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微电网政策正文

河南洛阳:积极开展绿色储能在微电网、用户侧和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示范应用

2022-05-19 13:11来源:洛阳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微电网新能源能源互联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布局建设中试基地。加大中试基地支持力度,鼓励各类科技成果在中试基地开展中试熟化,加快向产品商品转化。依托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布局建设集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试验服务于一体的通用型或专业型研发中试基地,实现重点产业集群中试基地全覆盖。支持中试基地提升中试放大、验证测试、集成熟化、技术交易等公共服务能力,创新运行运营体制机制,推动成果加快产品化产业化。对省级中试基地和考核优秀的市级中试基地,市财政给予资金奖补。鼓励中小企业进行科技成果二次开发试验,推动新技术转化并实现产业化。

(四)加强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领域锻长板、补短板需要,开展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环节自主可控能力,维护优势产业链安全。

1.加快产业基础再造。突出重点、汇聚资源,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以夯实制造业基础能力为导向,制定“四基”突破清单,围绕提高性能、质量稳定性和自给保障能力,以重大工程、重点装备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一批工业“四基”示范应用项目。落实首台套、首批次和首版次产品应用政策,促进产业基础再造成果应用,推进技术研发、工程化攻关和市场化应用全流程贯通。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加大基础领域研发投入,开展基础领域产业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前瞻性技术研究攻关。

2.加强重大技术攻关。建立重大创新需求公开征集定期发布制度,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实行“揭榜挂帅”“赛马”“PI”等制度,持续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工程。支持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轴承摩擦学等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申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聚焦智能农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轴承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聚焦节能环保、氢能与储能、生物医药等新兴及未来领域,攻关“卡脖子”技术,打通产业链创新链堵点,争取一批科技创新项目进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3.开展技术改造攻坚。聚焦重点产业集群、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以高端化、品质化为目标,加快推进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鼓励改造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理念,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关键生产设备、生产线等多层次技术升级,推广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示范应用,促进产品创新,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制造业整体向产业链中下游、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到2025年,每年滚动实施100个以上新产品开发为主的技改示范项目,力争改造升级生产设备1900台以上,推广使用数控机床2000台以上。

(五)加速科创成果转移转化。优化完善技术转移扩散服务机制,打通技术开发—首次商业化应用—技术转移扩散溢出各关键节点,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就地就近高效转化。

1.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成立技术经理人联盟,探索试行政府购买专有技术、发明专利,通过低价授权方式供企业使用;对企业购买高校、科研单位职务发明专利技术,属非关联交易并在本市实施转化的,按照实际支付技术交易额给予奖励。培育壮大技术转移机构,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民营企业独立创办或联办技术转移机构。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管理,扩大科技服务领域。优化提升技术转移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和规范化技术交易市场,完善成果转移转化精准对接落地机制,打造制度建设、专利机构、示范项目、平台服务“四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2.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高标准建设洛阳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支持创建省级知识产权强县(园区),优化提升洛阳科技大市场、周山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服务功能,打造洛阳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2个。

专栏3:洛阳市制造业重点技术创新项目

每年重点支持新产品研发及科技专项100项以上。

(一)装备制造领域。重点推进时速350km高速铁路轴箱轴承关键技术产业化、高铁轮对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主轴轴承研制、超大型陆上风电叶片技术研发及应用、钛合金复杂构件制造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项目。

(二)新材料领域。重点推进热陶瓷材料及系列制品研发及产业化、含氟电子气体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垃圾焚烧发电高温装备用先进碳化硅材料产业化及工程应用示范、分子筛吸附催化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

(三)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推进宇航高可靠光电液连接器组件研发及产业化、智能化研发中心、超薄电子信息显示材料生产线、高密封装用BGA焊球制造、提升系统监测用物联网传感器和系统研制等项目。

(四)石油化工领域。重点推进10万吨原液着色聚酯原位聚合及5万吨熔体直纺在线添加改造、亲水吸湿速干功能化产品技术改造、悬浮床渣油加氢裂化成套技术等项目。

(五)节能环保领域。重点推进矿物加工节能工艺及智能装备系统研发与产业化、脱硫脱硝系统有色烟羽治理专用大型冷凝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船舶压载水系统用过滤器技术研究及应用等项目。

(六)新能源领域。重点推进LED光电光源研发及生产、新能源车载高压大电流互连技术研发及应用、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自动装出炉系统研制及产业化等项目。

(七)生物医药领域。重点推进中药材提取检测中心、绿色生物酶法生产非天然氨基酸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生物智能检测设备研究及产业化、医用钴铬钼合金铸件开发及应用等项目。

(八)人工智能领域。重点推进大数据驱动的矿物加工节能工艺及智能装备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基于5G条件下的露天矿纯电动无人矿用运输车研究与应用等项目。

三、投资扩能提高增长后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提升新型基础设施能力、升级产业装备技术水平、优化制造业结构等,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后劲。

(一)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补齐发展短板、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加大信息、绿色、科研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

