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9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以视频形式出席了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并宣布论坛开幕。
李克强指出,我们将坚持实施能源安全新战略,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切实推进能源转型。在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同时,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手做“减法”,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规模;一手做“加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ID:CEO_ER 作者:赵卉寒)
那么,“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的路要怎么走?如何优化存量、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利用率,将成为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又一道减法题。
“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将在我国的碳减排任务中肩负更大的责任。
但“减煤”不是“去煤”。
目前,我国能源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部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3%。根据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202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为56.8%,尽管较“十三五”初期的62%有明显下降,但占比仍然过半。
“虽然减碳是大趋势,但在相当长时间内,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支柱能源。这个认识要到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表示。
以湖南省为例,一直以来,湖南作为水电大省,其在电源端水电与火电的装机容量比例大致相当。根据湖南省发改委的数据,截至2020年年底,湖南省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864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2200多万千瓦,仅占45%左右,水电和新能源装机占比则超过50%。就是这样一个电源结构符合未来预期的省份,却在去年年底出现了罕见的“拉闸限电”情况。
尽管这次“拉闸限电”属于偶发事件,即由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和低温寒流叠加导致电力需求超预期高速增长。但针对类似情况,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给出的四条解决办法中,有三条和煤炭相关,其中一条便是:进一步多渠道增加电煤供应。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煤炭工业“十四五”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增幅回落,总量还将增加,综合考虑我国油气资源进口与国际经济、地缘政治等复杂关系,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依然无可替代。
一边是“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25%左右”的减排承诺;另一边是仍需要煤炭作为重要的支撑能源助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煤炭行业应如何做好“减法”,才能将碳减排做到既快又稳?
增量时代,为何减?
其实,这不是煤炭行业第一次做“减法”。从“十二五”到“十三五”的十年间,我国煤炭行业曾经历了两轮不同层面的去产能。
受国内经济增速下滑、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在经历了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后,我国煤炭需求在2012年开始大幅下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导致煤炭企业效益普遍下滑,市场竞争秩序出现混乱。
为扭转这一局面,2014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明确指出,对于存量产能,各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对所有合法生产煤矿的生产能力进行建档登记,煤矿年度原煤产量不得超过登记公布的生产能力;对于在建矿井,要求所有未经核准但已建成并组织生产的煤矿,一律停产;所有未取得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不得投入生产。
然而,上述要求并没有遏制住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2015年年底,全国煤矿数量为1.08万处,其中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1050处,比2010年增加400处,产量比重从58%上升到68%。在生产能力快速增长的同时,煤炭消费需求明显放缓,导致煤炭价格从2011年的最高点860元/吨,跌至2015年年底的370元/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4.6%,利润同比下降61.2%,行业亏损面高达90%以上。
与此同时,另一个前所未有的民生话题——治霾,开始频现报端。
经过多方测算,煤炭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根据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研究,燃煤取暖成为北方地区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民用侧燃煤取暖对雾霾的贡献率接近50%。
以雾霾天气最为严重的京津冀及周边6省市为例,这些地区的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7.2%,却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于是煤炭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成为“治霾”的突破口,北方地区的“煤改电”、“煤改气”、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以及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清零工作开始提上日程。
因此,不论是产业层面,还是民生层面,“减煤”都迫在眉睫。
2016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自2016年起,我国煤炭行业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其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
《意见》的颁布正式拉开了我国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大幕。
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累计退出煤矿约5500处,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超额完成《意见》中提出的目标。
存量时代,如何减?
经过大刀阔斧地“去产能”,5500处煤矿退出后,存量时代里煤炭行业由减“增量”所带来的“去产能”空间将越来越小,煤炭行业迎来了 “内卷”。
未来,“双碳”目标下,如何优化存量、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利用率,成为我国煤炭行业将要面临的又一道减法题。
那么,谁来减?如何减?
