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北京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非应急情况下基本不使用煤炭、可再生能源消费达14.4%以上

2022-04-01 15:03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十四五能源规划煤炭可再生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保障清洁油品安全稳定供应

优化调整油品设施布局,建立完善成品油储备保障体系,保障北京地区成品油安全稳定可靠供应。

优化调整油品设施布局。适应重点区域开发和市场需求,优化完善油品管道、加油(气)站设施布局。改建石楼油库等设施,推进锦州-郑州成品油管道石楼支线建设。拓展存量加油站综合能源供应及服务能力,试点建设“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示范站。加强油品调运组织协调,确保“京6B”油品安全可靠稳定供应。实施油品管网隐患治理工程,开展成品油零售市场专项整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建立完善成品油储备保障体系。系统规划、科学优化成品油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在中央指导下,加快建立本市政府储备。配合国家充实中央政府储备和军队代储,推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

推动燕山石化绿色发展。严控、压减在京石化生产规模,加快推进炼油清洁化改造和油品升级,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打造绿色高端油品基地。

五、推进老旧管线消隐改造

加快城市地下管线隐患整治,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专业管线升级改造、城市重点区域电力架空线规范治理。

推进核心区老旧隐患管线整治。加强城市道路、支户线等老旧隐患事故管线排查工作,建立动态的老旧隐患管线台账,制定消隐计划。加强老旧隐患管线整治及管网的维护管理,提升设施安全水平。进一步营造安全、整洁、有序的中央政务环境。

加快城市地下管线综合治理。加快重点区域电缆隧道、热力管网等地下管线隐患集中治理,提升市政管网运行的安全水平。完善地下管线消隐与道路大修“管路互随”机制,有效杜绝“马路拉链”现象。提高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化运行监测水平。

提升老旧小区专业管线改造水平。加强老旧小区专业管线统筹实施,基本完成2000年以前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电力、天然气、供热管线更新改造。推动专业公司管理服务入楼入户,实现专业化管理服务到“最后一公里”,建立老旧小区市政专业管线长效管护机制。

持续推进电力架空线规范治理。分区域有序推进电力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到2025年,核心区具备条件的支路完成电力架空线入地,北京城市副中心老城主次干路完成电力架空线入地。加大违法设置架空线处罚力度,严控新增、复挂问题发生。

第四章 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切实转变城市能源发展方式,落实可再生能源优先理念,大力推动能源新技术应用与城乡规划建设融合发展,发挥重点区域绿色低碳示范引领作用,到2025年,新增能源消费优先由可再生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力争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14.4%以上。

一、加快本地可再生电力开发利用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宜建尽建、应用尽用”,围绕城镇建筑、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以分布式为特征的新型绿色电源支撑体系。到2025年,本地可再生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17万千瓦左右,累计达到435万千瓦左右,占本市发电装机比重提高到28%左右。

加强重点领域光伏应用。鼓励居民住宅光伏应用,推动光伏发电在城镇农村新建居住建筑、城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应用。积极推动大型商业综合体、商务楼宇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新建高效农业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光伏发电工程。在地铁、公交场站设施、高速公路等边坡闲置空间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实现具备条件的再生水厂、燃气场站、加油站、数据中心等设施光伏发电全覆盖。试点推动关停矿区、荒滩荒坡光伏发电规模化利用。推动新建学校、医院、体育馆等公共机构同步设计光伏发电系统,既有公共机构建筑积极推广光伏发电应用。到2025年,全市重点领域新增光伏发电装机70万千瓦。

加快推进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重点在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竺综保区等6个区域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工作,试点区域内党政机关,学校、医院、村委会,工商业厂房及农户建筑屋顶总面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分别不低于50%、40%、30%和20%。到2025年,全市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20万千瓦。

探索风力发电应用新模式。结合低碳园区、零碳村庄等应用场景,试点推进分散式风电应用。到2025年,全市新增风电装机11万千瓦,累计达到30万千瓦。

有序推进生物质能发电工程。加快推进大兴安定垃圾焚烧发电厂、顺义焚烧发电厂三期建设。实现高碑店、高安屯、小红门等再生水厂污泥沼气发电工程并网发电。到2025年,全市新增生物质能装机16万千瓦,累计达到55万千瓦。

