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能源服务政策正文

甘肃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发展配售电环节独立市场主体 扩大市场化交易规模

2022-01-06 08:50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化改革增量配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一)河西走廊新能源重点开发区

河西走廊是全省乃至全国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建设大型平价风光电基地的条件得天独厚。“十四五”时期,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等非化石能源电力,形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推进风光电低价上网,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和比重,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区域内主要电源,逐步建成支撑新能源发电的电力系统,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引领未来电力供应增长。支持酒泉地区在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基础上向特大型风电基地迈进,积极推进太阳能光热发电无补贴发展,形成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储能等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金(昌)张(掖)武(威)千万千瓦级风光电基地,建成河西第二条特高压直流输送通道,加快陇电入沪工程前期论证。聚焦新能源关键技术,强化产学研用协调联动,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形成辐射丝绸之路沿线省区及国家的产业集群。

(二)陇东和东南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开发利用区

这一地区包括陇东平凉、庆阳两市和东南部天水、陇南两市,其中陇东地区是鄂尔多斯国家能源战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丰富,是全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禀赋存量最大的区域,勘探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且具备风能资源开发建设的条件,建设陇东综合能源基地条件优越。“十四五”时期,陇东地区要以建设国家大型能源基地为重点,加快建设陇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及配套电源,逐步提升新能源输送比例。以煤炭绿色开发、煤电清洁高效生产、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为主,全力推进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省内东部和东南部地区间能源合作,加快形成面向西南地区的能源输送通道,实现优势互补。天水市、陇南市要承接煤炭资源异地转化利用,有序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和抽水蓄能,形成清洁能源、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格局。

(三)中部和中南部能源融合创新区

这一地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甘南州、兰州新区。兰州市、白银市、兰州新区是我省能源消费相对集中的地区,科研院所集中,能源技术创新研发基础好,具备能源产业融合创新示范的条件,“十四五”时期要大力发展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形成分布式与集中式相互融合的新能源发展格局;加强能源储备与应急能力建设,提高石油储备能力,完善调峰储气设施,加大绿色能源消费,积极推进充电桩、新能源汽车、能源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推动能源与科技、经济、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新一代储能设备、氢燃料电池等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加大全产业链氢能技术研发,推动氢能技术利用场景示范。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甘南州要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推进黄河上游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稳步推进风光电项目建设,打造风光水储综合能源基地。

四、大力发展新能源

(一)推动新能源持续快速跃升发展

1.全面推进高质量新能源生产基地建设。按照集中与分散并举、打捆送出与就地消纳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利用区域内风、光资源,重点推动建设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核心的新能源生产基地,着力增加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等非化石能源供给,加快构建多元互补的新能源供应体系。

2.加快推进风电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对接落实受端市场,视新能源消纳形势,适时启动酒湖直流输电工程后续配套风电项目,推动酒泉地区向特大型风电基地迈进,持续拓展金(昌)张(掖)武(威)风电基地规模,扩大白银、定西、庆阳地区风电装机规模。推动陇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配套风电项目和定西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全面建成通渭风电基地和武威松山滩风电基地。在消纳条件较好、接入条件较优的中东部地区,高标准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风电场,稳步推进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以河西第二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依托,谋划布局河西走廊东段大型风电基地。

9.png

3.持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充分发挥资源禀赋,逐步扩大光伏基地建设规模,优先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开展规模化建设,实现太阳能发电与荒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农牧业融合发展,重点支持“光伏+治沙”“光伏+农牧业”“光伏+工矿废弃地、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具有多种生态效益的光伏项目。推进嘉峪关、敦煌、玉门、阿克塞、瓜州、肃北、金塔、高台、山丹、临泽、永昌、凉州、民勤、古浪、永登、景泰、环县、东乡等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到2023年底,陇电入鲁工程配套40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网源同步建成投运。稳步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到2025年,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350万千瓦。

