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北京:“十四五”新建建筑不再新建独立燃气供热系统

2022-04-12 15:50来源:北京市发改委关键词:煤电天然气发电垃圾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塑造大国首都城市环境新形象

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围绕大国首都功能内涵和北京文化特色,统筹规划布局全市环境景观要素,突显核心区国家形象地位,打造与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区域特色环境,塑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和居住环境,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全面提升首都形象和城市魅力。

(一)突显核心区国家形象地位

1.强化“两轴、一环”景观统领作用

塑造长安街国家礼仪形象。整体优化长安街沿线建筑形态轮廓、建筑风格、色彩材质、天际线、第五立面和景观照明,开展长安街沿线平房区及重要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推动长安街沿线单位改造建筑前区空间,提升长安街两侧绿地开放率,逐步形成连续开放的长安绿带。

推进中轴线申遗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落实钟鼓楼、万宁桥、正阳门节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及永定门节点文化展示,深化研究地安门、北上门历史景观展示方案。结合街区保护更新,实施遗产区紧邻地区的建筑风貌及公共空间综合整治。加强中轴线沿线区域第五立面管控,清理规整屋顶设施和彩钢板,对严重影响眺望景观的平屋顶建筑进行平改坡改造。

启动沿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建设。完善公共空间体系,加强空间秩序管控,提升城市界面形象,形成景色优美、舒适宜人、底蕴深厚的文化景观环线。大力提升二环路内侧绿化空间品质,逐步形成连续的绿化带,合理增加亲水空间与观景平台。优化道路交通组织,打通步行断点、堵点,打造连续的林荫漫步道。

2.整体提升核心区老城魅力

提升中央政务活动保障环境。推动朝阜路、前三门大街、西单北大街、两广路等干道林荫化改造。与老旧管线改造相结合,基本完成架空线入地。围绕中南海、故宫周边和长安街、中轴线沿线重点道路,开展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规范、减量、提质行动,实施电力箱体“三化”治理。推进平安大街、崇雍大街等“多杆合一”治理。

强化风貌整体塑造。保护老城肌理和格局,以街区更新模式推动北大红楼、平安大街、鼓楼大街、天桥、观音寺等重点片区环境整治,加快形成整体连片规模效应,促进重要片区城市风貌定型,焕发老城活力。

优化景观照明品质。以天安门广场为核心,强化“两轴、一环”地位,补充完善景观照明,形成有序的夜间观景界面。优化什刹海—南锣鼓巷、雍和宫—国子监、琉璃厂—大栅栏—前门东等文化精华区夜景,展示历史文化与传承。

(二)打造区域特色环境风貌

1.建设国际一流的城市副中心环境风貌

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为目标,围绕生态城市、森林城市、人文城市建设,统筹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提升,多维度展现“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形象。

持续推动“老城双修”。推进长安街东延长线景观大道建设,完成广渠路东延、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等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加强城市副中心老城架空线治理,主次干路完成电力、通信架空线入地,背街小巷完成通信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配合城市绿心、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通州堰、六环路入地改造、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相关环境整治与景观提升。

提升蓝绿空间品质。优化提升城市绿心品质,推动建设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及东、西部生态绿带,完善城市副中心“两带、一环、一心”绿色空间格局。加快通惠河整体规划,打造连接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魅力走廊。依托北运河、潮白河、温榆河等重点水系,打造亲水休闲景观带。

强化夜景环境营造。将城市副中心与通州区其他区域的夜间环境整体规划,加快运河商务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环球主题公园周边等重点区域景观照明建设,推进大运河景观照明工程。

2.塑造特色鲜明的重点功能区环境

保护“三山五园”地区山水格局与传统风貌,持续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现环境景观和城市功能全面提升,打造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生态环境与国家形象相得益彰的国际交往新载体。

加强“三城一区”、新首钢园区等创新引领示范区及周边环境建设,突出“生态宜居、科技创新”环境特色。实施CBD区域景观整体优化,推动第四使馆区、大望京区域以及王府井、西单、前门、三里屯等重点商圈环境高标准规划建设,集中展现多样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环境特色。

推动国际空港与新城融合发展,优化提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环境建设水平,塑造首都国门新形象。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平谷世界休闲大会主会场等重点功能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打造展示首都形象新窗口。

(三)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1.加强规划实施一体化管控

加强公共空间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到管理维护的全过程管控,营造以人为本、整洁优美、安全有序的公共空间。

强化环境一体化打造。分区分类编制街道城市设计导则,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对街道环境塑造的精细化管控和引导作用。建立公共空间一体化实施机制,实现河湖水系与滨水空间一体化管控、路缘石线到建筑退线的街道一体化管控。加强各类城市空间控制线的充分衔接,促进公共空间与功能、景观的融合。

加强公共空间统筹治理。创新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研究建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开展街道市容环境体检,将体检结果反馈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推动街道空间规划、建设、管理闭环运行。

