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微电网政策正文

河南洛阳:积极开展绿色储能在微电网、用户侧和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示范应用

2022-05-19 13:11来源:洛阳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微电网新能源能源互联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近日,洛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洛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规划提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创新突破和融合应用,加快细分领域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开展绿色储能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分布式发电、微电网、用户侧和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示范应用。

原文如下:

洛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洛阳市“十四五”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洛政〔2022〕2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洛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4月26日

洛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洛阳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动“洛阳制造”向“洛阳智造”转变,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指导洛阳市“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洛阳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基础坚实,行业齐全、体系完备,具备全部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市制造业实现稳定快速发展、取得较好成效,在全国、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凸显。

(一)洛阳制造基础“更坚实”。“十三五”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783家,拥有洛钼集团、洛阳石化、万基控股等14家超百亿企业。“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1家,市级“小巨人”(培育)企业30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53家,一拖集团、中信重工等9家企业入选省首批头雁企业,建龙微纳成为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单体分子筛产能全国第一。成功创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一批国家级试点示范城市(区域)。连续3年被国务院表彰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3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二)综合质效跃上“新台阶”。全市工业增加值由“十二五”末的1491亿元增长到“十三五”末的1854.9亿元,年均增长7.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稳居全省制造业发展第一梯队。“十三五”末,全市制造业增加值达1638.1亿元,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3.8%、占GDP比重达31.9%,保持合理稳定。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高于全国0.7、全省3.1个百分点,充分保障疫情期间各类物资需求。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两位数增长,规上制造业利润率达4.5%。质量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洛阳制造”产品品质、可靠性和安全性持续增强,培育了“东方红”“LYC”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三)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十三五”末,我市研发投入强度达2.8%、居全省首位,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08%,规上工业企业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数达673人、较“十二五”末翻番。高质量创新载体培育成效明显,拥有创新龙头企业20家、占全省1/5,创新平台载体1900余家、较“十二五”末翻两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6家。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成为全国第12家、全省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轴承创新中心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引进中科院自动化所、计算所等国内一流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在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建成新型研发机构14家。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取得突破,国内首台“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洛阳造”,工业核成像技术、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等重大研发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奋斗者号”“嫦娥五号”“复兴号”、港珠澳大桥、C919大飞机等大国重器闪耀洛阳创新元素。

(四)产业结构迈向“高先新”。新动能加快孕育,“十三五”期间,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8%,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十二五”末提高13.2个百分点。主导产业亮点频现,装备制造产业优势突出,形成以农业机械、轴承、大型成套装备、交通运输装备、工程机械等五大领域为主导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石油化工产业具备1000万吨原油加工、21.5万吨PX、32.5万吨PTA、38万吨聚酯、20万吨乙二醇等生产能力,洛阳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建成全国产品尺寸范围最大、用途覆盖面最广、品种最齐全的轴承研发生产基地,LYC轴承时速250公里高铁轴承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种机器人、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新产品初具规模。成功引进银隆新能源汽车、格力智能空调、卡勒幅综合医疗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填补我市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空白。

(五)转型融合再登“新平台”。智能化改造蹄疾步稳,累计获得国家智能制造相关试点40余个,上云企业超9000家,66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智能工厂(车间)。技术改造成果丰硕,LYC轴承时速200公里至350公里铁路客车轴箱轴承等9个项目入选国家工业强基应用计划示范项目,河柴重工柴油机等119个产品入选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建成全省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中信重工、中国一拖等优势制造企业发展成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龙头企业。建成5G基站6913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心城区连续覆盖和县城建成区5G网络基本覆盖,洛钼集团建成国内首个5G应用智慧矿山。

(六)绿色循环取得“新成效”。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0.5%,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由1595万吨标准煤降至1300万吨标准煤,水消费总量由31341万吨降至30745万吨。高耗能企业得到有效限制,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由72个降至58个,城市建成区内一批高排放工业企业实现搬迁改造。工业“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建材、鞋业、钢制家具等特色产业整治提升成效显著。绿色化改造加速推进,全市共培育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园区)27家,规划建设偃师、宜阳、新安、伊川四个静脉产业园和绿色铸造产业园。

(七)内外开放再上“新高度”。积极引导外资建设,营造开放环境,提升开放势能,拓展国际市场,中欧科创园、中德产业园开工建设,我市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外资利用水平再上新高,“十三五”期间,全市实际吸收外资累计完成141.9亿美元、较“十二五”增长29.6%,在洛投资境内外500强企业由“十二五”的71家增至103家。开放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着力打造开放平台,洛阳综合保税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对外贸易伙伴扩大到175个国家和地区。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支持引导中油一建、洛钼集团等优势企业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采取多种渠道实现跨国经营。

111.png

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产业、创新、协同、要素、治理五个方面,不仅制约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更是“十四五”要攻坚解决的关键核心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优,无法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结构总体偏重,新兴及未来产业发展不够,产业支撑后劲不足,产业结构已不能充分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二是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制造强市建设要求。优势行业创新能力依然不足,产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骨干企业“卡脖子”问题较为严重;创新资源利用不充分,产学研融合水平不高,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较低、转化缓慢;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仍然缺乏。三是网状协同不够,无法满足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要求。重点产业链条仍偏短,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盈利能力不足;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耦合不紧密,产业协同不够。四是要素空间不足,无法满足绿色发展、沿黄生态保护要求。土地利用空间、效率不足,产业用地效益不高,亩均产出低,制造业发展对资源依赖性仍较强,生态环境容量不够充足。五是产业治理不活,无法满足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国内民营企业500强仅1家;治理方式较为传统,产业政策由竞争性政策向功能性政策转变不够,产业发展所需中间性组织发展不足。