10.png

4.大力发展抽水蓄能。充分发挥梯级水库调蓄能力,推进黄河上游既有水电站扩机改造工程,谋划布局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按照“多核快核、能开尽开”的原则,加快列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的昌马、黄羊、平川、东乡、康乐、积石山、黄龙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一步提升全省电网系统调峰能力。加强水电资源开发的规划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水电项目管理和运行监督,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减少对库区周边建筑物危害;确保生态流量的下泄,保护河道生态环境。到2025年,水电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

11.png

5.推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高质量发展。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等生物质资源富集的地区,布局建设生物质发电和生物天然气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对城镇天然气管网资金支持,补齐天然气供需短板,优化区域天然气供给结构,提升农村用能水平。加大全域地热资源勘查,探获大中型地热田,为地热资源利用提供保障。拓展兰州、张掖等盆地地热资源利用领域,大力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推动地热能分区分类利用和井下换热技术应用。积极开展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提高地热资源利用率。加强地热资源动态监测,探索回灌技术,推动地热资源高效、循环和综合利用。

(二)建立风光电经济高效利用机制

1.推动风光电成本持续降低。坚持市场化方向和竞争性资源配置模式,提高风光电利用效率和提质增效。适应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成本下降新趋势,着力推动风光电项目竞争性低价上网。持续优化投资环境,降低风光电项目建设非技术成本。充分利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来的投资红利,增大单体项目规模,积极推动行业装备产业技术进步和行业升级。

2.提升风光电本地消纳能力。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积极拓宽绿色电力应用市场,提升装备制造业电气化水平,加快化石能源替代,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探索实施省内传统用能企业建设智慧电网及新能源就地消纳示范项目,积极支持大型工业企业,持续提高企业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有效降低碳排放量,进一步提升全省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采取直购电交易措施降低工业企业用电成本,吸引承接中东部地区现代高载能产业转移,最大限度提高全省就地消纳能力。

3.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树立品牌意识,积极推进“零碳”产业园及示范城市建设,创建新能源使用比例高、电源建设与电网调度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零碳”产业园。实施建筑效能提升工程,稳步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大力倡导绿色交通,鼓励公共交通及大型矿山用车等专用车辆实施新能源替代,推动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的燃油汽车。支持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普通国省干线服务区(停车区)、公路客运场站和大型公共停车场等区域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4.开展风电机组、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推动风电机组、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技术与产业发展,补齐风电、光伏发电绿色产业链最后一环,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闭环式发展。适时启动现役风电机组退役、换代、升级,开展风力发电机组废叶片综合利用,引进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骨干企业,建设废弃风电叶片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5.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加快实施全省既有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挖掘火电机组调峰潜力,鼓励燃煤机组增加高效储能设施,建立适应风、光电力特性的优先调度用能体系。推动储能成本进一步降低和多元利用,开展风储、光储、大电网储等发储用一体化的商业应用。强化需求侧管理,积极推广能效电厂、需求响应、电能替代,探索发挥电动汽车等生产生活充放电设施在调峰方面的辅助作用。

(三)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1.严格落实能耗管控制度。完善能耗管控制度体系,以高质量优化存量和高标准引导增量为原则,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提高确需上马的高载能项目准入门槛,强化重点区域、行业、企业存量能耗精细化管理,加快能效提升步伐,实现能耗需求与产业布局衔接。新增能耗优先保障生态产业、民生用能等重大项目,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管理体系,不断优化能源配置能力。

2.有效抑制石油消费增量。继续开展工业、建筑等重点用油行业节能,推进终端燃油产品能效提升和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推进工业企业余热、余压利用。大力推广电能、天然气等对燃油的清洁化替代,加快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应用。持续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稳妥推广乙醇汽油、生物柴油等生物质液体燃料,提高清洁油品生产和供应水平。