二、提升城乡可再生能源供热水平

大力推动浅层地源热泵(不含水源热泵)、再生水源热泵等供热制冷技术与常规能源供热系统融合发展,到2025年,新增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450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占比达到10%以上。

扩大浅层地源热泵应用。对具备条件的各类公共机构,以及政府投资的项目,优先利用浅层地热能供暖。大力支持浅层地源热泵在新型城镇体系建设中的应用,鼓励适宜村庄煤改热泵供暖,鼓励设施农业使用浅层地源热泵供暖,支持浅层地源热泵与太阳能光热、蓄热多能互补应用。到2025年,全市新增浅层地源热泵供暖面积2000万平方米。

推动再生水源热泵供暖应用。在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利用再生水源热泵供暖,重点推进碧水、小红门等再生水处理厂周边区域热泵供热体系建设。实施丽泽金融商务区智慧清洁能源供暖示范项目建设,试点再生水源热泵供暖与市政热网融合应用。到2025年,全市新增再生水源热泵供暖面积200万平方米。

有序开发利用中深层地热能资源。按照“以灌定采、采灌均衡、水热均衡”的原则,有序开发利用西集、凤河营、小汤山、延庆等地热田,建设地热采暖示范工程。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中深层地热示范项目。到2025年,全市新增中深层地热热泵供热面积200万平方米。

加强空气源热泵推广。有序推进山区和浅山区剩余村庄散煤消减,推进空气源热泵供热改造6万户。推动空气源热泵在科技园区、特色小镇等重点区域的应用。到2025年,全市新增空气源热泵供暖面积500万平方米。

强化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鼓励有集中热水需求的学校、医院、酒店等建筑优先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继续在村镇建筑、农村住宅和城镇居住建筑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到2025年,新增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

推进城市供热设施更新。推进可再生热源替代,实施绿色电力蓄热锅炉示范工程,推动高安屯、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余热供热。加快推进燃气电厂热电解耦,优先使用可再生热源补充热网负荷。到2025年,完成全市供热系统绿色改造供暖面积1200万平方米。

三、打造重点功能区绿色发展样板

发挥城市重点功能区在推动能源革命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率先构建可再生能源优先、常规能源耦合、智慧灵活的能源系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低碳排放的样板工程。到2025年,城市功能区新建区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不低于20%。

实施中心城区可再生能源精细替代。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保障第五立面空间秩序的前提下,结合城市更新和存量空间高效利用,推动老旧小区、传统商圈、低效商业楼宇改造中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既有供热制冷系统改造优先使用热泵技术。新建区域公共建筑优先采用热泵系统、绿色电力锅炉等可再生能源方式供热。建设海淀北部医疗中心等一批多能互补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工程。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制定北京城市副中心碳中和行动方案,全面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成城市绿心起步区、六合村保障房等地源热泵项目,打造张家湾等智慧能源示范小镇,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工程。到2025年,新增热泵供暖面积不低于450万平方米,新增光伏发电装机不低于10万千瓦,绿色低碳的能源设施体系初步建立。

打造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能源绿色转型示范区。持续完善区域电网骨架和天然气输配系统,探索构建以分布式能源系统为主体的新型能源设施体系,搭建智慧能源综合管控平台。发挥区域地热资源优势,建立组团式地源热泵、楼宇式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供能分区。扩大区域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加快建设卫星厅、综合保税区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到2025年,新增热泵供暖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光伏发电装机6万千瓦,新建区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不低于20%。

提升怀柔科学城能源绿色低碳水平。立足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统筹优化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多元化、多层次保障重大科研装置及配套设施高可靠用能需求。示范建设开放智能的主动配电网,积极推进园区能源互联网应用,充分利用科学实验装置设备余热资源。加快推进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重点项目光伏、储能等新能源综合利用,高水平建成国际领先的国家实验室碳中和示范项目。

建设未来科学城可再生能源创新应用示范区。统筹完善区域电力设施布局和多级燃气供应体系,加强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新场景示范联动。以高教园区四期、朱辛庄二期项目为先导区域,建设以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多场景应用为特点的综合能源系统。建设未来科学城电厂余热、浅层地源热泵、再生水源热泵、绿电蓄热多能耦合的供热系统。到2025年,未来科学城新增热泵供暖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区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达到20%以上。

