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按国家和地区分列的全球CCUS项目占比,美国和欧洲最多。来源:IEA
CCUS项目目前在全球25个国家运营或开发中,美国和欧洲占开发项目的四分之三。
中国目前仍处于CCUS发展的早期阶段,重点放在发电和提高石油采收率上。最近的一个CCUS大项目来自中国石化。1月17日,中国石化对外宣布,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即将建成投产,涵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3个环节,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预计未来15年可实现增油296.5万吨。
1980-2021年按申请统计的CCUS设施在不同领域的使用情况。来源:IEA
2019-2070年可持续发展情景中世界能源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捕集 来源:IEA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 2030 年,CCUS的捕碳能力需要增加到每年16 亿吨,才能与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保持一致。
IEA估算,本世纪末要实现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9%的碳减排需要依靠CCUS;要实现1.5℃以内的目标,32%的碳减排任务需要依靠CCUS。预计到2050年,CCUS将贡献约14%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到 2030 年,CCUS的捕碳能力需要增加到每年16 亿吨,才能与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保持一致,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01
欧美CCUS技术得到政府大力支持
从成本来看,CCUS减碳技术难以普及和大规模商业化,主因在于边际成本高。
根据麦肯锡专家型二氧化碳减排成本曲线,其中每个柱体代表着某种减排手段,如核能发电技术、废水循环技术等,横轴刻画了每个减排措施带来的减排空间和潜力,纵轴代表的是每个减排措施实施的减排成本(每吨 CO2当量),这些不同的减排措施按照其减排成本从低到高进行排列,形成边际成本曲线。
麦肯锡全球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曲线
其中,CCUS相关技术的边际减排成本远高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成本。
CCUS在美国和欧洲等地之所以能发展较快,得益于政策的税收和财政支持。
在美国,2018年提升了45Q条款最终法规所规定的税收抵免(45Q tax credit)力度,每吨被封存的二氧化碳可获得85美元的税收抵免(提升前的标准为50美元),每吨经直接空气捕获被封存的二氧化碳可获得120美元的税收抵免。
在欧洲,挪威政府已向Longship项目投入18亿美元,该项目计划包括了建设名为“北极光”的近海碳存储中心;荷兰政府已通过其“可持续能源和气候基金”向位于鹿特丹港的“波托斯”CCUS中心提供了20亿欧元的资金。
英国也设立了总金额达10亿英镑的“碳捕集与封存基础设施基金”,计划到2030年建成4个CCUS中心;由欧盟委员会设立的总金额达100亿欧元的“创新基金”在首次专项资助计划中包括了4个CCUS项目。
加拿大也正在给予CCUS更多的支持。加拿大政府已公布了CCUS项目的投资税收抵免措施,并为CCUS的研发提供了3.19亿加元的资金支持,以实现每年至少减少15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
02
中国CCUS技术整体处于工业示范阶段
我国高度重视CCUS技术发展,稳步推进该技术研发与应用。目前,我国CCUS技术整体处于工业示范阶段,但现有示范项目规模较小。
CCUS项目主要用于电力,水泥和煤炭化工行业,作为捕集CO2的最后一环。目前 CCUS 示范项目成本高、收益低,有能力维持运营的项目主要来自大型国有企业或少数几个拥有相关产业链的大型企业。
我国CCUS项目分类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预测,2060碳中和目标下,我国需要通过CCUS技术完成约175亿-315亿吨的累计减排任务。其中,火电行业是CCUS发挥作用的主阵地,约能减排160亿-285亿吨,非电行业如钢铁、水泥、化工等约可减排15亿-30亿吨。