首先,作为煤炭消费的主力军,煤电部门的碳减排工作是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双碳”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一直以来,我国存在煤电利用小时数持续降低、规划和在建煤电项目规模较大、违规建设等问题。因此,推进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煤电产能过剩、提升煤电发电效率是实现煤电部门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指出,“十三五”期间,为有效化解煤电产能过剩的风险,一方面,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煤电规模;另一方面,推动煤电产业转型升级,煤电装机技术结构不断优化,煤电发电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60万千瓦级以上高效煤电机组容量为5.36亿千瓦,占比较2015年提升2.6个百分点,10万千瓦级以下小机组容量为0.5亿千瓦,占比较2015年降低0.5个百分点;通过积极推进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完成超低排放节能改造煤电机组装机容量达9.5亿千瓦,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9%。得力于技术结构优化和节能改造的深入,2020年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5.5克标准煤/千瓦时,较2015年下降3个百分点。
“此外,过去五年中,可再生能源的蓬勃发展,对燃煤发电增量电量形成有效替代,也加速推动了电力清洁低碳转型。”袁家海表示。
“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光伏迎来“井喷式”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风电、光伏装机总容量达到5.4亿千瓦;弃风弃光问题得到显著改善,2020年弃风弃光率降至3%,较2015年下降11.6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得到布局优化和提质增效。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2万亿千瓦时,较2015年增长8191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量占新增电力需求的44.8%。
根据中电联的统计,从2006年到2020年,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降低供电煤耗和线损率等措施,电力行业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5.3 亿吨。其中,非化石能源发展贡献率为62%,供电煤耗降低对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贡献率为36%,降低线损的二氧化碳减排贡献率为2.6%。
不过,袁家海也指出,未来电气化的普及或将进一步推动电力需求增长。
“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实现电能替代电量7955亿千瓦时,仅2020年一年的替代电量就超过2171亿千瓦时。
“电能替代有利于通过清洁电力替代其他终端环节的煤炭消费,减少污染物排放。但是,电能替代虽然提升了终端用能结构的清洁化水平,但超预期的替代规模也为煤电继续发展提供了适宜空间。并且,从整个能源利用流程来看并未实现彻底的清洁化,未来应加强清洁电力驱动的电能替代,实现减排与控碳的统一。”袁家海表示,“未来煤电调控仍有如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跨区输电通道利用率不足、新能源消纳依旧存在省间壁垒、短时尖峰电力供应短缺等。”
其次,如果说严控煤电是从煤炭消费端入手进行碳排放的“节流”,那么作为煤炭供给端的煤矿企业则需要从源头入手,严控二氧化碳的排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指出,通过改善煤炭开发利用工艺、技术和系统性管理,可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减少煤炭用量,这本身就是碳减排,而且比碳捕集和封存的减排量更大、更具经济性。
“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系统节能等措施,对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的贡献将达到50%以上。”王国法表示。
因此,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的智能煤矿,不仅可以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还可以提高煤炭的开采水平和速度,减少开采过程中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中国能源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牛克洪也表示,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智能化开采是未来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9年6月,中国移动与阳煤集团、华为公司联手打造了我国首座5G智慧煤矿——新元煤矿。据悉新元煤矿中部署了147个5G基站,并拥有目前国内地下最深的5G网,即井下534米“超千兆上行”煤矿5G专用网,实现了煤矿智慧化管理,例如矿井无人化、自动化、可视化运行等。
今年2月9日,山西省与华为公司共建的智能矿山创新实验室揭牌及签约仪式在太原举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CEO任正非在揭牌仪式上表示,智能矿山技术可以帮助煤炭行业实现“少人、无人、安全、高效”,让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减人60%,井工煤矿单班入井人数减少10%~20%,不仅可以解决煤矿高效生产和安全生产的问题,让煤矿工人可以“穿西装打领带”地工作,还可能带动山西煤矿机械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煤矿开始尝试智能化转型。
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已建成400多个智能化煤矿采掘工作面,采煤、钻锚、巡检等19种煤矿机器人在井下实施应用。随着煤矿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全国煤矿年人均工效由925吨提高到2600吨以上,增幅达181%。
去年12月,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布了我国首批71家进入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的单位名单,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智能化生产煤矿数量将在1000处以上。
其实,除了煤电企业和煤炭企业外,我国还有约12%的煤炭消费用于石油及煤化工企业。
相较将煤炭用作燃料,燃烧后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近几年,煤化工企业则尝试把煤炭变成材料,力图通过将碳“锁”在煤制品中,达到碳减排的目的。
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指出,我国虽然有技术将煤炭从燃料变成材料,但煤化工仍属于高碳排放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还会消耗大量的水,造成资源的浪费。
“未来,煤化工要走高附加值的产品路径,在将煤炭变成材料的同时尽量少排或不排二氧化碳。目前,煤炭分质利用技术便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金涌表示。
所谓煤炭分质利用也叫“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利用”,即通过中低温热解技术对煤炭进行分质,将煤热解成气、液、固三类物质,然后根据各类热解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区别地进行利用,力求通过对热解产物“吃干榨尽”,达到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目的。
《2020 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也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要继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价值。
