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碳管家碳排放碳源减排企业正文

碳中和下的中核行动丨新华发电:到“十四五”末力争年减排二氧化碳近四千万吨

2022-01-12 14:07来源:中核集团关键词:碳中和碳减排碳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新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发电”)这家从事水电、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业务的企业而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新华发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华发电正按照中核集团党组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清洁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参与到“双碳”目标实现进程之中,成为集团公司服务“双碳”目标的有力承担者。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新华发电已经确立了总装机规模22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那么,从碳减排的角度来看,到“十四五”末,新华发电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当前的1300万吨提高到近4000万吨。

新赶考路

乘势而上,早日实现再造一个新华梦

记者:2020年我国向世界做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庄严承诺。请您从能源企业的角度简要谈谈“双碳”目标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张焰:“双碳”战略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从能源企业的角度来说,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众所周知,排放量大、“富煤”结构、碳源集中是我国碳排放的三大特征,而我国能源领域碳排放量已经达到全国总量的40%,因此,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清洁低碳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为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意味着未来将不断发展风、光、核、氢等非化石能源,减少煤、油、气等化石能源。

记者:对于清洁能源企业而言,这显然是重大利好。请您谈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焰:首先从总的趋势看,电力市场未来空间广阔。2020年我国人均用电量约5300千瓦时,仅占发达国家的一半,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断实现,社会用能方式正在发生巨大改变,5G基站、数据中心、充电桩、特高压等新基建项目加快实施,生活、交通、动力等领域电能替代加快推进,电力增量需求显著,市场空间广阔。

其次,从清洁能源的角度看,产业将会蓬勃发展。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发挥电力增量主体作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装机比重达到45%。其中,水电在现代清洁能源系统中逐步发挥电源侧的调节功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和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显著,并可通过水风光储互补系统一体化运行发挥综合效益。

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并网容量快速上升,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抽水蓄能电价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抽水蓄能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另外,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风、光是清洁能源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量主体之一。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记者:那么,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未来能源发展将走向何方?

张焰:目前来看,综合智慧能源将成为转型方向。当前能源领域正在从供给侧主导向供需平衡转型,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能源电力行业,催生综合智慧能源新业态。能源企业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源、网、荷、储、用”相衔接的方式,推动多种能源互补和多系统协调,以清洁智慧的方式向用能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智慧能源服务与体验,能够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升能效,实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华发电除了各类电源,还有一家区域性电网企业,发展综合智慧能源有先天优势。

记者:作为集团公司非核清洁能源产业的主要平台之一,新华发电承载着发展非核清洁能源的历史使命,将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张焰: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也是关键。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频频出台,行业形势长期向好,对新华发电大力拓展非核清洁能源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和发展空间。2021年1月28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对新华发电做出重要批示:望加倍努力,实现再造一个新华的阶段梦想。这是集团公司党组对新华发电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期许,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意气风发走在新的赶考路上。

总的来说,新华发电将紧紧围绕集团公司赋予的发展使命,积极抢抓新一轮能源变革机遇,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做强做优做大非核清洁能源产业,实现再造一个新华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转型升级

贴近市场,打造综合智慧能源运营商

记者:新华发电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形成了哪些能力和优势?

张焰:新华发电成立近20年来,经历了创业期、强基固本期和转型升级期,目前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步入了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形成了两大能力。

一是投资建设运营大型复杂水电工程的能力,具备主导实施“水风光储一体化”能源大基地的优势,特别是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抽蓄电站进行全面布局,已成为新华发电“十四五”重要发展方向,适应了当前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依托抽蓄规模发展新能源将成为新能源资源获取的重要手段,“抽蓄+新能源”这一模式将是公司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是拥有水风光储各类电站及区域电网供电、储能、增量配网等项目,是国内少数拥有完整的电力生产与供应产业链的能源企业,具备一体化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能力,这是新华发电最突出的特色和发展优势。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业态,湖南冷水江、山西朔州、新疆和田等一批综合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将相继落地。

目前,新华发电所属的河南信阳五岳抽水蓄能电站,正在积极打造中核集团抽水蓄能产业的“人才高地、管理高地、创新高地”,并主动拓展区域市场,加快周边省市抽蓄资源获取,配套新能源规划建设顺利推进。今年以来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布局,获取了一大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开展以“常规水电+”“抽水蓄能+”为基础的“两个一体化”能源大基地建设项目开发与建设。

宁夏盐池光伏电站

记者:2021年以来,新华发电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是新华发电职责使命所在。公司党委高度重视,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按照2021年8月集团公司领导集体调研新华发电时提出的要求,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主要是:

一是快速壮大产业规模。巩固常规水电传统优势,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新能源年内实现1000万千瓦装机目标,水电、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三个产业要协同发展、相互促进。

二是全力做好瘦身健体。这是亟需破解的重大问题,我们将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推进法人压减、亏损企业治理、两非剥离专项治理工作,按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能够轻装上阵参与竞争。

三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水电、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平台和重点项目公司“三级三板块”资本运作,实现公司全面混改和产业板块IPO上市目标,2022年率先完成水电IPO上市,并启动其他板块上市筹备工作。

四是加快市场化机制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更加灵活、高效、开放的组织、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快人才强企步伐,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未来图景

三足鼎立,成为服务双碳目标推动者

记者:“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碳达峰的关键期与窗口期,新华发电将如何布局未来发展?

张焰:进入“十四五”,“双碳”目标及“三新一高”要求,为新华发电发展目标提供了大方向和大逻辑,公司抢抓能源革命的战略机遇期,制定了新时代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发展规划,优先推进清洁能源集群式、基地化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综合智慧能源运营商。

也就是说,“十四五”期间,新华发电将紧密围绕主责主业,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开发水电、光伏、风电,加快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探索储能、氢能等新业务。同时,投资与清洁能源业务关联度高、具有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的相关电力服务产业,形成水电、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等三大业务板块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业务格局。

在水电方面,以新疆新华上市平台为主体,打造新疆最大的水电企业和中型水电标杆企业;立足新疆、辐射全国,积极获取大中型常规水电和抽水蓄能资源;稳慎开发海外水电项目,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在新能源方面,以建设新能源基地和水风光储一体化基地为重心,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坚持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打造若干新能源大基地,形成局部规模优势和集聚优势。

在综合智慧能源方面,巩固并发挥存量电网基础优势,在华东、湖南等区域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升能源服务能力,构建差异化的综合智慧能源应用场景、产品组合及服务体系。

记者:那么,新华发电将如何确保“十四五”目标顺利实现?

张焰:实现新阶段新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三条途径确保目标实现。其一,坚持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并举,产业与资本双向循环,立足“三个有利于”做好改革大文章;其二,紧紧抓住“核心技术、核心人才、核心公司、核心产品”4个关键,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其三,通过大力践行新时代核工业精神,贯彻“三新一高”要求,攻坚克难,使公司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集团公司“十四五”非核清洁能源发展中体现出新使命、新担当、新格局、新体量,为集团公司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添砖加瓦!

作者丨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核芯报道工作室 盛安陵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碳减排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