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上海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上海市市长龚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以实干实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达到4.32万亿元,增长8.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低于年初预期目标,新增就业岗位63.5万个。发展新动能持续成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1%左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18.3%,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位居全国第一。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PM2.5年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下降15.6%。
一年来,我们努力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迈好第一步、展现新气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上海是超大城市、流量城市、口岸城市,“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巨大。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底线意识,时刻警醒“下一个发生疫情的会不会是上海,如果上海发生、怎么控制住,如何做到上海尽可能不发生”,坚定依靠城市精细化管理、科技抗疫和精准防控,努力构筑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牢牢守住了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的底线。常态化防控落细落实。持续抓牢并不断优化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六个关键点关节点,紧盯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大活动,常态化开展疫情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从严从实做好全流程闭环管理。市空港管理委员会、港口防疫专班设立运行,口岸一线等高风险人员集中居住全面实行,“落地不进境”人员管控、进口冷链食品中转查验等分级分类管理措施不断完善,疫情防控管理大数据平台上线运行,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提高到95万份以上,全市发热门诊和社区哨点诊室持续发挥监测预警作用,第四届进口博览会疫情防控实现零感染。新冠疫苗接种有力有序,覆盖人群占全市常住人口94%,累计接种疫苗超过5100万剂次,2200多万人完成全程接种,680多万人接种加强针。应急处置精准高效。始终确保应急指挥体系处于激活状态,坚持事不过夜、以快制快,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区域管控、转运隔离等工作。过去一年,我们科学精准迅速处置了多轮突发疫情,做到了“四早五最”,迪士尼乐园涉疫排查等应急处置工作彰显上海速度、城市温度。
(二)全力以赴落实改革开放重大任务。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制定实施贯彻落实中央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意见的行动方案,通关便利化等政策细则率先发布,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等试点政策落地实施,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等重大改革实现突破,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等开放措施有序推进。发布市政府关于加强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法治保障的决定,配合市人大出台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等6部专门为浦东新区制定的法规,并在2个条例中设置浦东专章。深化自贸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离岸通”平台上线运行。“三大任务、一大平台”扎实推进。深入推进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赋予新片区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管理权限,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二期封关验收,创新大飞机制造“一司两地”监管模式,启动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试点,新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72.7%和62%。深入推进“浦江之光”行动,科创板上海上市企业融资额、总市值保持全国首位。全面完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成运行,120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市“一网通办”,8条省际对接道路建成通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累计形成78项制度创新成果,水乡客厅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加快推进,83项重点任务全面实施。第四届进口博览会如期、安全、精彩举办,展览面积和世界500强企业参展数量再创新高,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07.2亿美元,上海交易团意向成交金额增长21.1%,城市推介大会顺利举行,成功主办浦东、虹桥两个分论坛。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深入推进国资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成立上海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公司,完成股交中心与联交所等专业化重组整合,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中国船舶集团、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总部落户。落实国家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3家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子基金落户,3个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挂牌。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深入实施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新推出11项“上海标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规范平台经济发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调整优化与云南结对帮扶关系,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力度进一步加大。
(三)更加注重依靠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五个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四大功能”进一步强化。在沪国家实验室建设顺利推进,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开工建设,张江科学城完成扩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加快落实,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高端通用图形芯片实现量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运行,8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神舟十二号、天和核心舱、天问一号等重大任务保障有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结果全国领先,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深化落实“金融30条”,出台实施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支持政策,推动首家外资独资券商等一批金融业开放项目落地,推出原油期权、债券通“南向通”、“玉兰债”、碳中和债、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金融创新产品和业务,启动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持牌金融机构新增58家,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2500万亿元、增长10.4%。国际贸易中心能级大幅提升,口岸贸易总额保持世界城市首位,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拓展至24个成员口岸,千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达到7家。成功举办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03.3万标准箱、连续12年排名世界第一。扩内需、稳外需同步发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率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举办“五五购物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大力拓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首店1078家、保持全国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上海旅游节等节展能级提升,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启动建设。重大工程投资完成1957.5亿元、增长14.6%,建成14号线、18号线部分区段共61公里轨道交通线,运营线路总长达到831公里、继续保持全球城市第一,北横通道西段、江浦路越江隧道等重要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开工建设嘉闵线、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等8个轨道交通项目和高端船舶、新能源汽车等59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实际使用外资达到225.5亿美元、增长11.5%,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累计达到831家,新增外资研发中心25家、累计达到506家;推动一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开通运行“上海号”中欧班列,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万亿元以上、增长16.5%,服务贸易占全国比重提高到30%左右。