在国内,目前已投运或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达到40个,捕集能力300万吨/年。中国CCUS发展年度报告指出,碳中和目标下我国2030年 CCUS 减排需求为0.2亿~4.08 亿吨,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
中国CCUS项目分布 来源: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年度报告(2021)
CCUS 技术作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技术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国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唯一技术选择,保持电力系统灵活性的主要技术手段,而且是钢铁水泥等难减排行业的可行技术方案。
03
中国CCUS技术为何难以推广
CCUS技术难以普及和推广,除了投资大,运营成本高,碳市场价格太低外,还受到地质条件和应用场景等约束。
据中国CCUS发展年度报告预计,至2030 年,CO2捕集成本为90~390元/吨,2060年为20~130 元/吨;CO2管道运输是未来大规模示范项目的主要输送方式,预计2030和2060 年管道运输成本分别为0.7和0.4元/(吨· km)。
2030年CO2封存成本为40~50元/吨,2060年封存成本为20~25元/吨。
电力、水泥是我国减排成本较高的行业,净减排成本分别为300~600元/tCO2、180~730元/tCO2。煤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的一体化驱油示范项目净减排成本最低可达120元/tCO2。
我国主要排放源已投运CCUS 示范项目净减排成本 来源:国内现行39 个示范项目成本和能耗统计数据
西北大学地质学教授马劲风认为,居高难下的建运成本是CCUS在我国难以普及的主因。“以运行成本较低的煤化工领域为例,二氧化碳捕集成本约为100元/吨。但在煤电、钢铁等行业,捕集成本高达300-400元/吨。既造成企业减排代价高、压力大,也导致二氧化碳定价高,下游用户不愿购买。长此恶性循环,难以形成商业化运营。”
相关研究表明,火电厂加装CCUS的发电成本比燃气电厂、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更具竞争力。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张贤表示,“如果将煤电加装CCUS与光伏相比较,目前,加装CCUS运维成本约为光伏发电成本的3倍,但占地面积较后者优势明显。”
因此,如果要推广CCUS发展,运维成本需要进一步降低。
除此之外,我国CCUS 技术依然面临高能耗的挑战。CCUS技术的能耗及成本因排放源类型及CO2浓度不同有明显差异,通常CO2浓度越高,捕集能耗和成本越低,CCUS减排技术的CO2 避免成本越低。
电力行业捕集能耗为1.6~3.2GJ/t CO2,而石油化工行业的捕集能耗最低,约为0.65 GJ/t CO2。
相关研究表明,加入通过碳排放市场买卖配额获得的收益,CCUS内部收益率(投资渴望达到的报酬率)会随碳价升高而上升。即CCUS在较高碳价情况下显示出较高回报率。
碳交易价格下某100万吨钢铁厂CCUS项目内部收益率
该研究还表示,在国家资金支持30%的情景下,CCUS项目内部收益率可达19.9%,高于平均值12%。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魏一鸣认为,CCUS部署得越晚,代价越高。
“中国如果CCUS能在2025年或2030年得到大规模推广,将分别需要约3290亿美元和5690亿美元,如果时间推迟到2035年以后,总成本将飙升至6260亿美元。” 魏一鸣表示。
未来, CCUS 技术研发项目的部署,需政策支持以驱动其成本和能耗下降,逐步推广CCUS的商业化应用能力。
此外,开展大规模全链条集成示范工程,对加速推进CCUS 产业化集群建设十分有益。
我国还需加大CCUS 相关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运输管网建设,优化设施管理模式,建立合作共享机制,带动形成以管网设施和封存场地为基础的区域CCUS 产业促进中心。
参考资料:
[1] 《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中国CCUS路径研究》
/m/view.php?aid=194
[2] /reports/about-ccus[3] 宋亚楠.CCUS技术的减排作用与应用前景[J].金融纵横,2021(09):35-43.