2.优化道路公共服务设施

推进城市部件减量化、集约化设置,高效利用道路空间资源。规范、改移、拆除各类不符合要求的设施,开展设施人性化、适老化改造,逐步将设施有序布置在设施带中。持续推进“多杆合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推进电力箱体“三化”治理,强化设施功能整合,集约设置各类杆体、箱体。完善过街和无障碍设施,提升市民出行环境。加强管线规划设计统筹,优化检查井设计标准,规范井盖位置设置,采用表面与路面保持一致的下沉式井盖,提升路面平整度和美观度。

3.实施道路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

分区域深入推进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实施严格的成本管控。结合重大活动保障、街区更新、道路改扩建与大修等工程,同步实施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亮出美丽天际线,让人们更好地看城市、看山水、看历史、看风景。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加大违法设置架空线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控新增、复挂问题发生,确保架空线入地实施一片、干净一片、群众满意一片。

4.提升户外广告牌匾品质

编制街区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规划,三年内实现建成区全覆盖。加强规范治理,促进户外广告设施规范减量提质。鼓励在户外广告牌匾标识设施设计中融入区域文化元素,加强设计的个性、原创性及艺术性,营造设置规范、风貌统一与各具特色、多样化相协调的户外广告牌匾标识设施体系。

5.推动公共环境改造提升

提高道路绿化率,对有条件的区域实施林荫化改造。提升街头绿化的连续性、开放性和艺术性,打造一批样板工程,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挖潜街巷胡同小微空间,结合区域风貌特色和周边居民生活需求进行精细化设计,增加口袋公园、小微绿地,补充便民惠民设施,提升街道空间活力。激活高架桥下消极空间,强化桥下空间复合利用。统筹河湖滨水空间慢行系统环境建设,围绕重点河流打造水清岸绿、清新明亮的高品质滨水空间,满足市民休闲、娱乐、观赏、体验等多样化需求。

6.健全环境管控长效机制

完善各类设施维护作业标准,研究建立废旧城市家具等城市部件更新退出机制。充分利用设施“二维码”等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城市部件实施动态精细化管理,实现城市部件功能性、安全性、景观性和谐统一。

对环境管理薄弱地区和人员密集区域开展常态化、精细化专项执法,加大处罚力度,集中查处占道经营、非法小广告、私装地锁、施工围挡破损、卫生脏乱差等问题。加强沿街违法建设拆除力度,确保新生违法建设动态清零。加强路侧乱停车治理,优化共享单车停放,规范快递车秩序。

(四)持续更新改善城乡面貌

1.推进街区更新

以街区为单元开展城市更新,落实城市精细化理念,通过组织区域评估,围绕城市功能再造、空间重塑、公共产品提供、人居环境改善、城市文化复兴、商业业态提升、生态环境修复等开展更新区域问题诊断,科学编制更新实施规划和项目库,创新城市发展建设模式,搭建多元协商平台,推动街区系统更新。

2.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从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方面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充分利用小区内低效空间及拆除违法建设等腾空土地,开展小微空间改造,扩大公共空间,补齐水、电、气、热、环卫等居住配套市政公用设施。研究出台老旧小区管线改造资金、手续办理、产权移交、后期运维管理等政策,降低老楼加装电梯涉及管线拆改移成本;建立高效统筹工作机制,推进1亿平方米市属老旧小区水电气热管线改造,协助推进0.6亿平方米央属老旧小区水电气热管线改造;实现专业化管理入楼入户,打通管理服务“最后一公里”。

3.实施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

注重成本管控和实施效果评估,按照“十无五好”标准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与街区更新相融合,推动环境整治从背街小巷走向片区。发挥责任规划师作用,统筹城市空间设计和风貌管控,实施综合整治、品质提升和功能优化。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加强施工质量管控,着力打造精品宜居街巷,让背街小巷成为可休憩、可交往、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

4.开展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整治

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城中村、“边角地”、薄弱地区治理,全面加快“一绿”地区村庄城市化改造,改变脏乱无序状态。加强绿隔地区违法建设治理,做好腾退空间“留白增绿”“腾退还绿”、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等。大力推进两道公园环及绿道系统建设,加快十八里店、南苑等区域城市公园群建设,实现绿带互通、绿道贯通、生境相连的系统性城市公园环。重点推进沙河、温榆河、东郊、台湖四个大尺度公园建设,完善郊野公园体系。

5.建设美丽乡村

按照“清脏、治乱、增绿、控污”要求,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集中连片、点线面结合的美丽乡村风景线。重点抓好通往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大兴国际机场、城市副中心等区域主要道路沿线周边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

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体系,促进厨余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协同资源化处理。及时查处曝光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违法堆放行为,实现动态清零。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加大农村公厕升级改造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户厕建设改造,逐步消除不达标公厕。有序推进农村地区剩余村庄煤改清洁能源。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运营管护长效机制。

5.jpg

四、优化市政公用服务新供给

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持续优化和扩大高品质、多样化的市政公用服务供给,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城市更加便利、宜居、安全,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一)聚焦急难愁盼,提供生活便利

