕航空航天(大飞机)、高端装备制造(高铁)、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需求,采用自主研发技术与国际先进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向下游专用树脂、特种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高端弹性体、特种合成纤维、高性能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方向延伸,实现差异化发展。
4.航空航天
重点发展飞机关键配套协同、直升机研制维修应用、无人机研发制造应用、火箭和航天器等四个领域,全面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构建集研发、制造、维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0%,形成具有国际先进研发制造水平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航空产业。发展壮大航空制造业,加快空客A350完成和交付中心建设,推进波音公司三期新建及一、二期改扩建工程,大力发展西飞机身装配等本地零部件配套项目。提升直升机研发制造水平和维修保障能力,不断拓宽应用领域,推动中航工业天津直升机研发中心做实做强。加快滨海新区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建设,开展新型无人机、大载重无人直升机研制,强化零部件配套和应用服务,做大做强无人机产业。
航天产业。提升运载火箭和超大型航天器研发制造及应用能力,重点推动新一代长征重型运载火箭基地项目落地,实现长征五号、七号、八号火箭系列化生产,以运载火箭总装为龙头,带动相关零部件产业落地。着力开展载人空间站核心舱、试验舱等超大型航天器总装测试,形成年产6—8颗航天器总装测试能力,保障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实施。积极建设卫星互联网系统整星生产线,实现年产100颗以上卫星能力,依托国家卫星通信互联网系统工程,打造卫星互联网系统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天产业高地。
(四)提升发展传统产业
1.现代冶金
坚持精品、高端路线,加快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打造优特钢棒线材、高端板材、高端无缝管等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模式绿色化,延长产业链、修复生态链,打造与城市共生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迈向高端。
推动产品结构高端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钢材产品档次,加快产品转型升级。优特钢产品,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优特钢产品,提升大规格B钢、球磨钢等优特钢产品比例,推动油舱用耐腐蚀钢板研发生产。长材产品,重点发展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等优特钢棒线材产品。板材产品,重点加强与汽车、家电、造船等下游产业协同,加快汽车板、家电板、硅钢等高端产品研发生产,进一步拓展高档汽车面板、海工用钢等钢板材产品。管材产品,重点发展抗腐蚀油套管、页岩气套管、船板及海工用管等中高端无缝管产品。
加快生产智能化和绿色化。支持钢铁企业引入先进钢铁洁净化、绿色化制备及高效精确成形成套装备,利用物联网加强工艺生产一体化,构建企业内部与外部产业链协同平台,实现全过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大力推进电炉钢,引导高炉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循环、钢渣综合回收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继4月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交能融合指导意见之后,交通运输部再次携手此前十部门中的三部委,出台与交能融合相关细分领域的规划建设文件。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联合编制的《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4日,深圳坪山区人民政府发布《深圳市坪山区落实“双碳”战略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指出,支持企业建设新型电池及储能、充电设施、光伏、氢能、智能电网和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中试生产线,对项目总投资额(不含土建)在500万元以上的,按设备投资额的1
近日,成都市发布了《关于开展2025年度成都市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项目(第一批)申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成都将以“揭榜挂帅”方式稳步推进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推广工作,2025年分两批次推广1000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其中第一批推广500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7月7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天津市委网信办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天津市科技局天津市财政局发布关于修订印发天津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的通知。内容指出,支持工业企业高质量投资,给予最高5000万元支持;推进产业基础再造,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全文如下:市
7月7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天津市委网信办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天津市科技局天津市财政局发布关于修订印发天津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的通知。内容指出,支持新能源发展。围绕先进新型电池(锂电池、半/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产品及关键材料,高效光伏产品、风电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8日消息,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关于修订印发天津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的通知,提到,围绕先进新型电池(锂电池、半/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产品及关键材料,高效光伏产品、风电整机及关键部件,制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威孚高科)发布关于聘任公司副总经理的公告。公告称,威孚高科于2025年6月25日召开了第十一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聘任公司副总经理的议案》。经公司总经理提名,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审核通过,公司董事会同意聘任薛亮先生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4日,深圳坪山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深圳市坪山区落实“双碳”战略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件明确,鼓励建设资源聚合平台并接入深圳市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参与电网调控,开展数字能源服务衍生业务。对虚拟电厂资源聚合平台投资主体每年按响应收益的
6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提出,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这对处于发展初期、普遍亏损的氢能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来源:高工氢电事实上,当前众多氢能企业
今年上半年,雄韬股份、氢璞创能、国氢科技、捷氢科技、鲲华科技、协氢新能源、未势能源、玉柴集团、重塑能源、国鸿氢能、明天氢能、锋源氢能、氢沄(河南)新能源等13家燃料电池企业收获“捷报”如下:来源:高工氢电1、雄韬股份1月5日,雄韬山南氢能应用示范产业园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开工建设;4月,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除已上市氢能企业增发募资外,氢能产业链共计超过20家企业获得融资,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有所减少,具体包括:考克利尔氢能、卡文新能源、云韬氢能、骊能新能源、新工绿氢、未势能源、氢合科技、科安创能、艾氢技术、锦美氢源、镁源动力、天芮科技、青鳐科技、聚智合众、协
继4月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交能融合指导意见之后,交通运输部再次携手此前十部门中的三部委,出台与交能融合相关细分领域的规划建设文件。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办公厅联合编制的《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
北极星储能网讯:7月9日消息,浙江省发改委对人大代表建议诉求进行了答复,其中透漏出浙江能源部门对于发展储能、提升储能利用率的决心。浙江省能源局表示,全省三侧新型储能累计投运超4GW。其中截至2025年4月底,用户侧储能装机达1.9GW。人大代表建议指出,目前浙江电价已具备晚上和中午充电的“两充
