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政策正文

天津制造业“十四五”:引入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企业 整合副产氢资源供应能力

2021-07-05 09:33来源:北极星氢能网关键词:氢燃料电池氢能天津氢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

着力引育领航企业,加快发展单项冠军,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构建以领航企业为引领、单项冠军企业为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跟进跃升的梯度发展格局,推动企业融通发展。

1.大力培育领航企业。聚焦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遴选培育在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在产业链和资源配置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产业链带动作用的企业(集团),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紧盯世界制造业500强、国内制造业500强企业,招引一批领军型、平台型企业,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吸引集聚一批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的央企和总部型企业,在天津市设立企业总部、二级公司,建设研发转化中心和高附加值生产基地。到2025年,力争培育市级领航企业10家,积极争创国家领航企业。

2.加快培育单项冠军。支持企业专注细分市场,突出主业,深耕细作,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市场占有率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加快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实现技术质量双提升、国内国际双领先,形成冠军级的市场地位和技术实力,打造若干创新引领的排头兵企业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鼓励各区建立梯度培育体系,带动一批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到2025年,累计培育市级单项冠军100家,争创一批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3.着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建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种子库、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库,深入发掘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逐步形成种子期、培育期和发展期的培育格局,推动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带动全市中小企业提档升级、做优做强。到2025年,挖掘种子企业2000家,累计培育1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一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五)绿色制造转型升级行动

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水平提升,以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以“示范培育+项目建设”为抓手,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1.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高质量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单位“五个一批”建设,开发一批绿色产品,建设一批绿色工厂,发展一批绿色园区,打造一批绿色供应链,培育一批绿色数据中心。强化绿色监管和服务,大力培育绿色制造服务机构,建立实施“有进有出”的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动态管理机制,提高工业企业、园区绿色技术装备服务水平。到2025年,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达到200家,引导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设计电能使用效率值不高于1.3。

2.稳步提升工业能效。推进结构节能。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技术节能。推广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及“能效之星”产品,加大先进成熟技术及设备应用力度,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效提升。提升管理节能。推动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推进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行动计划,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实施国家重大工业节能监察。

3.加快提高工业水效。推动建立市、区两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加强工业用水大户管理。加强京津冀区域协同联动,促进区域工业节水协同发展。加快推广先进成熟的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提升用水效率。以钢铁、石化、化工、纺织、食品等行业为重点,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培育一批节水型工业企业和水效领跑者。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进一步下降,主要节水指标保持全国领先。

4.深入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以电力、冶金等行业为重点,推进粉煤灰、钢渣、脱硫石膏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推进余热余压及废气综合利用。围绕废钢铁、废塑料等领域,推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回收利用试点建设,探索形成京津冀区域协同管理模式。到202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98%以上。

(六)天津制造品牌提升行动

发挥管理支撑、标准引领和品牌促进的综合作用,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天津制造美誉度。

1.推动管理创新。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引导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精益制造等管理模式,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供应链质量水平。鼓励企业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手段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一批管理创新标杆示范企业。支持引导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发展,畅通政企互通渠道,搭建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培训、咨询服务平台,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2.强化质量标准。开展质量标杆经验推广活动,推进重点领域示范应用,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技术和方法。以钢铁、有色、石化、机械装备为重点,稳步推进工业产品质量分级工作,围绕产品性能、技术能力、用户需求等,研究制定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开展质量分级示范应用。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管理小组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强化制造业标准引领,支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参与或主导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树立一批企业标准领跑者。

3.加快品牌培育。引导企业建立以诚信为基础、以质量为内涵的多样化品牌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三品”战略,打造一批品质卓越、服务优良、市场公认的天津品牌,提高品牌价值,建设北方消费品之都。推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引导集群内企业加强标准协调、创新协同和业务协作,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深入开展工业老字号品牌振兴行动,推动工业老字号企业“一品一策一方案”振兴计划,打造天津工业老字号品牌集群。

(七)产业协同开放推进行动

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立足三地产业基础,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合作体系,提升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密切与国内外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1.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围绕产业规划、园区共建、产业链构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三地代表性产业,共同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链,促进上下游协同和布局优化,联手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北辰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等承接载体建设,探索建立“通武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需求,加强产业转移与承接的协同联动。

2.强化国内外合作交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密切与长三角、粤港澳、环渤海等地区的经济联系,提升重点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高水平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和中医药出口基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全球布局。充分发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港等海上门户优势,促进航空航天、海洋装备、融资租赁等产业发展,吸引全球要素资源向天津集聚。

3.做强做实世界智能大会品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办会、企业参与、赋能百业”,深度打造“会展赛+智能体验”四位一体的高水平国际化平台,全面展示天津城市良好形象。坚持以会兴业,借助大会平台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金融机构、平台组织来津投资,推动各国在智能科技领域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政企协同打造一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业化论坛、平台,激活各类资源。坚持以会引才,通过举办海河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吸引智能科技领域代表性、初创型等各层次创新人才来津创业就业。

六、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推动

充分发挥天津市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推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各区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任务目标,主动作为、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发挥智能科技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行业协会、专业智库等作用,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大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政策和新动能引育政策引导作用,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大力促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新模式应用,加快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示范,发展新基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着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鼓励先行先试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提升产业层级和用地效率,进一步增强配套服务能力。

(三)加强项目支撑

围绕制造业立市,加快建设一批好项目、大项目,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建立全市工业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采用挂图作战方式,强化跟踪与服务,推动项目建成投产。对纳入规划的重大工业项目,落实绿色通道制度,简化审批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资金安排。深入实施精准招商行动,完善招商目标企业库,构建梯次接续、动态推进的项目储备格局。大力推动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带动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服务对象来津发展。

(四)促进产融对接

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等股权投资机构作用,支持引导企业上市融资,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推动海河产业基金等与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合作,发挥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作用,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高成长性项目支持力度,助力优质企业加快成长。

(五)完善产业生态

整合科研机构、创业孵化、公共平台、股权投资、管理服务等各类要素,形成各主体深度链接的平台生态网络。完善园区配套环境,提升产品认证、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知识产权服务等综合公共服务能力,加快集聚企业、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实现科技+产业+城市+人文多功能复合,构建资源要素聚集、产业环境优化、各类主体和谐共生的“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体系,提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六)强化安全环保

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指导重点行业规范安全生产条件。落实“三线一单”管控措施,完成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控制指标要求。积极推广环保管家服务、第三方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等,指导服务企业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七)优化营商环境

持续推动“一制三化”改革,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审批制度,不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扩大“多证合一”改革覆盖面,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以更大力度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打通各类办事堵点,优化办理流程,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尊重爱护企业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安商亲商兴商氛围。

(八)强化监测评估

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手段,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氢燃料电池查看更多>氢能查看更多>天津氢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