1.推进厕所革命持续深化

围绕人流、使用情况、社会反映等,优化重点区域公厕布局,推进交通站场、重点商圈、旅游景区等人员聚集场所公厕建设,鼓励引导沿街商铺、宾馆、饭店和社会单位等内设厕所对外开放。落实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五有”管护机制,改造提升公厕品质,提升如厕体验,全市公共厕所等级达标率达到99%以上。完善公厕无障碍设施和标志标识,推动公厕智慧管理,实现定点上图、快捷查询。

2.提升居家出行用户体验

缓解电动汽车充电焦虑。推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在居民意愿基础上支持鼓励将停车位及充电设施电气化改造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鼓励单位内部和居民区充电设施对外开放,力争固定车位充电设施“应装尽装”,具备社区公共充电条件。优化本市公用充电设施智能服务平台,完善充电导航、状态查询、充电预约、费用结算等便捷服务。

6.jpg

提高供热服务品质。对投诉集中的小区开展专项治理,提高办理效率和质量,解决“供暖不热”问题。逐步推广智能化供热,实现居民用户室温自主掌控。研究建立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弹性供暖机制,满足市民对居住舒适度的需求。

7.jpg

3.优化市政设施接入服务

优化审批方式,持续扩大市政设施接入“三零”服务,推广接入工程告知承诺制。实行市政设施接入和主体工程同步审批、同步施工、同步投用。推行“一站式”全程便捷服务和市政公用企业代办帮办服务模式。清理规范水、电、气、热行业收费。

(二)坚持首善标准,创建宜居环境

1.提升清扫保洁水平

制修订城市道路、公路、农村街坊路等清扫保洁质量与作业标准。坚持“以克论净”,建立完善市区两级城市道路路面尘土残存量监测机制,逐步扩大路面尘土残存量检测范围,完善以道路清扫保洁效果为导向的考核体系。

强化道路机械化作业能力建设,推进机械化清扫保洁向背街小巷延伸,城市道路机械化(组合)作业率达到97%。加强环卫作业新技术应用,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车辆,到2025年基本实现环卫、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汽车替代。

加大作业频次,环卫保洁实现无死角、全覆盖。打造一批可“席地而坐”的公共空间,满足市民群众休闲娱乐等需求。规范建筑垃圾“产、运、消、利”等环节处置行为,各执法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依法严厉打击建筑垃圾偷运、遗撒、乱倒和运输车辆涉牌等违法违规行为。

2.改善生活垃圾分类条件

加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设置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加强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建设。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站点,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合理设置大件垃圾、装修垃圾暂存点和可回收物中转站。

强化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管理。升级改造分类投放设施,完善开盖、照明等便民功能,加强日常维护保洁。规范治理全市2.9万辆环卫低速电动三四轮车,完成11800辆环卫车辆规范化涂装。实施密闭式清洁站升级改造。持续开展生活垃圾清运不及时专项治理,畅通全品类全流程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解决垃圾桶站满冒、不干净问题。

8.jpg

(三)防控风险隐患,守护市民安全

1.防范城市道路“陷阱”

预防道路塌陷。聚焦城市道路空洞、地下管线隐患、强降雨、地质灾害、违规施工、车辆超载碾压等因素,加强制度防范和技术预测,实现道路塌陷事故大幅下降。

确保井盖安全。开展井盖病害防治,持续推进“五防”井盖换装。研究制定井盖普查和“无主”井盖管理移交工作方案,细化规范井盖管理责任判定标准,建立井盖管理责任追究机制,推动实现井盖管理全覆盖、无死角。

减少“马路拉链”。完善市政管线随道路同步实施机制,统筹架空线入地、地下管线、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的时序和空间安排,有条件地区优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2.消除能源使用安全隐患

提升燃气用气安全水平。提高管道天然气普及率,2025年底前,对具备接入管道天然气条件的老旧居民楼房(含央产、军产房屋)完成天然气接通。加快推进非居民液化石油气替代,推广普及户用安全防护装置,加强燃气安全知识宣传和入户安全巡检。开展执法检查,坚决打击非法经营、存储液化石油气的黑气贩、黑窝点,彻底切断非法气源利益链。

提高用电安全可靠性。加强输配电系统智能化改造提升,持续推进2000年以前老旧小区配电网更新改造,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探索在用户配电室打造无人值守、远程集控、智慧巡检、智能诊断等智能运维新模式,实时掌握异常情况,实现全自动故障处理。推动全市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基本覆盖,杜绝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飞线充电”等问题发生,全面消除火灾隐患。

9.jpg

3.开展路灯问题专项治理

完成全市316条无灯道路路灯补建工作,加强对新增无灯道路排查,明确城市建成区内公路增设路灯标准,简化优化增设路灯的审批流程,建立健全路灯建设长效机制。将“有灯不亮”问题纳入接诉即办流程立即解决,强化巡视检修,完善问题快速发现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全市路灯统筹监管体系,全面覆盖市政路灯、小区路灯、园林绿地路灯、河湖路灯等领域。推进城市照明管理智能化升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10.jpg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电查看更多>天然气发电查看更多>垃圾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