[4] 朱磊:我国CCUS商业模式及融资路线图研究
/__data/assets/pdf_file/0017/81224/7-Lei-Zhu-CCUS-financial-roadmap-in-China-CH.pdf[5] 张贤,李阳,马乔,刘玲娜.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06):70-80.[6]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CCUS是油气资源国实现净零目标的最优选择[7] 王尧. 基于钢铁厂碳捕集的CCUS-EOR全流程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8] 华宝证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碳之路的“最后一公里”
来源:环球零碳 ID:carbon-done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日前,山西晋中市政府印发《晋中市碳达峰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3%以上,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达到峰值。详情如下:晋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晋中市人民政府印发晋中市碳达峰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提出,实施煤电行业碳达峰行动。充分发挥煤炭“压舱石”和煤电基础性调节作用,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继续加强煤炭保供任务日常监测和调度管理,强化电煤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监管。夯实煤电机组保供基础,协调督促发电供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新阶段。此次扩容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体系,预计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增加约30亿吨,使碳市场管控范围扩大至全国工业领域碳排放
3月24日,我国首口海上CCUS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在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开钻,该项目预计10年累计规模化向海底地层,注入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同时能提高油藏采收率,驱动原油增产,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实施CCUS?恩平15-1平台是目前亚洲
油气市场研报(2025年3月)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作者:杨永明(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焦点月评探析我国海上CCUS发展3月24日,我国首口海上CCUS井在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开钻,该项目将规模化向海底地层注入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同时能提高油藏采收率。恩平15-1平台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海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1月11日,外三发电“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万吨级中试示范项目”(以下称“CCUS项目”)经过连续运行72小时,顺利通过性能试验考核,标志着这一全国首个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全流程试验项目顺利完成。运行期间,系统运行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其中二氧化碳平均捕集
1月11日,外三发电“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万吨级中试示范项目”(以下称“CCUS项目”)经过连续运行72小时,顺利通过性能试验考核,标志着这一全国首个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制甲醇全流程试验项目顺利完成。运行期间,系统运行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其中二氧化碳平均捕集率高于95%,最高捕
近日,国家电投集团公布2024年度集团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共有45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7个,快随小编看一看一等奖项目。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核设计软件(cosNU)开发与应用为提升我国核电软件的整体技术水平,中央研究院依托国家能源核电软件重点实验室,联合上海核工院,自2011年起,在多项国家科技重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024年12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2024年国家碳达峰试点(包头)建设经验。资料显示,打造四个新能源发电基地。通过基地化整体开发与分散式开发并举的发展模式,重点打造四个5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基地。2024年12月已实现新能源装机877.13万千瓦,占全市装机容量的44.24%,风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雷州半岛“风光火储碳”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的建议的答复,其中提到,下一步,我局将结合广东省电力供需发展形势和已纳规项目开工建设情况,统筹研究广东省新增煤电规划建设规模事宜。同时,将继续支持和指导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因地制宜推进多能互补项目相关工作。下一步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积极谋划储备出总投资为300余亿元的煤电低碳化改造项目,将全力支持和推动在建、拟建煤电低碳化改造项目建设,持续推动降低煤电碳排放水平,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原文如下: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积极谋划储备出总投
4月27日,吉林油田举办新闻发布会,吉林石化—吉林油田二氧化碳管道工程(一期)27日在吉林省松原市启动。该管道设计总长约400公里,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在地下封存二氧化碳量超过400万吨。据介绍,该管道是目前中国运输距离最长、管径最粗、压力最高、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管道,采用超临界/密相(一种特殊的
在能源电力供需格局持续演变的新形势下,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我国“西电东送”的主力军,云南省秉持资源经济与能源产业“一盘棋”的战略布局,加速推进能源全产业链建设,为绿色能源强省建设提供支撑。双轮驱动破解“三缺”矛盾记者在云南多地调研时发现,缺电、弃电和调节能力不足
为加快推广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加强重点行业领域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现组织开展2025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工作。以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择优推荐节能降碳效果明显、技术成熟可靠、具备经济效益和推广潜力,能够实现全流程系统节能降碳或跨行业、领域融合创新的技
4月28日,工信部发布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工作的通知,推荐范围有五大方面,其中用能低碳转型技术包括清洁低碳氢制备及应用、高效储能、工业绿色微电网等可再生能源消纳技术;余热余压高效利用、系统能量梯级利用、电能替代等多能高效互补技术等。原文如下:工业