3.引导扩大天然气消费。加快城镇燃气管网建设,提高城镇居民天然气气化率。坚持“以气定改”,有序推进冬季清洁取暖“煤改气”工程。推进工业领域燃煤替代,科学合理发展工业燃料用气。支持交通领域天然气消费,加快发展车用天然气。

4.提高农村用能效率。加大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投资力度,持续改善农村用能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村用能效率。积极推动燃气下乡,加快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运营,加强秸秆能源化利用,有效减少农村生活用能污染物排放。鼓励农村发展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支持农村地区利用集体未利用土地开展风光电项目建设,提高农村电力清洁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五、提升能源保供能力

(一)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

  1. 优化煤炭生产布局,着力提高全省煤炭供给能力。“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华亭、灵台、宁正、沙井子、吐鲁、宁西等矿区。按照绿色化、智能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建成核桃峪、新庄、五举、甜水堡二号井、红沙岗二号井、邵寨、赤城、白岩子、红沙梁、东水泉等一批大中型现代化矿井,力争开工建设九龙川、罗川、马福川、唐家河、郭家台等重点煤矿项目。到2025年,全省生产煤矿产能总规模达到8900万吨/年,其中大中型煤矿产能占88%以上,陇东能源基地煤矿产能占55%。


2.建立完善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加快生产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强化安全监管职责。深入推进煤电联营、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等工作,鼓励大型企业煤电交叉持股,着力提升绿色高效开采水平,持续释放优质先进产能。到2025年,全省建成千万吨煤炭企业4家,产量达到6000万吨,占全省煤炭产量的80%以上。推广煤矸石、粉煤灰、废水废气等伴生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逐步建立煤化工产业链,加快实现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提高油气生产供应水平

1.建设陇东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高质量落实油气勘探开发“七年行动方案”,加大勘探开发投资力度,保障勘探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十四五”期间,陇东地区按照“稳油增气、持续稳产”目标,打造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到2025年,陇东地区原油产量达到1100万吨,天然气产量力争达到20亿立方米。

2.增强油气储备保障能力。根据国家原油和成品油储备战略布局,构建政府储备和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互为补充的石油储备保障体系。完善优化储气设施布局,统筹推进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和城镇燃气企业储气能力建设,提高天然气储备调峰保障能力。鼓励多种主体和资本参与储气设施建设,支持通过购买、租赁储气设施或者购买储气服务等方式履行储气责任。到2025年,全省储气能力力争达到3亿立方米左右,形成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3天日均需求量、城燃企业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

3.建设特色高端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按照控油增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石化企业现有装置和产品结构调整,实现高端化、差异化、特色化产业发展,增产航空煤油、高档润滑油、特种橡胶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科技研发,推进新产品拓展和化工产业链延伸,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生产、催化剂等。按照“产能置换、减油增化”等原则,谋划庆阳石化炼化一体、减油增化改扩建项目。

(三)提高电力安全保障水平

1.增强电力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安全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建立并持续更新安全风险档案,开展安全风险识别、评估、预警、控制、检查、改进全过程管控,消除不确定因素,实现电网安全风险纵深防御、关口前移和源头治理。着力提高电网驾驭能力,优化系统结构,完善控制策略,强化“三道防线”,深化电网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落实设备运维保障要求,加强主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确保直流换流站和重要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构建大电网安全立体防御体系。持续提高电网保障水平,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体系,认真做好供暖保障、节日保电、供电抢修服务等工作,全力保障民生用电需求。大力培育需求侧响应市场,积极引导用户避峰、科学用电,多措并举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保障省间输电通道作用发挥,做好负荷预测分析,加强统一调度,加大资源优化配置,提升通道利用水平;充分调用跨区备用资源,提升互济能力。加快构建发挥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重要作用的长效机制,落实国家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电力系统抗灾和应急响应恢复能力。