(四)全面系统构筑数字城市“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制定发布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和“十四五”规划,启动实施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出台实施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配合制定数据条例,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运营。数字新基建有力推进。累计建成5G室外基站5.4万个,推进双千兆示范应用超过700项,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数字标杆应用加快落地。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积极培育15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40家智能工厂,布局打造“长阳秀带”“张江在线”等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启动建设首批7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形成便捷就医少等待、为老服务一键通、快捷停车助通畅、数字酒店智管家、数字赋能示范校等11个数字生活标杆场景。多措并举弥合“数字鸿沟”。“两张网”建设深入推进。全面拓展“一网通办”,接入服务事项3458项,高频事项基本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建立“帮办”制度,实名用户数超6195万,日均办件量超28万,实际办件网办率77%,提高19个百分点。完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和专网整合。完善“一网统管”“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架构,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建成投用,市城运平台汇集应用1150个。
(五)扎实有力拓展城市新空间。五个新城建设全面发力。制定“1+6+5”新城规划建设总体政策框架,完成新城总体城市设计。50家企业总部、62家研发中心签约落户新城。91个民生重大项目、25项交通重大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两港大道快速化、崧泽高架西延伸等重点交通项目相继建成。重点区域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推进北外滩建设,世界会客厅项目建成迎宾。桃浦、南大、吴淞、金山滨海等区域转型发展项目加快推进。强化土地高质量利用,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1平方公里。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建成3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推动1.4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完成“美丽庭院”建设13.3万户,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595公里。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制定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地产农产品绿色认证率达到27%。扎实开展农村综合帮扶,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
(六)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民心工程、民生实事超额完成。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1家、助餐场所201个、养老床位5084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303张,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6868户。新增普惠性托育点65个,开设小学生爱心暑托班543个。完成90.1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13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筹措6.7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定实施“沪十条”“沪七条”等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579台,电梯智慧监管覆盖率超过97%。新增2万个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16个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新增早餐示范点226家、早餐网点2065家。基本民生底线兜住兜牢。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等稳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全国领先。养老金、医保、低保、最低工资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稳步提高,创新推出“沪惠保”,主动发现、精准服务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快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居民服务“一卡通”顺利推进,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事业提质增效。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启动,义务教育减轻作业负担、加强课后服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等“双减”任务全面落地,启动实施新一轮“双一流”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等建设计划,布局建设29个前沿科学研究基地、42个协同创新中心,首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新增2个国家医学中心,实现4家郊区市级医院与母体医院一体化管理运行。优化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地实施。中共一大纪念馆建成开放,上海图书馆东馆、天文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成运营。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新建改建健身步道107条、多功能运动场98片、益智健身苑点743个,首届赛艇公开赛成功举办,上海体育健儿在奥运会、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国防动员体系进一步健全,国防教育、双拥共建、优抚安置等工作深入推进。
(七)精益求精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减污降碳有力推进。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沪上线运行。启动实施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完成1042家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淘汰国三柴油车8.4万辆,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25.4万辆、累计达到67.7万辆,开工建设竹园-白龙港污水连通管、5座雨水调蓄池,完成350公里河道整治,建成老港湿垃圾二期等末端处置设施,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排名全国第一。全面推行林长制,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开园,免费或延长开放公园增加42个,新增森林5.1万亩、绿地1031.8公顷、绿道212.6公里、立体绿化40.6万平方米。全面完成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第四轮三年行动计划,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打造“一江一河”高品质“生活秀带”,黄浦江主题光影秀广受好评,北外滩国客中心段完成码头迁建、整体开放,苏州河华东政法大学滨水区域全面开放、风貌提升。完成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207公里、桥下空间品质提升10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设置和优化9508处。深化“群租”治理,推进城乡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有力有效应对“烟花”等台风,电力等能源实现稳定保供。成功举办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社会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加强基层建设,进一步清理规范居村各类台账、挂牌、下沉事项,完成居村委会换 届选举。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全力做好重大活动安保维稳、社会治安防控、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反恐防暴、扫黑除恶等工作,精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八)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完成优化营商环境4.0版改革任务。开展“一业一证”试点,“证照分离”改革覆盖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政府购买服务负面清单管理,健全公共信用信息修复机制。法治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9件,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052件和市政协提案937件,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重大事项。制定政府规章19件,编制完成“十四五”市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43项。率先实施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管理,全面成立街道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下放执法事项423项,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作风建设持续加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实施科技、生态领域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部门一般性支出压减10%。一体推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廉政建设进一步强化。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在践行初心使命中铆足发展干劲,各项事业取得了新进步新成绩。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上海人民,尤其是长期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医护、疾控、公安、口岸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驻沪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问题和挑战。经济全面持续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制造业投资增长后劲不足,部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领域复苏艰难,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水平亟需提高,持续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和动力要下更大功夫,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再出发任重道远,改革创新、攻坚突破的意识和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较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还要继续下绣花功夫,老小旧远等民生服务仍需提质增效,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必须久久为功。政府服务管理效能还要持续提升,在多重目标中把握动态平衡、防范风险的能力仍需增强,全面完成本届政府各项目标任务还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正视问题、直面挑战、敢于担当,以必胜的信心、创新的思维、扎实的举措,尽心竭力改进工作,绝不辜负人民期待!