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示范村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具备条件的特色村镇试点建设一批“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供能+智慧能源平台”的绿色能源示范村。支持有条件的生态涵养区积极探索碳中和路径。

打造北京绿色冬奥新亮点。高标准兑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绿色可持续性承诺,实现冬奥赛区及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延庆赛区冬奥村及山地新闻中心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热。积极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第五章 以更大力度推动节能降碳

节能降碳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和紧迫要求。严格落实节能优先方针,发挥技术、管理和工程的协同作用,持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为实现碳达峰后稳中有降奠定坚实基础。

一、强化能源、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严格实行双控目标约束。以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为重点,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行业领域节能为抓手,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8050万吨标准煤左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达到国家要求。

加强节能降碳责任考核。强化新增用能项目环评、能评源头协同控制。健全完善能源、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制,差别化设置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区、行业部门和重点用能单位,考核结果作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的分析预警。强化本市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和执法。

二、实施建筑领域节能降碳

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地方法规和标准,综合运用法制化、市场化手段,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筑节能降碳的积极性,强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建筑领域能效水平。

完善建筑节能低碳法规标准体系。推动制定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全面实施新建居住建筑第五步节能设计标准,修订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定农宅抗震节能设计标准,修订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大力提升新建建筑绿色低碳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新建居住建筑执行80%节能设计标准,到2025年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大力推动光伏、光热、热泵系统与城镇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产业园区融合利用。鼓励有条件地区规模化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推广应用。

有序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外墙、屋顶、门窗等节能改造为重点,力争完成全市2000年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加强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加快实施照明系统、空调系统、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到2025年,完成30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进既有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

提升建筑运行节能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机构能耗限额标准,实施公共机构能耗限额管理,逐步实现民用建筑从电耗限额管理向全能耗定额管理转变。强化在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定额标准约束考核。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政府购买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加快提升民用建筑用能管理智慧化水平。针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负责人,开展“节能官”培训,强化能源管理专业人员配备和能力建设,提升能源管理专业化水平。

三、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交通战略导向,持续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运输结构、能源结构,到2025年,全市汽柴油消费总量较峰值下降20%,交通领域碳排放量实现稳中有降。

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持续提升道路设施网、轨道交通网、地面公交网、慢行系统一体化发展水平,增强公众绿色出行获得感。完善道路停车差别化收费政策,降低小客车出行需求和使用强度。到2025年,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升至56%,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提高至76.5%。

提高货运绿色水平。持续推进大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公转铁”,构建“铁路+新能源车”绿色物流运输新模式,实现铁路运输与城市配送有效衔接。加快推动城市燃油货运车辆清洁替代,发展绿色物流。推动建设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货运示范专线,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和载货车替换约4400辆燃油车。

调整交通能源结构。制定推广新能源车实施方案,大力推动机动车“油换电”,推动氢燃料汽车规模化应用。加大北京城市副中心、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点区域新能源车推广力度。除应急、重大活动保障等特殊情况外,公交、出租、环卫、邮政等公用领域用车基本实现电动化。制定私家车“油换电”奖励政策,引导鼓励存量私人小客车“油换电”。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力争达到200万辆。

四、深化工业节能低碳改造

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引领,把优化工业结构和提高能效作为推进工业节能降碳的重要途径,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培育制造业绿色发展新动能。

有序调整退出一般制造业。修订《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持续推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企业动态调整退出,“十四五”时期累计退出100家。

深挖工业节能潜力。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动态完善工业能耗限额。组织开展工业企业能源审计,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支持企业实施绿色节能技术改造。

五、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耗

适应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对新型基础设施的更高需求,坚持优化提升存量与科学布局增量并重,强化设计、建设、运行、监测全过程节能管理,持续提升能效水平。

提升数据中心能效水平。引导数据中心绿色发展,进一步整合存量数据中心,加快老旧数据中心绿色技术应用和改造。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供给和利用,鼓励新建数据中心通过自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设施、绿色电力交易、购买绿电证书等方式逐年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有效降低5G基站能耗。强化绿色设计,动态调整5G基站功率,提高设备机房维护结构性能,合理选择空调冷源,加快现有老旧高耗能设备退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十四五能源规划查看更多>煤炭查看更多>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