1.布局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强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重点培育一批示范项目,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打造新基建示范样板。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速新老基建深度融合,全面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强基行动,支持工业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运用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运用云网融合、确定性网络、IPv6分段路由(SRv6)等新技术建设企业外网。探索5G专网建设运营模式,规划5G工业互联网专用频率,开展工业5G专网试点。

2.升级绿色基础设施。创新方式、加大投资,引导资金重点投向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废水、固废等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设施,开展工业废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重点在工业园区布局危险废弃物集中利用处置设施,提升支撑产业园区绿色、生态发展,深入开展制造业项目招商的基础设施水平。

3.部署科研基础设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立足智能网联等前沿领域,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实验中试、应用验证、材料检测等重大功能型科研设施。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研究实验基地。支持现有科研基础设施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研发组织等开放,充分释放服务潜能。

(二)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不断加大优质、重大项目招引力度,充分激发制造业企业、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力,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1.大力引进优质重大项目。建立制造业“三个一批”项目清单,强化项目前期对接洽谈,确保招商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实行重点项目“一条龙”代办制,确保签约项目尽快实质性开工;加强问题协调服务,确保竣工项目尽快达产见效。坚持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对接境内外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高科技企业,加大地企合作和产业转移承接力度。“十四五”期间,每年谋划实施重点工业项目500个以上、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

2.引导企业加大投资强度。建立技术改造项目库,实施一批重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加强技改项目跟踪问效、动态管理,每年完成技改投资150亿元以上。全面激活社会资本参与技术改造投资,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专项债、银团联合授信等多种方式,实施重大技术改造;探索建立技术改造项目投融资平台,激励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优先投向技术改造项目。

3.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门槛,在行业准入、资质标准、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各类性质企业一视同仁。及时向社会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等信息,完善民间资本推介长效机制,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产业发展。

四、深层次推进数字化转型

坚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手段,实施新一轮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三大改造”,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三大改造”全覆盖,全面赋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一)加速智能化转型。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引领行动,加快“上云用数赋智”,分行业、分步骤开展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示范和智能化制造探索,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1.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持续推进关键岗位“机器换人”、智能工厂(车间)建设、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和“企业上云”,突出示范项目、平台、企业、园区建设,分行业选树智能制造标杆,引导条件较好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省服务型制造示范。支持企业深化智能制造基础软硬件产品和智能装备等应用,推动制造设备、生产线、工厂数字化改造,加大智能车间(工厂)、智能机器人、高端成套装备、3D打印推广力度。

2.开展企业智能化专项诊断服务。开展新一轮诊断服务县区行活动和示范企业分级评价,引育一批省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诊断问卷和专家资源等方式,指导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

3.深入实施“企业上云”专项行动。引进国内外云服务商,加强资源池建设,引导传统IT企业向云应用、云解决方案、云咨询服务商转型。鼓励云服务商向中小企业开放平台接口、数据、计算能力等资源,提升企业二次开发能力。推动企业从资源上云向管理、业务、数据上云升级,逐步实现云计算深度应用,打造深度用云标杆企业。加大企业上云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用云成本。

4.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持续推进洛阳综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完善矿山装备、有色金属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广应用,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充分利用综合工业互联网平台聚集优势,催生众包众创、协同制造、智能服务等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工业互联网标准研制、技术开发、展示体验、供需对接等公共服务平台。

5.引导5G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与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开展合作,利用5G建设柔性生产线,实施智能化改造。重点推进中信重工5G智能工厂、洛钼无人矿山等5G项目建设,挖掘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工业应用场景,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改造样板工程。

(二)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按照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方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1.深入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网络化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线上线下多渠道采集对接用户需求,发展动态感知、实时响应、个性化定制新模式。鼓励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开展柔性化改造,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实施共享制造,打造汇聚生产设备、专用工具、生产线的专业共享平台,发展多工厂协同共享制造服务。引导服务业企业依托市场渠道、信息汇集、客户粘性优势,加快向制造业嵌入渗透。

2.提升制造业工业设计水平。加大国内外工业设计人才、机构引进力度,加快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工业设计植入,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型。完善工业设计中心梯次培育体系,鼓励企业成立工业设计中心,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组建工业设计研究院,提升制造业设计创新水平。

3.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研发设计、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工业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园区、基地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吸引工业设计、研发创意、信息服务等业态集聚,打造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五、推动绿色低碳加速发展

坚持节约优先、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一)开展工业低碳行动。落实能耗“双控”政策,聚焦有色、石化、建材等行业,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厂房光伏建设,鼓励工业企业、产业园区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创建低碳园区试点,完成制造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

(二)实施重点产业链绿色化改造。围绕重点领域开展锅炉窑炉、电气电机等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继续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提升行动,推动重点行业按照国家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培育一批全国能效和水效标杆企业。

(三)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引导企业建设绿色设计平台,应用绿色工艺与材料,加快开发绿色产品。培育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推进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建设一批生产洁净化、原料无害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打造绿色示范园区,推行园区综合资源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绿色供应链发展模式。到2025年,培育15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建设1个绿色园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微电网查看更多>新能源查看更多>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