二、2022年主要任务
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肩负着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任务,正处在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放在”,把握大局大势,锚定发展目标,恪尽职守,毫不懈怠,全面完成本届政府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做好今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按照十一届市委十二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以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发展“五型经济”为主攻方向,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2%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力更好发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作用,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坚持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着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集中度和显示度的重大成果。
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全面推进“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更好发挥“五大引领作用”。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商事登记确认制等改革。配合国家部门制定实施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支持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政策在浦东特定区域适用。打造一批功能性产业创新和服务平台,支持推出更多面向国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推动设立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等重大平台,加快建立国际中转集拼中心。动态完善立法需求清单,积极配合市人大制定一批浦东新区法规。
加快落实“三大任务”。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加快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推动率先试点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度型开放举措。推进更多优质产业项目落地东方芯港、生命蓝湾等特色产业园,推动建设全球动力之城核心区。全力支持、积极配合科创板深化制度创新,推动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在科技攻关、产业协同、港口群建设、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等方面,加快推进24项重点协同深化事项。细化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做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全力推进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强化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增强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国产设备、零部件、材料、设计软件等补链强链固链计划,高标准建设电子化学品专区。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水平,加快打通临床研究及应用的快通道,推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攻关和产业化。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布局发展一批智能终端产品和机场、建筑、能源等场景应用。瞄准产业链高端和核心环节,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推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拓展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市场化应用,布局电子信息和民用航空、空间信息、船舶海工等高端装备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等特色产业集聚区。
服务保障在沪国家实验室建设发展。围绕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好在沪国家实验室配套服务和硬件支持,配合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助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持续推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新建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硬X射线、海底科学观测网、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项目建设。
积极打造双向开放“三大平台”。精心办好第五届进口博览会,扎实做好城市服务保障工作,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等平台作用,巩固提升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影响力,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深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实践应用和复制推广,加快推进水乡客厅、淀山湖岸线生态治理、西岑科创园区等82项重大项目建设。全面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优化区域规划,发布重点产业目录,大力实施区域品质提升、展会产业联动发展、专业机构集聚等专项行动,持续增强国际中央商务区核心功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做好外事、侨务工作。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助力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二)聚力增强城市核心功能,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四大功能”,打响“四大品牌”,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升级版。
着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入推进文旅消费试点,高质量办好“五五购物节”、上海旅游节等重大促消费活动,做大做强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免退税经济、品牌经济,促进世界级商圈业态和功能持续提升,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新建板块、乐高乐园度假区、邮轮旅游度假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启动建设上海示范区线、20号线一期等轨道交通线,加快建设崇明线、机场联络线等轨道交通线,开工建设沪渝蓉沿江铁路上海段等工程,推进浦东综合交通枢纽、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沪通铁路二期上海段、大芦线内河航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进一批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重大产业项目,启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推进外贸“优进优出”,积极打造虹桥、外高桥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创建一批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全面发力“五型经济”。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首台套设备、首版次软件、首测试场景、首批次新材料等创新成果先试先用,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等领域高端服务业,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航运运价指数期货上市,支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业务创新,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深入实施总部增能计划,集聚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央企总部、民企总部,积极拓展研发、销售、金融等功能。深入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构建链接全球的贸易投资网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国际分拨、市场采购、保税维修等新型国际贸易,深入推进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促进流量线上线下融合,全面建设国际数据港,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万亿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置、高效增值。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开展“促发展、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提振信心,排除隐患、守牢安全底线。深化央地融合发展,拓宽央企服务保障“一企一方案”覆盖范围。全面完成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筹建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母基金,在新兴产业、社会民生等领域适时组建新的国企集团,推动一批国企实施股权激励。落实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深入推动“政会银企”四方合作破解融资难,启动建设首批中小企业创新园,推进民营经济标准创新,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00家。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落实国家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探索在电信、医疗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三)聚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现代化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支撑。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贯彻“四个面向”,发挥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做强科技创新引擎。聚焦基础学科、战略导向领域,健全面向基础研究重点团队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积极参与、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布局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深入推进长三角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揭榜挂帅”等攻关机制。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扩大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服务覆盖面,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健全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课业辅导等校内教育质量,完善培训市场综合治理机制,推动新中考改革平稳落地,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入实施高校“双一流”建设、创新策源能力提升、人才揽蓄等计划,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本科和新型高职。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完善学生关爱体系。发展终身教育和特殊教育。