北极星环保获悉,4月28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快推广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加强重点行业领域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以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导向,择优推荐节能降碳效果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8日,工信部发布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工作的通知,推荐范围有五大方面,其中用能低碳转型技术包括清洁低碳氢制备及应用、高效储能、工业绿色微电网等可再生能源消纳技术;余热余压高效利用、系统能量梯级利用、电能替代等多能高效互补技术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新疆油田公司2×660兆瓦超超临界煤电项目主厂房混凝土开始浇筑,标志着新疆油田首个也是目前中国石油最大在建煤电工程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据悉,该项目位于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是中国石油最大的“新能源+煤电+CCUS”一体化项目,总体规模为“400万千瓦新能源+2×660兆瓦超超
4月21日至23日,第二十六届中国环博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办。作为亚洲环保领域的旗舰盛会,本届展会规模空前,吸引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企业参展。同兴科技及子公司北京方信立华携多项核心技术和产品亮相展会,包括烟气治理环保工程总承包解决方案、低温SCR脱硝催化剂、CCUS(二氧化
您了解“双碳吗”?,关于“双碳”名词有很多很多,看看您见过的还有哪些,欢迎评论留言,共同探讨新名词。一、政策与目标类1.双碳碳达峰指国家或地区在某一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后逐步下降,标志着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指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等技
大力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CCS)产业,是未来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和必然路径。近年来,中国石油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以国务院国资委“百大工程”中国石油CCUS重大示范工程项目为依托,持续加强CCUS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大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工业化应用,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18日,北京氢环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环能源”)“氢环能源箱式生物制氢装备(HEE-500)试产仪式”在四川省眉山市隆重举行,国内首台箱式生物制氢装备的正式亮相。氢环能源依托自主研发的分布式生物制氢技术,创新推出箱式生物制氢装备HEE-500。该装备采用站内沼气制氢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18日,北京氢环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环能源”)“氢环能源箱式生物制氢装备(HEE-500)试产仪式”在四川省眉山市隆重举行,国内首台箱式生物制氢装备的正式亮相。氢环能源依托自主研发的分布式生物制氢技术,创新推出箱式生物制氢装备HEE-500。该装备采用站内沼气制氢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管道科学研究院召开《康保输氢管道材料性能确定及评估技术研究》课题阶段讨论会,深入研究钢管及环焊缝氢相容性试验课题。该课题基于国内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输氢管道——康保-曹妃甸输氢管道项目开展,用以支撑该项目建设,助力管道局在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无锡市人民政府发布《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明确,2025年,遴选15家基础较好、意愿较强、潜力较大的园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13家工厂开展零碳工厂建设,推动8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培育8家注册虚拟电厂,引进5家省级以上绿色低碳相关创新平
3月24日,我国首口海上CCUS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在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恩平15-1平台开钻,该项目预计10年累计规模化向海底地层,注入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同时能提高油藏采收率,驱动原油增产,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实施CCUS?恩平15-1平台是目前亚洲
2025年3月18日,香港–中国光大绿色环保有限公司(“本公司”或“光大绿色环保”,连同其附属公司统称“本集团”)(股份编号:1257.HK)今天公布其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经审核之全年业绩。2024年,在市场与政策调整影响持续,传统环保业务面临困境的严峻考验下,本集团积极应变,在政策调整的浪潮
随着经济增长、电气化和数字化的推进,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然而,气候变化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尽管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但在确保全天候提供可靠、经济且可持续的电力方面仍存在挑战。因此,燃气发电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与燃煤电厂相比,新型燃气电厂可减少高达65%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高耗能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钢铁、水泥、化工、电力等行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碳减排的主战场。高耗能企业对待碳减排的态度、进展、技术难点是当前的行业关注的重点,而碳交易市场则成为高耗能行业跃跃欲试的主战
近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了《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能源行业未来两年的发展定调。这份文件释放了哪些关键信号?与《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2024意见》)相比,政策方向有何调整?哪些内容直接影响企业布局?本文带你划重点、看趋势!01《意见》主要内容
多能互补是一种能源系统设计和运行的理念,旨在通过多种能源形式的协同互补,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环境影响以及增强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灵活性等目的。多能互补在推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来源微信公众
国际能源署发布《2024煤炭》报告,探讨了全球煤炭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重点分析了煤炭需求、供应、贸易、价格和成本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核心观点如下:•全球煤炭需求在2024年达到历史新高,但预计在2027年前趋于平稳。•煤炭生产在2024年也创下新高,但未来几年增长将放缓。•煤炭贸易量在2024年达
11月26日,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华能和中国石油联合主办的中央企业CCUS创新联合体启动会在京召开,中央企业CCUS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晓亮,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温枢刚,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石油集团党组成员、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