2.积极构建智慧能源体系。持续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快建设智慧能源系统和涵盖能源生产、转换、传输、存储和消费等关键环节的能源基础设施,以电为中心实现电、气、冷、热等各类能源灵活转换、互通互济,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提升能源网络的资源配置、安全保障和智能互动能力,以赋能传统业务、催生新业态、构建行业生态为重点实现价值的共创和共享。将发电、输配电、负荷、储能融入智能电网体系中,加快研发和应用智能电网、各类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装备,实现智能化能源生产消费基础设施、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建设、能源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建立绿色能源灵活交易机制,形成多种能源综合协同、绿色低碳、智慧互动的供能模式。大力推广新技术落地,全面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应用现代信息通信、智慧运检、多能互补、智能量测等先进技术,增强电网运行的灵活性、适应性、互动性,提高电网对分布式电源以及多元负荷接入的适应能力和承载能力。

3.增强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坚持“依法治安”,严格贯彻国家网络安全法,加强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建成“可管可控、精准防护、可视可信、智能防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坚决防范网络安全风险。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产品选型安全审查机制,加强供应链安全管理。推进核心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等基础软硬件产品的安全可控能力建设。强化密码技术在电力行业网络安全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加强联动协作与信息共享,持续提升电力行业网络安全综合检测预警及感知能力。构建全场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实现全天候、全场景、全链路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联动响应;优化IT资产本体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安全管理、安全分析、安全监测,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优化网络安全架构及防护体系,强化应用和业务安全防护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安全能力演进提升。

六、构建能源产业体系

(一)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

  1. 推动煤电清洁高效发展。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加快推进煤电由主体电源向基础性和调节性电源转型,促进煤电与新能源发展更好的协同,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强支撑。充分考虑电力供需平衡、负荷特性、电源结构、电网架构、安全需求等因素,合理优化煤电布局;结合受端市场空间、外送通道工程进度和省内用电负荷需求,加快推动规划内外送和保供煤电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常乐电厂3、4号机组、陇电入鲁工程配套调峰正宁电厂、灵台电厂等火电项目按期建成投产;准确把握国家煤电政策导向,适时有序启动河西第二条外送通道配套调峰电源前期和建设工作;加大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持续提升能效水平,全力促进煤电清洁低碳转型,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14.png

2.积极推进电力外送通道和电网主网架建设。配合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通道建设,积极实施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工程。结合陇东煤电基地建设,推进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开展“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逐步实现电网从单一电力输送网络向绿色资源优化配置平台转型。积极争取国家在河西金(昌)张(掖)武(威)和酒泉地区规划布局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河西高比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和外送提供支撑。继续加强省际断面联络,强化西北区域省间电网互济及资源配置能力,建设甘青断面武胜—郭隆750千伏第三回线路工程、甘肃庆北—陕西夏州750千伏双回线路工程。强化省内750千伏电网网架,新建兰临变、秦川变、庆北变、玉门变等750千伏变电站,扩建甘州变、麦积变,继续优化完善电网结构,提高大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强化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和资源配置能力,建设高可靠性智能化电网。

15.png

3.加快油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西气东输三线中段、西气东输四线等国家在甘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古浪至河口天然气联络管道等省内天然气管道,加强省内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提高管道覆盖范围和供应能力。支持各类主体参与省内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管道天然气供应县(市、区)达到60个以上。

16.png

4.加快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结合煤炭生产、运输和需求格局,着眼于构建煤炭供应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为主体、地方政府储备为补充的煤炭储备体系。严格落实最低煤炭库存制度,到2025年,形成相当于全省煤炭年消费量5%的产品储备,全省静态储备能力达到450万吨以上。加快天水至陇南等铁路建设,逐步满足陇东煤炭外运需求,推进柳沟至红沙梁铁路专用线建设,提高红沙梁煤炭资源外运能力。推动煤炭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煤炭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消费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甘肃煤炭交易中心功能,统筹发布甘肃煤炭价格指数,形成统一开放、公正规范、竞争有效的煤炭市场体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体制改革查看更多>电力市场化改革查看更多>增量配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