大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设施、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积极稳妥下放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科研管理、经费支配等权限,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加强全市人才计划整合,加快形成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特色化发展,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系统,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打响“海聚英才”品牌。健全创投机构与创新项目对接机制,完善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的投贷联动模式。加快建设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推进人才安居工程,优化教育、医疗等服务供给。
各位代表,上海要持续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我们要把科技创新之火燃得更旺,把强教育才之基筑得更牢,把招贤引才之门敞得更开,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让上海这座城市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引领创新潮流!
(四)聚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率先应用新技术、转换新动能、探索新经验,奋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加快经济数字化。支持数字技术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提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安全软件等供给能力,建设一批大数据、区块链等开放服务平台,加快培育一批在线新经济龙头企业,启动建设虹桥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推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打造30个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数字孪生企业,新建4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深化数字商圈、云上会展、洋山港智能重卡等场景应用。
加快生活数字化。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和重点应用场景共建共享。加快建设数字医学创新中心,打造便捷就医2.0版。基本建成“文旅通”智能中枢,加大数字场馆、数字景区、数字酒店建设力度。扩大智慧菜场试点。优化出行即服务系统,拓展智慧停车应用场景,实现公共交通“三码合一”。大力推广为老服务一键通,持续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
加快治理数字化。推进“一网通办”迭代升级,布局全域应用场景,再推出一批零跑动、零材料、免申即享、智能速办事项,加快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深化“一网统管”建设,完善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推出一批应用场景。完成部门信息化职能整合优化,推进城市数字底座建设,强化数据共享。强化智慧公安规模应用、深度应用,深入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完善数字发展环境。落实数据条例,健全数字法规、制度、标准和政策体系,支持数据资源开发和应用,探索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完善数字社会权益保护机制。全面完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建设超大规模开放算力平台等一批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构筑数字城市的安全防护体系。
(五)聚力全面推进五个新城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统筹好功能定位、空间规模、产业结构,推动规划、政策、项目落地,推进资源要素科学配置和合理流动,打造“一城一中心”、塑造“一城一意象”,促进市域发展格局重塑、整体优化。
提升新城产业发展能级。深入推进“一城一名园”建设,高起点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持续打造嘉定国际汽车智慧城、青浦长三角数字干线、松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奉贤东方美谷、南汇数联智造品牌。加快建设10个示范样板区。
构建新城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一城一枢纽”,打造内外衔接、站城一体的多层次交通网络。强化新城与长三角城市、近沪枢纽和相邻新城的便捷连接,加快推进沪苏湖铁路上海段和轨道交通南汇支线、嘉闵线、13号线西延伸等项目建设。完善新城内部公共交通体系,有序推进中运量骨干公交系统、智慧交通等项目落地。
提升新城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全龄友好生活圈,打造一批服务新城、辐射区域的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落户新城,新建17所中小学、13所幼儿园,推进新城市级医院项目建设。实施租购并举的人才住房政策。加快建设新城“绿心”公园,推进新城绿色低碳试点区建设。
推动重点区域发展。强化主城区中心辐射,推动核心产业和高端资源要素集聚,推进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更新和功能提升,加快北外滩建设。加快宝山、金山“南北转型”,推动功能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高标准推进南大智慧城、吴淞创新城、金山滨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等建设。促进桃浦、吴泾、高桥等区域转型发展。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更新,低效建设用地减量15平方公里。
(六)聚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高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碳达峰专项行动。加快闵行燃机、海上风电等项目建设,新增光伏装机30万千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500项,推动50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新增50家绿色制造企业。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新投放3000辆新能源公交车,全面完成内河泊位岸电标准化改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第二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强流动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工建设白龙港三期污水厂、合流污水一期复线、48座雨水调蓄池,建成竹园-石洞口、白龙港-海滨连通管。加快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建设,整治河道140公里,建成15个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试点,加强建筑垃圾收运处置管理,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成效,启动建设7座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深入实施第三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
着力提升生态空间品质。实施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新一轮发展规划纲要,持续放大花博后续利用效应。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施“千园工程”,压实林长制责任,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新建公园120座,新增森林5万亩、绿地1000公顷、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七)聚力推进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积极回应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持续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努力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升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落细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措施,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开展就业专项帮扶、职业技能提升等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全力做好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筹办工作,努力办成一届富有新意、影响广泛的世界技能大赛。按照国家部署,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工作。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标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优化养老托幼服务。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新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家、助餐场所200个、养老床位5000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00张,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5000户,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深化长护险试点,完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新增普惠性托育点60个,全市一半以上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健全残疾人、孤儿福利制度,推进阳光助残工程,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新增人行天桥无障碍电梯38座、公共交通无障碍车辆1000辆。