自古以来,煤炭就是重要的燃料,作为最早利用煤炭的国家,我国在《汉书•地理志》中便有“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的记载。
跨过千年时间,尽管沧海桑田,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这一古老的能源一直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着巨大力量。
2021 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双碳”时代下,尽管不少老旧煤矿已经或即将退出,但如何发挥煤炭的存量优势,发挥老矿区土地、厂房、资源等优势,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推动老矿区及企业转型发展,将是煤炭这一能源“老兵”肩负的更大使命。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供强需弱,煤价震荡寻底——煤炭市场研报(2025年3月)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刘纯丽(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2025年1—2月份,原煤生产增速加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7.7亿吨,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3.5个百分点。春节后煤矿复产速度明显快于需求恢复,主流煤矿
3月27日,淮河能源公告,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00.21亿元,同比增长9.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8亿元,同比增长2.17%。全年完成配煤业务量3247万吨,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716万吨火力发电方面。潘集电厂、顾桥电厂、潘三电厂均提前完成全年发电任务,全资电厂累计完成发电量107.48亿度,同比
今年国内煤炭产量忽忽的拉高,1-2月份增加了7.7%。1-2月份,进口煤更是保持增长态势。可下游需求有点不给力,房地产开工率下降了23%,钢铁厂要改用氢能炼铁,电厂因为水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挤占市场,日耗煤量下降了12.5%。环渤海十大港口库存飙升至3227万吨,采购方寥寥无几,贸易商急的乱蹦,只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能源工作的战略部署,加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有关要求在能源行业落地见效,近日,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志带队赴新疆,围绕新能源就地消纳和外送、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能源科技创新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南局近日发布关于责令河南平禹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禹州市方山新井煤矿停产整顿的公告,详情如下:关于责令河南平禹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禹州市方山新井煤矿停产整顿的公告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南局对河南平禹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禹州市方山新井煤矿进行现场监察,发现该矿存在重大事故隐患,
3月23日,全球首台3000吨/天水煤浆气化废锅设备在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锅”)成功发运。这标志着我国在大型煤气化装备领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进一步巩固了上锅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中煤陕西公司、空气化工产品有限公司和上锅相关负责人出席发运仪式。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项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3月23日,上海能源公布2024年年报,公司营业收入为94.9亿元,同比下降13.6%;归母净利润为7.16亿元,同比下降26.2%。2024年,公司原煤产量858.16万吨,商品煤产量627.41万吨,掘进综合进尺24,661米,发电量38.17亿度,铝材加工产量4.49万吨,铁路货运量1,399.83万吨,设备制修量1.93
3月19日至20日,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赴鄂尔多斯、呼和浩特,调研集团公司在蒙企业,强调要一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集团公司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充分发挥煤炭主体能源地位,加速推进煤炭清洁高效
3月23日,国家能源集团旗下“一哥”中国神华发布了2024年度报告及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报告及方案显示,2024年,中国神华实现营业收入3383.75亿元,同比下降1.4%;利润总额857.93亿元,同比下降1.6%;净利润586.71亿元,同比下降1.7%;基本每股收益2.95元,同比下降1.7%;拟向全体股东派发每股现金红
今年以来,煤炭市场供需宽松的态势持续加剧,煤炭价格大幅下跌。随着传统用煤淡季的到来,市场需求疲软,库存压力不断上升。从目前的市场供需、煤炭库存和市场情绪等方面综合分析,煤价正在缓慢触底,且不排除个别紧俏煤种超跌后,出现短暂的止跌企稳。(来源:鄂尔多斯煤炭网作者:宫海玲)由于部分市
国际能源研报(2025年3月)(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杨永明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本期核心观点#x27A4;近期,美国政府多项能源相关政策及主张引发关注。如美国政府对“电力非洲”倡议发起大规模审查,终止该倡议旗下大部分项目并解雇多数员工,引发美国对外援助合作政策发生巨大转折;美国
3月27日,淮河能源公告,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00.21亿元,同比增长9.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8亿元,同比增长2.17%。全年完成配煤业务量3247万吨,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716万吨火力发电方面。潘集电厂、顾桥电厂、潘三电厂均提前完成全年发电任务,全资电厂累计完成发电量107.48亿度,同比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南局近日发布关于责令河南平禹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禹州市方山新井煤矿停产整顿的公告,详情如下:关于责令河南平禹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禹州市方山新井煤矿停产整顿的公告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河南局对河南平禹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禹州市方山新井煤矿进行现场监察,发现该矿存在重大事故隐患,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3月23日,上海能源公布2024年年报,公司营业收入为94.9亿元,同比下降13.6%;归母净利润为7.16亿元,同比下降26.2%。2024年,公司原煤产量858.16万吨,商品煤产量627.41万吨,掘进综合进尺24,661米,发电量38.17亿度,铝材加工产量4.49万吨,铁路货运量1,399.83万吨,设备制修量1.93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3月22日,中国神华公布2024年度报告,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3383.8亿元,同比下降1.4%;归母净利润为586.7亿元,同比下降1.7%,基本每股收益2.953元/股,年末资产负债率23.4%,年末综合市值8,221亿元。2024年本集团实现商品煤产量327.1百万吨、煤炭销售量459.3百万吨。本集团控制并运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3月22日,中煤能源披露2024年年报,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893.99亿元,同比下降1.9%;实现净利润193.23亿元,同比下降1.1%;基本每股收益1.46元。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8元(含税)。2024年,受商品煤销售价格下行影响,煤炭业务实现毛利396.28亿元,比2023年的405.37亿元减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3月21日,平煤股份公布2024年年报,2024年公司完成原煤产量2,753万吨,精煤产量完成1,195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02.81亿元,同比减少4.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0亿元,同比减少41.41%;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达到766.6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61.64