三、“十四五”面临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迎来多方优势条件,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

(一)从国际形势看。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偏弱。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持续处于低速增长期,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2.9%,2020年-4.3%。当前,贸易壁垒不断增加,地缘政治相关不确定性升高,技术创新产业化实质性突破不充分,“十四五”期间,全球经济将持续处于低增长期,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不断加大。这要求我们充分用好投资、消费等驱动力稳定制造业增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二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调整。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不断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持续呈现区域化、分散化、多元化趋势,“十四五”期间,全球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布局的动力和模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加快突破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生命科学、量子信息、先进材料等日新月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速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人才、资本、数据等成为产业发展核心要素,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价值构成、商业模式等发生显著变化。这为我们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服务化、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动能和条件。四是全球制造业竞争空前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大国竞争持续全面深化;发达国家不断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部分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局面,外部环境变化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内生增长。

(二)从国内环境看。一是发展的基本条件总体稳定。当前,我国经济基本面总体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支撑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总体稳定。二是发展的市场空间依然广阔。当前,我国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驶入快车道,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产业融合持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市场空间依然广阔。三是发展的核心动能仍然充分。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创新加速进入深水期,创新体系和能力不断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提速,对外开放迈向更高水平,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能。四是发展的短板挑战不断凸显。随着国外环境的变化和国内发展阶段的转变,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不充分、创新动能不高、产业链不稳不强不安全、绿色低碳发展不足等问题暴露得更加显著,补短板任务非常艰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这些对我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三)从省内及我市自身发展看。我省是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实施的重要省份,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大省,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从我市自身发展条件看,我市制造业仍处于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紧要关口,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发展机遇仍然充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为我市跨越发展,提升在全国、区域战略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提供了发展空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重塑,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为我市开放协调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持续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以及绿色制造技术等新技术加快商业化应用,为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路径。二是发展优势仍然牢固。我市较完善的工业体系,逐渐成长的新兴及未来产业,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为保障我市制造业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抢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制高点提供了坚实基础。科技创新平台、专业化园区、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等重大载体加快建设,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载体优势持续提升。我市处于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枢纽位置,市场需求大、要素成本低、产业链完整等优势突出,有利于打造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枢纽。三是困难挑战前所未有。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产业能级有待进一步跃升;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高层次人才不足,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基础研究短板问题突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缺少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绿色低碳发展任重道远;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仍需进一步激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艰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叠加中展现更大作为更大担当的重要五年,也是我市“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洛阳辉煌”的关键五年。必须准确把握我市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既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攻坚克难、乘势而上,推动制造规模、发展质量再上新台阶,又要充分认识新挑战、新风险、新趋势,坚定信心、改革创新,妥善应对困难挑战,努力开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找准在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中的历史方位,围绕“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目标,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安全制造和绿色发展为底线,以技术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为抓手,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开放格局,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技术创新和改革开放共驱动。把创新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用好创新资源,健全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注重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推动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把改革开放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促进区域协同,强化产业、技术和人才引进,服务新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治理方式变革。

(二)坚持做强优势和育新产业同发展。立足优势产业,突出抓好产业转型提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努力做长链条、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做优效益,实现“老树发新枝”。抓住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百花齐放机遇,瞄准发展前景好、市场规模大的发展方向,布局新兴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现“新树结硕果”。

(三)坚持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相统筹。努力防范化解风险,及时预判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谋划重点项目,开展精准招商,形成合理有效投资,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在加快“量的积累”基础上加速“质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产品换代、效益提升,塑造“洛阳智造”产业、产品、企业、集群竞争优势。

(四)坚持绿色环保和安全发展双底线。科学把握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关系,以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能源等绿色产业,推动产业、产品、工艺绿色化转型,保护沿黄生态,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把安全制造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建立安全高效先进制造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力,在保障产业安全中体现“洛阳担当”。

(五)坚持高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互支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营商环境,激活民营经济,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统筹“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关系,促进大中小企业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加强规划引导、分类指导和政策扶持,完善体制机制,统筹兼顾、梯次推进,凝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三、主要目标

(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跃升,初步建成制造强市,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抢占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制高点,智能、绿色的先进制造模式广泛形成,打造一批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拥有一批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世界知名企业,建成链条完整、自主可控的制造业生态体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二〇二五年发展目标。制造强市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完成,新兴及未来产业培育奠定坚实基础,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战略性突破,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布局更加优化、集群集聚更加明显、市场主体日益壮大,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综合质效显著提升。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1.1万亿,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占GDP比重保持在1/3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5%以上。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品牌附加值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打造10个以上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升,规上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5%。

2.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高级化,以先进制造、中高端制造为主的格局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产业支撑更加坚实,形成智能装备制造、铝钛新材料、精细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培育20家百亿级企业,500家“专精特新”企业。

3.创新驱动更加强劲。制造业创新体系基本构建,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创新成效更加显著。规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2件左右。创新主体突破5000家,创新平台达到4000个,大马力智能拖拉机、高铁轴承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4.融合发展更加活跃。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打造5G应用示范城市和云服务创新基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产业金融深度融合,新增制造业上市企业6家,全市制造业贷款总额力争突破670亿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微电网查看更多>新能源查看更多>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