进一步提高市民居住质量。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实施1000万平方米旧住房更新改造。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建设筹措17.3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精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深入实施健康上海行动。打造高品质医疗服务体系,争取更多国家医学中心落户,推进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康复等功能。完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深入实施医保制度改革方案,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深入实施“公共卫生20条”,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实施新一轮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行动。
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深化“美丽家园”建设,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2000台以上,推进住宅小区环境整治和消防设施改造。推动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新增1万个公共充电桩。改造22个易积水小区、11条道路积水点。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功能,建设一批社区嵌入式服务站点,进一步增加早餐供应网点,在家门口的“小空间”里做足惠民生、暖民心的“大文章”。
(八)聚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源配置向郊区倾斜,进一步强化郊区功能,凸显乡村经济、生态、美学价值,努力让乡村成为超大城市的亮丽底色。
做优做强都市现代农业。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菜篮子”负责制,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蔬菜产量,完善产购储加销体系、保障初级农产品供给。加快推进种源农业发展,建设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启动建设横沙东滩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推进绿色田园先行片区建设。着力打响一批地产农产品品牌,加快农业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数字农业,努力打造高精尖农业的标杆。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探索一条打通全产业链的新路径。
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新建1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推进示范村片区化联动发展。再推动1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实现五万户的集中居住目标。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村容村貌。加快打造一批乡村民宿和休闲旅游路线,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诗画田园。
积极推动农民富裕富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成松江、奉贤两个国家级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任务。着力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资源要素统筹能级,积极拓展新业态。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继续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完成本轮农村综合帮扶,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九)聚力铸牢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内核,持续深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持续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深入挖掘时尚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文化进一步展现独特魅力、焕发时代风采。
彰显城市精神品格。开展城市精神品格主题宣传教育。实施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程,新增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机制,加强对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丰富内涵功能,延续历史文脉。
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加快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南区、上海博物馆东馆、大歌剧院等文化新地标,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提升计划,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等文化新空间,推广市民艺术夜校。健全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发挥影视、演艺等重点产业集聚作用,放大中国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博览会等活动带动效应,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
打响上海旅游品牌。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打造“浦江游览”等世界级旅游精品,提升旅游度假区发展能级,积极发展古镇游、工业游、乡村游等文旅业态和产业集群。优化建筑可阅读服务,新增一批“家门口的好去处”,让群众更好享受微旅游、慢生活。
优化文艺创作生态。实施文艺再攀高峰工程,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善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演出演播、评价推广等机制,加强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厚植出人才、出精品的肥沃土壤。
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做优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新建改建一批嵌入式社区健身设施,办好第十七届市运会。支持上海体育健儿在冬奥会、亚运会等重大赛事上取得好成绩。发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体育产业。
(十)聚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坚持主动、科学、精准、综合防控,构筑城市安全常态化管控和应急保障体系,筑牢超大城市安全底线。
织密织牢疫情防控安全网。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强化人、物、环境同防,压实“四方责任”,因时因势、精准有效完善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扎实做好常态化防控,加强入境口岸、隔离场所、医疗机构等高风险源管理,严格落实高风险人员、冷链物流等闭环管理措施,全力做好重大活动防疫保障工作,稳妥有序推进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接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疫情监测预警机制,统筹做好应急演练、物资储备等工作。积极推动疫苗和药物研发攻关和产业化。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品质和功能,推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南拓北延。推进路口遮阳设施建设,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建成100个“美丽街区”。持续提升桥下空间品质,设置优化5000处公共空间休憩座椅。完善公交专用道网络,改造50个交通拥堵节点。深化城市维护管理改革,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以更高标准引领品质提升。
全力维护城市安全运行、社会稳定。从严从细压实安全责任,强化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高层建筑、轨道交通、电动自行车、地下空间、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隐患治理,扎实开展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做到“治已病、防未病”。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力做好重大活动、重要节点的安保维稳工作,严密落实动态隐患清零、社会治安专项整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措施,完善新型现代警务机制,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各位代表,上海具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我们要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持续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双拥共建,不断汇聚起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磅礴力量。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上海肩负着时代使命、中央重托、人民期盼,我们要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全力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以更加过硬的业绩建功新时代!
