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评 | “拉闸限电”争议背后 需要更多客观的事实与分析

2021-09-30 13:38来源:能源杂志作者:张树伟关键词:拉闸限电电力需求电力供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过去的一周,新闻热点频发。陆续发生在很多地方的拉闸限电也不断发酵,呈现范围、时间与频度加强的趋势。各种消息来源显示,一些传统上认为经济长期不振、电力需求不足、装机严重富裕的地区(比如东北),以及挨着诸多大水电具有地利优势的云南都无法幸免。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杂志”ID:energymagazine 文 | 张树伟)

百度指数显示,截止上周六(9月26日)放假结束,“拉闸限电”主题的热度已经直追加拿大晚舟事件以及庞氏骗局恒大危机。但是后二者,事实基本清楚了,人们可能会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也不大会再争论观点。

8.jpg

拉闸限电问题的社会关注度不断上升,直追晚舟与恒大

相反,人们对于拉闸限电在足够分辨率的时间与空间正在发生什么仍不甚清楚,对于为何会发生存在诸多猜测、解读与分析。虽然这些理解可能并不互斥,但是无疑,不同的理解往往存在基本事实认定的区别,而各种视角的解读带来的后果与责任含义,也就是“谁造成的问题,谁又来承担责任”也会截然不同。

对于正在发生什么的描述,已经带有意识形态色彩与强烈的超越事实本身的暗示。这并不意味着是不对的,但是往往应该是在明确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才应该有的。

比如有文章题目叫“全国多省拉闸限电,中央叫停,为何地方政府仍“一刀切”?”。这板子已经非常明显了。

有的叫“拉闸限电,为什么我们要限制工厂的生产?”这显然完全不再是个问题(“problem”),而只是个“事情”(issue)。

有的叫“谁在幕后操控煤炭价格,让燃煤电厂陷入两难境地”。已经开始“深挖”始作俑者。

有文章打比方,一些地方“早早就看到红灯,非要等冲线时猛踩刹车,考虑过乘客感受吗?”。这开车的与乘客到底是谁虽语焉不详,但是这比喻成功地避开了讨论责任与补偿问题——“惯性晃一下而已,没啥大惊小怪的啊”。

有的说:“煤价高企、火电陷入成本倒挂,电力企业天花板或将打开”。这明显是来推股票的。

本文,我们基于目前现状,对可能的信息与逻辑错误(misinformation),以及基于部分信息的误导(disinformation,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的),进行笔者主观的解读与提示。

这些主观理解是否能够成为客观事实,系于大部分读者的同意与“服从”。一般而言,这种“服从”可以来自于三种资源——权力、信息以及声望。本文格外强调客观信息的可得性与准确性。最后,我们通过这个问题说开去,谈谈专家与专业的应然角色问题。

宏大叙事往往是有偏的,它的极致是“阴谋论”

关于何为宏大叙事,它的对立面是什么?笔者未有一个很好的理解。目前的一个粗浅认识是对因果关系的大尺度认定。

比如“美国与前苏联打了大约45年冷战,因为都有核武器才有幸避免了热战”就是这样一种宏大叙事。因果检验对于物理学实验可能很简单、很标准,但是对于社会问题往往很难,因为不可能创造严格的“反事实”——把双方的核武器撤掉,或者撤掉一方的,然后他们其他照旧切磋45年,看看是否打起来了。事实上,对核武器角色嗤之以鼻的流派说辞是:因为双方对自己的现状还算满意,都不太愿意打仗;当前苏联开始不满意的时候,它已经不敢冒这个险了。

拉闸限电问题也存在这种宏大叙事,典型的就是所谓“煤电”矛盾的认定(frame)。随便上网搜搜,两个拟人化的“煤炭”与“电力”掰手腕的形容比比皆是。它解释了两个行业“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境遇转化,认定了二者的“跷跷板”——煤价高了电厂难受,煤价低了煤矿受不了,二者谈判焦灼。

这一极其简单的框架无疑忽略了一些东西,比如:电厂如果能够顺利把价格顺出去,那煤价上涨还有何影响?

同时也扭曲了一些东西,比如这两个行业都不是垄断的,内部存在不同利益主体,尤其是煤炭行业,为何能够做“一个人”的比喻,一个的低潮是另外一个造成的吗?

也模糊了一些东西,比如结合现状的讨论,到底目前的价格是正常还是不正常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距离理想状态差距有多大?