陕西能源3月9日公告称,董事会近日收到张正峰先生的书面辞职报告。张正峰先生因工作变动原因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2月28日,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煤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建光主持会议并讲话,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匡铁军等参加会议。煤业集团总经理一职完成“补缺”。匡铁军,1978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文化程度,正高级高级工程师。匡铁军曾任四台矿总工程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3月3日,郑州煤电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已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变更为郑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控股股东仍为郑煤集团。本次国有股权无偿划转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已完成。郑州煤电表示,本次国有股权划转事项不会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不存
北极星能源网获悉,郑州煤电公告,按照河南省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安排部署以及省政府关于郑煤集团股权划转工作方案的批复,省政府国资委拟将其直接持有的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郑煤集团)股权无偿划转至郑州市国资委。省政府国资委将其持有郑煤集团66.55345%的
人勤春来早,实干正当时。节后复工以来,淮北矿业集团全体干部职工迅速切换到“战斗模式”,以崭新的姿态,收心聚力、鼓足干劲,全力做好项目开复工、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开好局、起好步。1月份,该集团精煤产量超序时计划6.04万吨;现代物流贸易公司收入环比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优秀案例发布结果,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矿参选的五个创新案例均荣获自治区煤炭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种脱轨调整器的研制》荣获一等成果。该装置的成功研制,实现了工字钢轨道上行走装置脱轨后的快速上轨对位,将以往需要吊车、清料车、前装机等
日前,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启用煤炭行业标准代号(MT)的通知,煤炭行业标准代号为MT,由国家能源局作为主管部门。标准制修订范围主要包括5个方面。详情如下: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启用煤炭行业标准代号(MT)的通知国能综通科技〔2024〕160号各产煤省(自治区)能源局,有关产煤省(自治区)及新
我国是煤炭生产消费大国,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降低煤炭生产消费总量及其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以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为目标,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大型现代化煤矿产量比重不断提升,原煤入选(洗)率持续提高,智能化建设加快发展,全国煤
2024年1-9月煤炭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发布相关阅读:2024年1-7月煤炭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发布
10月22日,中国中煤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东在集团总部会见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赵宏伟,双方就煤炭行业发展、科技创新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等进行座谈交流。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卞正富参加会见。王树东对赵宏伟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热情回顾了双方历史渊源和合作历程,简要介绍了中国中煤生产经营、
近日,中国神华产权所属准能集团选煤厂跳汰分选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科技成果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煤炭洗选加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球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树立了新的标杆。该技术成果由跳汰机智能决策模型、智能控制平台、“保精+稳矸”闭环控制系统等组成,集在线煤质检
长期以来,青海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海能源集团)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提升行动任务落实落地,按照青海省国资委关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重点项目和典型企业”的工作要求,7月底,鱼卡公司成功建成并启用
2024年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分省区原煤产量数据发布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擘画了中国能源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十年来,能源战线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有力支撑服务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能
伴随着煤矸石充填车间“嘭、嘭”的浆液输送声,现场人员紧盯系统中控台所示的流量、压力等各项参数,时刻精准掌控设备运行情况。日前,由中煤天津设计公司承揽的中天合创葫芦素煤矿矸石充填项目矸石充填量累计达到1000139吨,再度刷新国内煤矸石充填纪录。“这是全国首个建设完善并成功运行的百万吨级
近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23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报告指出,“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煤炭产能6亿吨/年左右。全国原煤产量分别于2021年、2022年跃上41亿吨、45亿吨台阶,2023年达到47.1亿吨,年均增长4.5%;原煤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5%以上。2023年煤炭进口量达到4.74亿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