三、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新征程上,政府工作要有新作为、新成效,必须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着力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坚定信念铸就忠诚。坚决拥护“两个确立”,持之以恒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实践贯穿其中的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时刻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果体现对党的绝对忠诚。
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更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提高政府立法质量,强化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法治保障。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成全市统一的综合执法系统,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应诉工作。坚持依法科学统计,推进统计改革创新。深化政务公开。政府要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深化审计整改。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
务实创新提升效能。高标准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172项含金量大的改革举措,一体推进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深入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在更多领域推行告知承诺制。深入开展综合监管改革,深化包容审慎监管,以精准有效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全面推行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件事”就近办、集成办、简便办。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改革。
减负增能夯实基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健全街镇居村减负常态化机制,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力量和资源下沉,分层分类开展基层干部培训。引导居民积极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提高民族宗教工作水平。做好人口服务管理。优化“12345”市民服务热线、信访服务和人民建议工作机制,畅通民意“直通车”、汇聚群众“金点子”。
锲而不舍改进作风。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节用裕民,继续带头过紧日子,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更加高效地用在推动发展、为民服务上。坚决惩治腐败,纵深推进廉政建设,加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激励公务员队伍不断提高做好经济社会工作的能力和本领,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担当和韧劲。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百姓心为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各位代表,时代浪潮奔腾向前,责任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在这个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季节里,9月12日,承载着未来发展方向与民生福祉重任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小组,一行深入福建省仙游县,对紫京新能源三元前驱体项目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研。此次调研,不仅是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的一次深度剖析,更是对城乡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的一次重要探索。在
近日,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浙江、山西、云南等31个地方陆续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其中风光基地、分布式光伏、光伏+储能等被多地政府重点提及,光伏等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愈发清晰,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整理如下:1.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202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着力强化
3月20日,在阳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山西省阳泉市人民政府市长刘文华作2024年阳泉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平定中能建投风电、盂县粤电风电、盂县国能光伏等并网发电,高新区青于蓝储能电站建成投运,阳泉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54万千瓦,新型能源体系雏形初现。
梅世彤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美丽河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河北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美丽河北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23年,河北省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全部位
3月17日,辽宁葫芦岛发布葫芦岛市落实202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任务分解方案,其中提到,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抓好新型电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建设一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同时还提到,全力推进风电、光伏规模化开发利用,发展壮大氢能产业集群,稳步推进徐大堡核电
进入2024年,储能产业迎来新的发展特点。一面是“新型储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另一方面储能电池行业正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价格竞争加剧等问题。而最为亮眼的是,有不少电池企业已开启以创新、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日前,亿纬储能、德赛电池、比亚
3月12日,2024政府工作报告印发。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2024年,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深入推进能源
新华社受权于12日全文播发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了这个报告。报告指出,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
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国家能源局系统、能源电力行业企业广大干部职工通过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平台,第一时间收听收看大会实况。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初春三月,在绵绵细雨中,世界目光聚焦北京。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能源电力相关内容多次被提及,既总结了过去一年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也描绘出了做好未来一段时间能源工作的
东风浩荡,万物生长,全国两会时间开启。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能源电力发展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11月23日发布《湖州市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坚持标准、机制、数智、项目“四位一体”,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能源清洁、产业绿色、治理协同、环境清丽的绿色发展体系,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实践
近日,抚顺新钢铁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并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站公示。这是该公司践行“珍爱生命珍视环境”的安环理念,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标志着抚顺新钢铁在绿色发展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多年以来,抚顺新钢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动产城融合。2023-2024年供暖季,抚顺新钢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发文,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本次下达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8936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开展减污降碳等方面相关工作。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5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知有关盟市财政局:根据《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