笔者曾在《财经》杂志2014年第22期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在一个多买多卖、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作为下游理性的电力厂商,其决策的直接基础不会是煤价水平的高低,而是发一度电,是否还有正的利润。

即使在终端电价管制的情况下,这一原则仍旧适用。因为电力厂商的目标是自身的收益最大化。煤价如果涨了,利润会下降,但是如果还有正的利润,就不会减少对电煤的需求。总体上电煤的需求是上升的。煤、电没有矛盾。

但是的确存在一个“反直觉”、反经济逻辑的现象:电力企业往往不怕电力需求不足,而市场供需旺盛的时候反而生不如死(现在也是)。煤电小时数低的时候,煤价可能更低,从而电的日子好过;反之,小时数高的时候,煤价可能上涨的程度更大,从而电的日子不好过。

此外,可能还有这种叙事的时间与空间分辨率过粗的问题。比如“三年自然灾害其实不存在,那3年的降水跟其他年份相比并不少,甚至还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就是一种宏大叙事。它的时间分辨率过粗——年度平均往往掩盖了更小时间尺度的高度波动性,而这种波动性往往是“要命的”。民间所谓的说法——“有钱难买5月旱、6月连阴吃饱饭”。

拉闸限电中的这种粗分辨率问题也比较普遍。面对事实,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简单、确定性、单一的原因,试图去解释这个结果。停电了,说个理由,不涉及这个理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结果(能够解释5%,50%还是100%?),就论证完毕的思维与报道比比皆是。

比如对2020年12月份江西等地的解读就是简单的一句:需求增长太快了。但这是令人难以信服的——电力系统平衡都保有20%甚至更多的备用的。

这种宏大叙事走到极端,就成了世界的命运由少数几个很有能力并且心想事成团结一致的人“下大棋”的问题了。这就是阴谋论了。

拉闸限电是为了垄断限产从而推高通胀,给美帝增加困难,金融战大国对赌,“看谁先熬不住”即是这种。对“熬不住”到底是啥意思从无界定。美帝即使超预期通胀(先不提严重高估了国际贸易影响国内宏观变量这回事)了,也只是个宏观经济现象,有成本(比如财富缩水、菜单成本等),有紧缩手段应对,“熬不住”确切是啥意思?

关于正在发生什么,我们需要更多客观、足够分辨率的信息

1973年,美国的两位决策科学教授Rittel与Webber在《Policy Sciences》讨论规划问题的困境,他们说:“The information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depends upon one's idea for solving it”。也就是:为了足够详细地描述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提前准备一个所有可以想象的解决方案的详尽清单。原因是,每一个要求提供额外信息的问题都取决于当时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它的解决方案。

问题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是相辅相成的。

上述两位教授讨论的是未来——还没有发生事情的规划困境,与已经发生的“拉闸限电”不同。相同的是:目前的信息披露仍旧没有到一个起码的最小程度,使得人们只能依靠极少的“宏大叙事”信息来形成理解,类似我们开头提及的那些解读。这种理解是不精确、甚至不准确或者错误的。

事实上,电力系统一直以客观数据的存在而著称,相对准确与及时。我们不仅需要年度视角(view),还需要天、小时视角。必须告诉我们:某个省区发生限电的那一刻,需求多少,各种机组的铭牌出力多少,而实际出力又是多少?把这些信息集合在一起,类似发改委解释去年12月份的限电那样,可能会模糊很多信息,比如把某个小时的出力与下个时刻的需求对应起来。

这种错误已经出现了,那就是对于未来电源结构的模拟上。电力系统需要各个时间尺度上的平衡。年度电量(kWh)的平衡,显然不解决更小尺度的具体平衡问题。比如风电与光伏可以装机很大,比最大负荷高出3-6倍,那么kWh来看,其他机组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比如核电)。但是如果更小尺度看,即使这么大的装机,冬季以及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出力却往往非常有限,理论上还存在出力为零的时刻(风也不刮、也没太阳)。其他机组的装机并不减少kWh显示的那么多。因此,这些机组的利用率要大幅下降(因为大部分时间并不需要)。这种情况下,众多情景显示的核电保持7500小时的发电小时就无法理解了。这是不考虑运行约束简化的结果。

我国应该出台类似欧盟数据透明化工程(EU Transparency Regulation N °543/2013),以及美国信息公开法令等法律规定,保证电力调度数据的实时上网公开,以便于公众与社会各界的理解。这是客观认识形成的基本前提。

专家与专业的角色:提供更多信息,而不是观点

现实问题的发展充满着各种可能性,要紧的不仅是整个体系的结构框架(可以理解为数学上的方程,比如A+B=C),还有这些框架涉及的具体状态(可以理解为方程的自变量赋值,比如A、B具体是多少)。

没有后者的确定,前者可以产出任何结果。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涉及生产与消费端、电源与电网、价格与物理约束等多种因素。单纯具有专业性的分析框架,往往并不会对结果的质量产生任何影响。Teltock教授对专业与非专业人士的预测长达30年的研究清晰的表明了这一点。基本上,对于社会问题,专业专家的预测,并不明显比“黑猩猩扔飞镖”强。

当需要了解更多事实问题的时候,专家具有角色。这是笔者的基本观点。专家的优势往往在于对所从事的专业保持关注,知道正在发生什么,拥有更多的信息,而不是所谓“权威”观点的幻觉。

拉闸限电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在世界与我国这一特定的时期,其相关的描述、解读、宣称、论证、展望正变得日益复杂,其中也充满着各种误导、歪曲、欺骗、夸大、回避与混淆视听。笔者将继续对这个问题保持关注,待更多客观信息披露之后做进一步探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拉闸限电查看更多>电力需求查看更多>电力供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