7月9日,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能电气)与双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良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公司在光储氢全产业链的协同布局,助力加快构建多元融合的清洁能源生态体系。双良战略发展部总经理王法根和上能电气副总裁李建飞代表双方公司正式签约,双良集团董
7月伊始,由青骐骥提供核心制氢装备的中石油玉门油田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新增的2台1000Nm/h电解槽与2024年已长期运行的2台1000Nm/h电解槽成功构建“4对1”制氢系统,目前系统已完成调试并成功投运。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新增电解槽采用青骐骥最新研发成果,在制氢能耗、衰减率等关键性
7月9日,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能电气)与双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良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公司在光储氢全产业链的协同布局,助力加快构建多元融合的清洁能源生态体系。双良战略发展部总经理王法根和上能电气副总裁李建飞代表双方公司正式签约,双良集团董
7月10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2025年度山东省绿电产业园试点园区名单的公示》。根据公示名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绿色循环产业园、青岛市氢能产业园、庆云经济开发区中庆新能源绿色近零碳产业园、冠县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等10个园区入选试点名单。原文见下:关于2025年度山东省绿电产业园试点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4日,深圳坪山区人民政府发布《深圳市坪山区落实“双碳”战略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指出,支持企业建设新型电池及储能、充电设施、光伏、氢能、智能电网和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中试生产线,对项目总投资额(不含土建)在500万元以上的,按设备投资额的1
日前,云南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印发《云南省推动绿电直连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就《实施方案》出台背景、主要内容等解读如下:一、出台背景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3815”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利用云南绿色
当地时间7月9日,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在英国伦敦与英国知名能源科技企业章鱼能源(OctopusEnergy)首席执行官格雷格#xB7;杰克逊(GregJackson)举行会谈,双方围绕全球海上风电开发、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英国及欧洲风光储智慧能源系统建设等领域深入交流,并就多项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张传卫介绍,
7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文件指出,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鼓励参与绿证绿
7月7日,中集安瑞科能源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安瑞科上海”)与江苏中纯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中纯”)正式签署氢能业务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采用液驱氢能压缩机在绿氢以及氢交通领域的优势展开探讨并达成一致,充分发挥各自在氢能产业链上的技术专长与资源优势,共同推动绿
天津市氢能示范产业园位于天津港保税区临港片区,规划总面积12.9万平方米,是天津市布局发展氢能产业的重点区域,截至目前已落地燃料电池系统、电堆、氢能叉车制造、氢气制备研发等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十余家,多个国际国内重点项目正加紧推动,从规划图到施工图再到实景图,氢能核心产业链不断完善,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天津发改委发布天津市第一批加氢站建设补贴资金项目清单,其中共计三个项目入选,补贴金额为478.74万元。原文如下:关于我市第一批加氢站建设补贴资金项目清单的公示按照《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津政办规〔2020〕2号),我委组织开展了第一批加氢站建设补贴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据了解,综合保税区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功能最全、运作最为灵活、通关最为便捷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新批复设立的天津临港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5.56平方公里,将重点打造海洋经济、氢能等标志性产业链,为我市做大做强海工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日前,交通集团首批氢能源客车在天津港保税区投入运营。该种车型绿色环保、运营效率高,将助力该集团打造“高质、高效、高能”绿色交通客运体系。氢能产业是天津港保税区落实新动能引育、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氢能源车辆作为零碳能源,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理想解决方案。
近日,天津市首座“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站──中国石化天津石油西十四道加能站投用。该加能站位于空港经济区西十四道1号,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与普通加能站不同的是,红白相间的罩棚旁标注了氢气化学符号“H2”,这意味着,在加油、充电、加LNG、购物的基础上,还可提供加氢服务。此外,加能站的闲
近日,商务部重点外资项目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天津氢能供应基地在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正式注册启动。该项目由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液空中国”)投资建设,项目投产后将显著提升京津冀地区氢能供应能力,助力京津冀“双碳”目标实现。这是滨海新区代表团在法国开展经贸促进活动取得的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3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农业农村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天津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其中氢能方面指出:交通领域协同增效行动。推进港口清洁作业、关键环节升级改造和岸电设施建设,优化提升岸电服务水
12月29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印发《天津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其中氢能方面指出:二、重点任务(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增效1.优化重点行业原料结构。推广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导水泥企业通过工业副产石膏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天津市公示2022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申报项目,其中包括天津锦美氢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分布式碳电极水解离制氢装置。原文如下:关于2022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申报项目的公示按照《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
3月1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天津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氢能方面指出:拓宽可再生能源消纳途径,鼓励可再生能源电力就地制氢、制冷、供热等,实现灵活转化利用。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强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汇聚优势科技资源,开展氢能及氢燃料电池创新平台建设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月21日,天津发改委印发《天津市2022年重点建设、重点储备项目安排意见》,其中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包含储能相关项目有:程田新能源储能模块、高端精密部件、模具制造及研发项目,新宙邦半导体化学品及锂电池材料项目,天津力神电池园区升级改造项目,国安盟固利年产1万吨锂离子电池正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