近日,由北极星环保网和北极星大气网联合主办的“北极星杯”2024年度烟气治理影响力企业评选活动圆满落幕。“北极星杯”评选活动被誉为环保行业最具权威的评选之一,旨在表彰在烟气治理、节能降碳、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蓝太克凭借“NOx洗涤去除工艺优化控制技术及应用”,荣获《烟气治理节
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11月29日印发平湖市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意见(2024年修订),《平湖市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意见》共四部分十八条内容:一是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政策,鼓励各主体开展各类生态示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示范创建项目,开展“无废细胞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政府印发《保山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持续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加快调整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从源头减少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详情如下:保山
12月2日,中交集团分别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见证协议签署并进行座谈交流。王彤宙感谢生态环境部对中交集团一直以来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介绍了中交集团海外业务开展和
11月25日,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站龙岗分站通过绿色低碳实验室认证,荣获“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四星级绿色低碳实验室”证书,成为生态环境监测行业内首个绿色低碳实验室。近年来,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深入研究减污降碳路径,通过首创绿色低碳标准、核算检测项目碳足迹、强化能源
一、总体要求中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和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办公室牵头组织,已经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三届,累计展商超过1500家,专业观众超过60000人,系列活动超80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持续打造“中国新
11月20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文,征集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标杆项目,本次征集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标杆项目涵盖大气环境治理、污水治理、固废综合治理、建筑、能源、交通、生态建设、农业等多领域。标杆项目需具备较大的减污降碳协同潜力或者较好的协同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圳市生态环境
在2023年度“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中,鞍山市政污泥资源化处置项目以其显著成效与创新实践,成功入选首批“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推荐案例,标志着该项目在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也为全国范围内“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示范引领。使命担当创新发展为落实《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12月13日发布《上海市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根据碳排放控制目标和要求,在坚持实行碳排放配额总量控制、促进用能效率提升和能源结构优化、平稳衔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原则下,按照纳管企业碳排放控制严于全市总体要求,确定2024年度碳排放交易体系配额总量为1.06亿吨,采
为提升全省碳排放数据质量,确保碳排放数据准确、全面、公开、透明,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12月5日印发《陕西省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办法》,全文如下:陕西省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为提升我省碳排放数据质量,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确保纳入全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重点任务落实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加快推动完善绿证交易,促进绿色电力消费,鼓励外向型企业、行业龙头等自愿购买绿证,提升消费绿色电力比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生态环境厅等参与)
福建省生态环境厅11月13日发布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做好福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3年度配额履约清缴工作的通知(闽环保大气〔2024〕4号),要求对于履约存在缺口且确需通过交易市场购买的重点排放单位,可于2025年2月28日前完成履约清缴工作,其余重点排放单位应于2024年12月25日前完成履约清缴工作。福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以下简称《分配方案》),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工作。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高度重视,立即行动,组织相关单位全力做好履约清缴各项准备工作。截至目前,已准确核定发放全区37家纳入配额管理企业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11月11日印发《湖北省2023年度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案》(鄂环发〔2024〕18号),确定449家纳入湖北省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管理范围的企业,涉及钢铁、水泥、化工等17个行业。根据2020-2022年度纳入湖北省碳市场控排企业排放量占湖北省总排放量比例及2023年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与碳强度下降
11月5日,从省生态环境厅在长沙举办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履约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湖南华电常德发电有限公司于11月4日完成了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成为全国首家完成履约的企业。今年以来,伴随《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中国碳市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11月1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浙江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该办法适用于浙江省行政区域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包括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方案报送和审核,月度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化存
2024年10月30日,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暨澳门碳中和研究院开业典礼在澳门举行。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吕玉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刘显法,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工务司司长罗立文,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
为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强制碳市场)2023、2024年度发电行业配额分配相关工作,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了《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以下简称《配额方案》),此次《配额方案》
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图解:供稿|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全文点击:《关于做好2023、2024年度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及清缴相关工作的通知》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